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析樂亭縣的“樂”讀lào的由來

作者:樂亭故鄉人

作者:闫萬裡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會刊

淺析樂亭縣的“樂”讀lào的由來

題圖攝影:裴信民。來源:樂亭故鄉人網站資料存檔

“樂亭”,外地人見了這兩個字,都下意識的讀樂(lè)亭,可是本地人一直讀樂(lào)亭。

去河北滄州南皮,得知對面山東有個樂陵縣,樂也讀作lào,我忽然想到,二者或許有聯系,樂亭和樂陵都讀lào,也許顯示了一段關于人口遷移與文化交流的曆史。

樂(lào)——冀魯地區的古音

樂亭位于燕山以南,為灤河沖擊平原,樂亭之名首見于北魏,當時是樂安亭,還不是縣,首次叫縣是公元1123年(金天會元年、遼保大三年、宋宣和五年),正式設樂亭縣,屬灤州。

從古音上來說,古代樂很可能有lào的音。在齊國、燕國中,人名地名可能就讀lào。

還記得《詩經·關雎》嗎?裡面的“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詩中的“芼”與“樂”兩字押韻,由此可推斷其“樂”字讀音為“yao”(見王力《漢語音韻》),同于此種讀音的還有《論語·雍也》中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禮記·禮運》中的“說其所樂”,《呂氏春秋·務大》中的“然後得其所樂”,其中“樂”字皆讀音“要yao”。北宋官修的韻書《廣韻》把“樂”字讀音定為“五教切”,即yào。南宋朱熹又把此讀音标入《論語集注》,流傳至今。今天打開一本帶拼音的佛經,裡面“願樂欲聞”的樂音标依然是yào。

那麼lè變成了yào,yào又怎麼能讀成lào呢?

上古時代“樂”讀作“要”,古音“要”、“勞”疊韻,即讀音“lao”與“yao”,此為“古音通假”。是以有專家認為:“戰國時代,快樂的樂與音樂的樂是押韻的,後來讀音分化,也不押韻了。”如果上述專家的說法有據可考,言之成理,那麼樂亭的lào和樂陵的lào一樣,就成了少有的古音留存的活化石了。

樂(là)——藝術、地名的遺存

樂亭有大鼓書、大秧歌、皮影、評劇,原來的樂亭人,把這些藝術形式的一種或幾種稱為“lào子”,這個lào現在多寫作“落”,滄州地區包括樂陵也有“落子”的叫法,有些曲調還很有名,比如《茉莉花》《放風筝》《繡手絹》等。

這個“落”來源于蓮花落,蓮花落是一個非常久遠的藝術,可是蓮花落起初正确的寫法是“蓮花樂”,樂(讀音為lào)。

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編集的中國佛教禅宗史書《五燈會元》卷一中有一段關于金陵俞道婆的記載:“俞道婆,金陵人也。市餈為業。一日,聞丐者唱蓮華樂雲:‘不因柳毅傳書信,何緣得到洞庭湖?’忽大悟。”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宋的時候“蓮花落”寫作“蓮花樂”,其中的樂就讀作lào。

蓮花落是蓮花樂的書寫變異,我們忘掉字形,光從讀音上找,這就是樂字的遺存。而且用樂更接近音樂、娛樂的本意,表達比“落”準确、生動了很多倍。

翻開譚其骧主編的《簡明中國曆史地圖集》,發現自北魏之後,一直到隋,在以薊縣為中心的燕山東南地區一直有個郡叫安樂郡,從安樂郡到樂安亭到樂亭,一以貫之。在這之前,西漢末年,王莽把濟南改成了樂安,這個樂安與今天的樂安亭是否有關系?如今的濟南有條街還叫“樂安街”,是否是改名的遺存?此外漢代山東還有設立過樂安郡,滄州的獻縣秦時是樂成邑,西漢初稱樂成縣,晉時改稱樂城。我想上面幾個樂字的讀音很大可能是lào。就連燕國的大将樂毅也很可能讀lào毅。

樂(lào)——命名脈絡和原因

具有樂字切讀作lào的地名,基本上分布于華北平原九河下梢的區域,從南到北,有樂安郡、樂陵、樂城、安樂郡、樂亭等,如今隻有樂陵和樂亭依然讀古音,其餘的都已經改成其他名字,lào的讀音大緻是從南往北沿海的環線傳播,樂亭的名字很可能是從山東過來的移民命名的。

曆史上的征戰對樂亭肯定産生了影響。五胡十六國時期,東晉、前燕、後周、北齊戰亂頻發;隋唐時期,楊廣和李世民征伐高麗;晚唐,河朔三鎮漢人胡化;後來宋金、宋遼開戰,明和蒙古、滿開戰,此地疊受沖擊,因為戰争、貿易,以山東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同化了少數民族的人,也把漢字、漢字的讀音傳布的更廣,我想樂亭的名字和讀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産生的。

每次所屬區域的變化,都是一個語音發生變化的節點。從小環境上看,相對于鄰居——灤州、昌黎這些靠山的縣,樂亭更加靠海,地形形成肯定更晚,且不是交通要沖,是一個靠海的角。華北平原的農耕文明與燕山北側的遊牧文明交流的時候,一直不是要沖之地,是個相對保守封閉的區域。也正因為這樣,才可能一直保持了樂的古音lào。

一直到現在,昌、灤、樂的口音還被稱為“老呔兒”味兒。樂亭話,說東西做的好、手藝棒,會說“忒奧啊”,這個奧字,非常有古意,當地發音不是ào而是一種拼音拼不出來的音,類似當地說熬菜的熬的音。類似的音還有一些。如果不是在邊角地,而是交通要沖,這些古音肯定早在交流中消失了。

樂亭的樂讀lào,不僅是一個讀音的問題,探究其淵源,可見樂亭地理和曆史互相影響的關系,是冀東地區人員流動,文化交流的一個具體而微者,也是了解樂亭的一把鑰匙。

  (作者闫萬裡,樂亭人,《燕趙都市報》原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