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功德余敏,真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国庆节追豆花瓣得分高达9.0"功德",看起来很上瘾,很感动。

功勋有八个单位,第二个单位是"无名英雄余敏",虞敏是众所周知的,中国氢弹之父。

有一个有趣的插曲:

一天晚上,余敏正在机舱里工作,突然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同事说他饿了,哭了起来。

于敏是对的,马上起身检查电脑吐出的长胶带:

看功德余敏,真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过了一会儿他说:这里错了,从这里到后面都是错的,机器坏了,让技术人员来。

然后回到座位上继续工作,注意下一个人下一个人的表情,那就是满怀难以置信:机器怎么会坏掉?

技术人员前来检查,发现一个加法器组件坏了,更换后,计算立即正常。

看功德余敏,真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这太神圣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会这么大!

于敏看到纸带不是数字,也不是文字,而是像这样的东西:

看功德余敏,真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这种感觉相当于看到这样的图表:

看功德余敏,真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那么判断这里的数据是错的,电脑有误,你说牛不是牛!

电视剧可能需要艺术表现力,根据杜祥轩的回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核武器的结构有多层,各种材料爆炸后,每一个时间点、空间点,都有其温度、速度、压力、加速度等物理量。于敏突然发现,某一点某量突然出现异常。

让我们立即找出原因。杜向轩去核对方程、参数,没有发现错误;

最后,检查发现原装的加法器破损,更换后,物理量立即正常。

余敏的优势在于,对物理定律的理解非常透彻,在浩瀚的数据海中,他能发现趋势不对,量错。

然后排除方程和参数错误,程序错误,最后怀疑计算机的头部。

你为什么会怀疑计算机?计算机怎么会出错?

当时,中国最快的计算机有两台计算机,每秒50,000次操作。一个计算119,位于北京;另一个是以119为蓝本的J501,位于上海,一个南,一个北。

别看第二台只能运行5万次,但它是当时最快的计算机,天文、气象、石油、核弹等都在竞相使用,这台机器非常有价值。

余敏集团是因为北京的119台计算机没有机器,带领团队到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使用J501。

看功德余敏,真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J501计算机)

但119和J501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非常不稳定,它们的无故障运行时间我找不到,可以用夏培书院士主持开发的107台机器做一个参考,107台机器连续无故障运行时间超过20小时,这打破了当时电子管计算机的记录。

当机器跳动时,结果不正确,所以余敏怀疑J501计算机犯了一个错误。

电脑出错,会被抛弃,浪费大量的机器时间,于敏想到了一个把戏,每隔一段时间就把计算结果放在滚筒里,如果出现错误,从最新的计算结果重新开始,这叫"拿鼓重做",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机器损耗。

但这样,机器离不开人,机器24小时工作,人也得在一旁睁开眼睛,看着纸带打印出来计算结果。

对于程序员来说,可能很好奇,这样的计算机使用什么语言来编程?

抱歉,甚至没有编译,更不用说像Java和Python这样的高级语言了。

全部依靠手工制作的机器指令来实现程序,二进制位错误不结冰。

对于小家伙来说,查看119台计算机的机器指令并在这些计算机上对其进行编程不是人类的工作。

看功德余敏,真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点击查看大图)

计算机的操作控制台只有二进制氙气灯和触发器,以及多个按键,只能由一个人使用,而预定的程序调试时间只有5-10分钟,我们要应用自己的方法来提高编程和机器效率。

在这种艰难的局面下,余敏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依然忘了吃饭,夜以继日地努力。1965年10月29日,于敏打开云层,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使氢弹配置的方向越来越清晰,团队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配置的完整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理论上的突破让人开心,笨重的J501电脑变得可爱!时任九院理论部研究部副主任的蔡少辉记录了当时的兴奋之情:

1965年11月1日晚,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J501房间,在柔和的灯光下,计算组组长唐敏君玩着电脑操作台的按键,台面上的小氙气灯欢快地闪烁着。孟兆丽和我蹲在机房的地板上,忙着检查纸卷,检查输入输出数据是否有误。于敏不时地拿着一把计算尺和铅笔在一旁,计算着要写什么和写什么。

计算机忠实地执行主人的指令,有时发出美妙的旋律,有时发出数值解叠加过程独有的沉重循环喘息声。唐敏军说:"你听着,现在到了最难的阶段,能量方程老迭代还没出来,你得赶紧减少时间步长!"我又看到她在操作桌上玩了几次,渐渐地机器打出流畅的节奏,人们在田野里喜极而泣。在纸卷上慢慢输出令人兴奋的数字,一切都如此令人兴奋!

现在读这样的文字,真有感慨万千,向老一辈科学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