作者:闫万里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

题图摄影:裴信民。来源:乐亭故乡人网站资料存档
“乐亭”,外地人见了这两个字,都下意识的读乐(lè)亭,可是本地人一直读乐(lào)亭。
去河北沧州南皮,得知对面山东有个乐陵县,乐也读作lào,我忽然想到,二者或许有联系,乐亭和乐陵都读lào,也许显示了一段关于人口迁移与文化交流的历史。
乐(lào)——冀鲁地区的古音
乐亭位于燕山以南,为滦河冲击平原,乐亭之名首见于北魏,当时是乐安亭,还不是县,首次叫县是公元1123年(金天会元年、辽保大三年、宋宣和五年),正式设乐亭县,属滦州。
从古音上来说,古代乐很可能有lào的音。在齐国、燕国中,人名地名可能就读lào。
还记得《诗经·关雎》吗?里面的“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中的“芼”与“乐”两字押韵,由此可推断其“乐”字读音为“yao”(见王力《汉语音韵》),同于此种读音的还有《论语·雍也》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礼记·礼运》中的“说其所乐”,《吕氏春秋·务大》中的“然后得其所乐”,其中“乐”字皆读音“要yao”。北宋官修的韵书《广韵》把“乐”字读音定为“五教切”,即yào。南宋朱熹又把此读音标入《论语集注》,流传至今。今天打开一本带拼音的佛经,里面“愿乐欲闻”的乐音标依然是yào。
那么lè变成了yào,yào又怎么能读成lào呢?
上古时代“乐”读作“要”,古音“要”、“劳”叠韵,即读音“lao”与“yao”,此为“古音通假”。所以有专家认为:“战国时代,快乐的乐与音乐的乐是押韵的,后来读音分化,也不押韵了。”如果上述专家的说法有据可考,言之成理,那么乐亭的lào和乐陵的lào一样,就成了少有的古音留存的活化石了。
乐(là)——艺术、地名的遗存
乐亭有大鼓书、大秧歌、皮影、评剧,原来的乐亭人,把这些艺术形式的一种或几种称为“lào子”,这个lào现在多写作“落”,沧州地区包括乐陵也有“落子”的叫法,有些曲调还很有名,比如《茉莉花》《放风筝》《绣手绢》等。
这个“落”来源于莲花落,莲花落是一个非常久远的艺术,可是莲花落起初正确的写法是“莲花乐”,乐(读音为lào)。
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编集的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卷一中有一段关于金陵俞道婆的记载:“俞道婆,金陵人也。市餈为业。一日,闻丐者唱莲华乐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湖?’忽大悟。”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宋的时候“莲花落”写作“莲花乐”,其中的乐就读作lào。
莲花落是莲花乐的书写变异,我们忘掉字形,光从读音上找,这就是乐字的遗存。而且用乐更接近音乐、娱乐的本意,表达比“落”准确、生动了很多倍。
翻开谭其骧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发现自北魏之后,一直到隋,在以蓟县为中心的燕山东南地区一直有个郡叫安乐郡,从安乐郡到乐安亭到乐亭,一以贯之。在这之前,西汉末年,王莽把济南改成了乐安,这个乐安与今天的乐安亭是否有关系?如今的济南有条街还叫“乐安街”,是否是改名的遗存?此外汉代山东还有设立过乐安郡,沧州的献县秦时是乐成邑,西汉初称乐成县,晋时改称乐城。我想上面几个乐字的读音很大可能是lào。就连燕国的大将乐毅也很可能读lào毅。
乐(lào)——命名脉络和原因
具有乐字切读作lào的地名,基本上分布于华北平原九河下梢的区域,从南到北,有乐安郡、乐陵、乐城、安乐郡、乐亭等,如今只有乐陵和乐亭依然读古音,其余的都已经改成其他名字,lào的读音大致是从南往北沿海的环线传播,乐亭的名字很可能是从山东过来的移民命名的。
历史上的征战对乐亭肯定产生了影响。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前燕、后周、北齐战乱频发;隋唐时期,杨广和李世民征伐高丽;晚唐,河朔三镇汉人胡化;后来宋金、宋辽开战,明和蒙古、满开战,此地迭受冲击,因为战争、贸易,以山东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同化了少数民族的人,也把汉字、汉字的读音传布的更广,我想乐亭的名字和读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每次所属区域的变化,都是一个语音发生变化的节点。从小环境上看,相对于邻居——滦州、昌黎这些靠山的县,乐亭更加靠海,地形形成肯定更晚,且不是交通要冲,是一个靠海的角。华北平原的农耕文明与燕山北侧的游牧文明交流的时候,一直不是要冲之地,是个相对保守封闭的区域。也正因为这样,才可能一直保持了乐的古音lào。
一直到现在,昌、滦、乐的口音还被称为“老呔儿”味儿。乐亭话,说东西做的好、手艺棒,会说“忒奥啊”,这个奥字,非常有古意,当地发音不是ào而是一种拼音拼不出来的音,类似当地说熬菜的熬的音。类似的音还有一些。如果不是在边角地,而是交通要冲,这些古音肯定早在交流中消失了。
乐亭的乐读lào,不仅是一个读音的问题,探究其渊源,可见乐亭地理和历史互相影响的关系,是冀东地区人员流动,文化交流的一个具体而微者,也是了解乐亭的一把钥匙。
(作者闫万里,乐亭人,《燕赵都市报》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