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功德餘敏,真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國慶節追豆花瓣得分高達9.0"功德",看起來很上瘾,很感動。

功勳有八個機關,第二個機關是"無名英雄餘敏",虞敏是衆所周知的,中國氫彈之父。

有一個有趣的插曲:

一天晚上,餘敏正在機艙裡工作,突然聽到一個奇怪的聲音,同僚說他餓了,哭了起來。

于敏是對的,馬上起身檢查電腦吐出的長膠帶:

看功德餘敏,真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過了一會兒他說:這裡錯了,從這裡到後面都是錯的,機器壞了,讓技術人員來。

然後回到座位上繼續工作,注意下一個人下一個人的表情,那就是滿懷難以置信:機器怎麼會壞掉?

技術人員前來檢查,發現一個加法器元件壞了,更換後,計算立即正常。

看功德餘敏,真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這太神聖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怎麼會這麼大!

于敏看到紙帶不是數字,也不是文字,而是像這樣的東西:

看功德餘敏,真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這種感覺相當于看到這樣的圖表:

看功德餘敏,真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那麼判斷這裡的資料是錯的,電腦有誤,你說牛不是牛!

電視劇可能需要藝術表現力,根據杜祥軒的回憶,實際情況是這樣的:

核武器的結構有多層,各種材料爆炸後,每一個時間點、空間點,都有其溫度、速度、壓力、加速度等實體量。于敏突然發現,某一點某量突然出現異常。

讓我們立即找出原因。杜向軒去核對方程、參數,沒有發現錯誤;

最後,檢查發現原裝的加法器破損,更換後,實體量立即正常。

餘敏的優勢在于,對實體定律的了解非常透徹,在浩瀚的資料海中,他能發現趨勢不對,量錯。

然後排除方程和參數錯誤,程式錯誤,最後懷疑計算機的頭部。

你為什麼會懷疑計算機?計算機怎麼會出錯?

當時,中國最快的計算機有兩台計算機,每秒50,000次操作。一個計算119,位于北京;另一個是以119為藍本的J501,位于上海,一個南,一個北。

别看第二台隻能運作5萬次,但它是當時最快的計算機,天文、氣象、石油、核彈等都在競相使用,這台機器非常有價值。

餘敏集團是因為北京的119台計算機沒有機器,帶領團隊到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使用J501。

看功德餘敏,真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J501計算機)

但119和J501屬于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非常不穩定,它們的無故障運作時間我找不到,可以用夏培書院士主持開發的107台機器做一個參考,107台機器連續無故障運作時間超過20小時,這打破了當時電子管計算機的記錄。

當機器跳動時,結果不正确,是以餘敏懷疑J501計算機犯了一個錯誤。

電腦出錯,會被抛棄,浪費大量的機器時間,于敏想到了一個把戲,每隔一段時間就把計算結果放在滾筒裡,如果出現錯誤,從最新的計算結果重新開始,這叫"拿鼓重做",用這種方法可以減少機器損耗。

但這樣,機器離不開人,機器24小時工作,人也得在一旁睜開眼睛,看着紙帶列印出來計算結果。

對于程式員來說,可能很好奇,這樣的計算機使用什麼語言來程式設計?

抱歉,甚至沒有編譯,更不用說像Java和Python這樣的進階語言了。

全部依靠手工制作的機器指令來實作程式,二進制位錯誤不結冰。

對于小家夥來說,檢視119台計算機的機器指令并在這些計算機上對其進行程式設計不是人類的工作。

看功德餘敏,真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點選檢視大圖)

計算機的操作控制台隻有二進制氙氣燈和觸發器,以及多個按鍵,隻能由一個人使用,而預定的程式調試時間隻有5-10分鐘,我們要應用自己的方法來提高程式設計和機器效率。

在這種艱難的局面下,餘敏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依然忘了吃飯,夜以繼日地努力。1965年10月29日,于敏打開雲層,提出了新的思維方式,使氫彈配置的方向越來越清晰,團隊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配置的完整氫彈實體設計方案。

理論上的突破讓人開心,笨重的J501電腦變得可愛!時任九院理論部研究部副主任的蔡少輝記錄了當時的興奮之情:

1965年11月1日晚,在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J501房間,在柔和的燈光下,計算組組長唐敏君玩着電腦操作台的按鍵,台面上的小氙氣燈歡快地閃爍着。孟兆麗和我蹲在機房的地闆上,忙着檢查紙卷,檢查輸入輸出資料是否有誤。于敏不時地拿着一把計算尺和鉛筆在一旁,計算着要寫什麼和寫什麼。

計算機忠實地執行主人的指令,有時發出美妙的旋律,有時發出數值解疊加過程獨有的沉重循環喘息聲。唐敏軍說:"你聽着,現在到了最難的階段,能量方程老疊代還沒出來,你得趕緊減少時間步長!"我又看到她在操作桌上玩了幾次,漸漸地機器打出流暢的節奏,人們在田野裡喜極而泣。在紙卷上慢慢輸出令人興奮的數字,一切都如此令人興奮!

現在讀這樣的文字,真有感慨萬千,向老一輩科學家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