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臘月大概是一年中最特殊的一個月份,
時序一到臘月,我們在記時間時,會潛意識地記農曆,不再記陽曆。臘月是要按農曆去過的,農曆意味着盼頭,比如讀書時一到臘月,就意味着快放寒假了,農曆也是計劃的預設,比如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便了然于胸。
其中臘月二十三是一個很重要的節點,這天是小年。小年是春節的序曲,是一段精彩的前奏。這天開始,大街小巷都有濃濃的年味兒,百姓臉上也明顯洋溢着喜氣兒。這天開始,漂泊在外依舊尚未歸家的人們,會加緊行程,穿越千山萬水,向家中趕赴,如同夕陽向晚,向西方的地平線做最後的沖刺。
01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明天臘月二十四,則是南方小年。為何南北方小年不在同一天呢?據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即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是以受官家風氣影響較重,小年便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多為臘月二十四。具體時間雖有不同,許多風俗大緻是相同的。小年被稱為謝竈、祭竈節、竈王節、祭竈,作為大陸漢族傳統節日,小年有許多習俗。
祭竈神民以食為天,竈神老爺一年中居竈台上方,佛龛神像的兩側貼有對聯,上聯寫“上天言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可見中國人一直自視竈王爺為家神。
小年,竈老爺要上天“述職”,免不了向玉帝彙報這戶人家一年的功與過,善與惡,人們便極為重視祭竈這一重要的年俗活動。過去哪怕貧寒之家,為了家人新一年裡的福運,也要在這天盡心拿出最豐盛的祭品。
吃竈糖 “二十三,糖瓜粘”,糖瓜還有一個名字:竈糖。北方的“糖”,有糖瓜、關東糖、酥糖等。糖瓜圓滾滾的,心是空的,外殼上有一條條紋路,吃起來酸中帶甜。關東糖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長條棍狀,硬梆梆的,入口甜中帶酸。
竈糖粘牙甜口,在送竈王爺的時候,家裡人将竈糖抹在竈君牌位上,一邊抹一邊念叨“多說好話”之類。還有一種說法是,用竈糖把竈王爺的嘴粘住,到了天庭說不出話來,也就無法彙報了。今天的你,不妨也咬一口糖瓜,重溫下那久違的又粘又甜、又酥又脆的風味。
剪窗花 剪貼窗花迎春的習俗是在宋元後開始興起的。剪窗花是一門手藝,一把剪刀,一疊窗花紙,一雙靈巧的雙手,于眼疾手快和飛速變化裡,一展開,便是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美麗圖樣。
舊時人家的窗子多為樸素的棂子窗、格子窗等式樣,窗格内糊上白紙,透明采光,又擋風寒。遇年節喜慶日子,以彩紙剪成各種圖案的窗花,張貼于窗的中央或四角,醒目又美觀,既裝點環境,又營造出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寄托着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新年寓意。如今玻璃早取代了窗紙,但年關的窗花貼上同樣好看喜慶。
寫春聯 小時候沒有印刷的春聯,都是請熟識的毛筆字寫得好的人手寫,當今有些社群也會舉辦寫春聯活動。紅紙、筆墨,桌子準備齊全,寫春聯者飽蘸濃墨,圓潤筆鋒,提筆揮毫,翰墨飄香,旁邊自然有不少凝神屏息的圍觀者,除了欣賞書法名家的技藝,還會熱情地幫忙拉紙、晾春聯,現場氣氛紅火熱烈,年味十足。
一幅幅寓意喜慶的春聯,和吉祥的福字,不止寫得好,還要貼得好,因為接下來走親訪友時,春聯就是一家人的門面。
掃塵 據宋人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十二月盡,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闾,去塵穢,淨庭戶,以祈新歲之安。”小年時節,各家各戶都會早起,掃房擦窗,除塵滌垢,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一次幹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北方謂之“掃年”、“掃房”,南方謂之“撣塵”。“塵”與“陳”諧音,小年掃塵是為了除舊迎新,拔除不祥。把陳舊的東西統統掃出門,除去庭院和房間裡的陳年積垢,也除去舊歲中的煩惱和不快,希望來年萬事稱心一切順利。家裡煥然一新,窗明幾淨,心情也會明媚起來,去歡歡喜喜過大年。
洗浴理發 舊時人們生活條件不便利,但是年底再忙也得洗個澡,大人、小孩都要沐浴祛除污穢,洗得幹幹淨淨,清清爽爽,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春。當然除洗浴外,民間還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是以沐浴理發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後進行。 一個從頭開始的寓意,蘊含着人們最樸素的願望。
婚假 民間認為,過了二十三,諸神上了天,便百無禁忌,什麼事都不用選日子,嫁娶婚親也不必刻意擇良辰吉日了,當然就抓緊辦大事,稱為“趕亂婚”。于是民謠有曰: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文章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
02
衆多的小年習俗,都是在歲月長河中傳承下來的。宋元時的祭竈更加隆重,文人們逢祭竈,還留下不少記錄的詩篇。
最喜歡明代文人在客路中寫的小年,帶着幾分凄清中的小詩意:
歲月不肯住,看看又小年。——林光《客中小年四首·其一》馬蹄周遊雪花天,客路驚心又小年。——黃公輔 《武岡道中小年》客邊沽酒逢殘臘,雨裡迎春到小年。——李之世《舟次小年》
最喜歡宋人祭竈宴飲的那份熱鬧:
已幸懸車示子孫,正須祭竈請比鄰。歲時風俗相傳久,賓主歡娛一笑新。——陸遊《祭竈與鄰曲散福》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明日東家知祀竈,隻雞鬥酒定膰吾。——蘇轼《縱筆三首·其一》
03
對小年印象最深的是與祖母有關的記憶,老人更遵循傳統,更看重年味,自小年,便提醒着後輩們,依次該着手忙活什麼,對許多的不到位也會加以提醒指點。比如臘月二十三會提醒将竈台前的竈王爺年畫揭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換新年畫時,又叮囑千萬别貼太高。
兒時又何曾懂得老人的堅守,隻是心有警覺,生怕做錯了,神明就會少護佑我們幾分。如今再歸去,隻有父母忙碌的身影,推開門扉,再看不到守在屋裡的白發祖母,再看不到溫暖小屋裡那個蹒跚的背影。時光流轉,我們對竈神的敬畏似有變淡,但對先人的懷念未減半分。
04
臨近過年了,好像物質匮乏的年代裡,無論孩子還是大人,對過年的熱情和期待更高,開心指數也是前所未有,孩子們為多吃一口美味的肉,為一件新衣,為一點壓歲錢,都能開心好幾天。
随着物質生活的充裕,生活節奏的加快,年味也變得越來越淡,隻因長大後的我們再沒有兒時那份單純的期盼,所有的人都在時代的風浪裡,疲于奔命,奮争向前。
05
如今因為疫情,讓過年添了更多麻煩,一切都變得極不自由。可過年在我們人生曆程中“去歲”的意義沒變,既如此,何不調整心态,按着節奏,準備過年呢?
民間《臘月歌》有雲:二十三,糖瓜粘(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雞(殺竈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今日小年,年之序章,福之伊始。願您合家小團圓!
-作者-
溪月彎彎,願用厚重作紙,清淡作筆,書寫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