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今日小年,人间祭灶,年味愈浓!

今日小年,人间祭灶,年味愈浓!

腊月大概是一年中最特殊的一个月份,

时序一到腊月,我们在记时间时,会潜意识地记农历,不再记阳历。腊月是要按农历去过的,农历意味着盼头,比如读书时一到腊月,就意味着快放寒假了,农历也是计划的默认,比如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便了然于胸。

其中腊月二十三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这天是小年。小年是春节的序曲,是一段精彩的前奏。这天开始,大街小巷都有浓浓的年味儿,百姓脸上也明显洋溢着喜气儿。这天开始,漂泊在外依旧尚未归家的人们,会加紧行程,穿越千山万水,向家中赶赴,如同夕阳向晚,向西方的地平线做最后的冲刺。

01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明天腊月二十四,则是南方小年。为何南北方小年不在同一天呢?据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即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因此受官家风气影响较重,小年便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多为腊月二十四。具体时间虽有不同,许多风俗大致是相同的。小年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作为大陆汉族传统节日,小年有许多习俗。

祭灶神民以食为天,灶神老爷一年中居灶台上方,佛龛神像的两侧贴有对联,上联写“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可见中国人一直自视灶王爷为家神。

小年,灶老爷要上天“述职”,免不了向玉帝汇报这户人家一年的功与过,善与恶,人们便极为重视祭灶这一重要的年俗活动。过去哪怕贫寒之家,为了家人新一年里的福运,也要在这天尽心拿出最丰盛的祭品。

今日小年,人间祭灶,年味愈浓!

吃灶糖 “二十三,糖瓜粘”,糖瓜还有一个名字:灶糖。北方的“糖”,有糖瓜、关东糖、酥糖等。糖瓜圆滚滚的,心是空的,外壳上有一条条纹路,吃起来酸中带甜。关东糖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长条棍状,硬梆梆的,入口甜中带酸。

灶糖粘牙甜口,在送灶王爷的时候,家里人将灶糖抹在灶君牌位上,一边抹一边念叨“多说好话”之类。还有一种说法是,用灶糖把灶王爷的嘴粘住,到了天庭说不出话来,也就无法汇报了。今天的你,不妨也咬一口糖瓜,重温下那久违的又粘又甜、又酥又脆的风味。

今日小年,人间祭灶,年味愈浓!

剪窗花 剪贴窗花迎春的习俗是在宋元后开始兴起的。剪窗花是一门手艺,一把剪刀,一叠窗花纸,一双灵巧的双手,于眼疾手快和飞速变化里,一展开,便是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美丽图样。

旧时人家的窗子多为朴素的棂子窗、格子窗等式样,窗格内糊上白纸,透明采光,又挡风寒。遇年节喜庆日子,以彩纸剪成各种图案的窗花,张贴于窗的中央或四角,醒目又美观,既装点环境,又营造出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新年寓意。如今玻璃早取代了窗纸,但年关的窗花贴上同样好看喜庆。

今日小年,人间祭灶,年味愈浓!

写春联 小时候没有印刷的春联,都是请熟识的毛笔字写得好的人手写,当今有些社区也会举办写春联活动。红纸、笔墨,桌子准备齐全,写春联者饱蘸浓墨,圆润笔锋,提笔挥毫,翰墨飘香,旁边自然有不少凝神屏息的围观者,除了欣赏书法名家的技艺,还会热情地帮忙拉纸、晾春联,现场气氛红火热烈,年味十足。

一幅幅寓意喜庆的春联,和吉祥的福字,不止写得好,还要贴得好,因为接下来走亲访友时,春联就是一家人的门面。

今日小年,人间祭灶,年味愈浓!

扫尘 据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小年时节,各家各户都会早起,扫房擦窗,除尘涤垢,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一次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北方谓之“扫年”、“扫房”,南方谓之“掸尘”。“尘”与“陈”谐音,小年扫尘是为了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把陈旧的东西统统扫出门,除去庭院和房间里的陈年积垢,也除去旧岁中的烦恼和不快,希望来年万事称心一切顺利。家里焕然一新,窗明几净,心情也会明媚起来,去欢欢喜喜过大年。

今日小年,人间祭灶,年味愈浓!

洗浴理发 旧时人们生活条件不便利,但是年底再忙也得洗个澡,大人、小孩都要沐浴祛除污秽,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春。当然除洗浴外,民间还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因此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一个从头开始的寓意,蕴含着人们最朴素的愿望。

婚假 民间认为,过了二十三,诸神上了天,便百无禁忌,什么事都不用选日子,嫁娶婚亲也不必刻意择良辰吉日了,当然就抓紧办大事,称为“赶乱婚”。于是民谣有曰: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

今日小年,人间祭灶,年味愈浓!

02

众多的小年习俗,都是在岁月长河中传承下来的。宋元时的祭灶更加隆重,文人们逢祭灶,还留下不少记录的诗篇。

最喜欢明代文人在客路中写的小年,带着几分凄清中的小诗意:

岁月不肯住,看看又小年。——林光《客中小年四首·其一》马蹄遍历雪花天,客路惊心又小年。——黄公辅 《武冈道中小年》客边沽酒逢残腊,雨里迎春到小年。——李之世《舟次小年》

最喜欢宋人祭灶宴饮的那份热闹: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陆游《祭灶与邻曲散福》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苏轼《纵笔三首·其一》

03

对小年印象最深的是与祖母有关的记忆,老人更遵循传统,更看重年味,自小年,便提醒着后辈们,依次该着手忙活什么,对许多的不到位也会加以提醒指点。比如腊月二十三会提醒将灶台前的灶王爷年画揭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换新年画时,又叮嘱千万别贴太高。

儿时又何曾懂得老人的坚守,只是心有警觉,生怕做错了,神明就会少护佑我们几分。如今再归去,只有父母忙碌的身影,推开门扉,再看不到守在屋里的白发祖母,再看不到温暖小屋里那个蹒跚的背影。时光流转,我们对灶神的敬畏似有变淡,但对先人的怀念未减半分。

今日小年,人间祭灶,年味愈浓!

04

临近过年了,好像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无论孩子还是大人,对过年的热情和期待更高,开心指数也是前所未有,孩子们为多吃一口美味的肉,为一件新衣,为一点压岁钱,都能开心好几天。

随着物质生活的充裕,生活节奏的加快,年味也变得越来越淡,只因长大后的我们再没有儿时那份单纯的期盼,所有的人都在时代的风浪里,疲于奔命,奋争向前。

今日小年,人间祭灶,年味愈浓!

05

如今因为疫情,让过年添了更多麻烦,一切都变得极不自由。可过年在我们人生历程中“去岁”的意义没变,既如此,何不调整心态,按着节奏,准备过年呢?

民间《腊月歌》有云:二十三,糖瓜粘(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今日小年,年之序章,福之伊始。愿您合家小团圆!

-作者-

溪月弯弯,愿用厚重作纸,清淡作笔,书写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