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的文章,家庭教育,缺了规划,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提到了,家庭教育要做好规划,否则,就要么盲育,要么乱育,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既然要做规划,就要涉及到,从何入手,怎么做规划的问题。
家庭教育的主角有两个,孩子与父母。
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操盘手。
后者负责规划,并把这份规划,施向前者。
那么为了保证,这份规划的合理、正确,保证家庭教育结果的正确,保证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对规划者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样的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家庭教育的规划,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1—
全面了解孩子
一是,父母作为规划者,要对自己的规划主体——孩子,做全面的了解。
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内在特质、各个成长阶段的成长特点、成长任务,他成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等。
简单来说,就是要不断拓宽自己在认识孩子方面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认知。
教育能开展的前提,是要拥有大量的信息,在这些信息的帮助下,做出正确的教育方法。
而获取信息的过程,就是了解孩子的过程。
缺乏了对孩子的了解,自己的信息密度不够,可能就会做出错误的教育方法。

比如,一个1岁左右的孩子,父母带他在户外玩耍,他看到地上有个漂亮的叶子,捡起来,随后放进嘴里。
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外界的探索,是通过“嘴”来完成,就会误以为孩子不讲卫生,什么都往嘴巴里放,进而采取一些负面手段,打断和制止孩子的探索;
等孩子到了2岁多,他偶然把一个钥匙碰到地上,钥匙发出了响声,他就会不停地把它扔到地上。
你捡起来,他扔下去,循环往复。
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就以为他故意扔东西,可能会责怪他,打骂他。
再比如,孩子刚上一年级,平常读课文,都要出声,忽然有一天,他开始不出声了。
原来是,他发现了默读这一秘密,这可以让他省事,偷懒,跳过自己不认识的字,可以逃避阅读,因为大人发现不了。
如果父母没有及时了解和认识到孩子的这点小秘密,“小聪明”,就会疏于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你看,孩子身上这些细微的成长过程,成长特点,都是一种信息,决定着教育方法。
而这些信息的获取,只有每天跟他相处的人,才能观察到,了解到。
其他人,即使是专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老师都无法做到。
更不要说,那些来自同一个家庭中的不同孩子,虽然他们的家庭环境相差无几,但他们的性格、气质、内在、喜好却完全不同。
这些更是只有父母才能了解到。
这点跟家庭保健类似,最好的保健者、最好的医生,一定是我们自己本身。
因为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身体、作息、饮食等决定健康的因素。
同理,家庭教育中,孩子最好的老师,一定是父母。
因为谁家的孩子,谁最清楚什么样。
没有人,能做到,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更熟悉孩子的喜好、行为,清楚孩子的成长环境,掌握孩子身上更多的信息。
—2—
了解自己,调整自己
二是,从父母自身出发,去了解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达到规划者、实施者所需要具备的水准。
因为,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自己的心情好坏、自己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事方式、心理变化、内心想法。
“孩子跟着谁,就会学谁。”这句话完美地诠释了童年的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原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底色,它影响着孩子的命运轨迹。
孩子的成长底色是阴沉灰暗,还是阳光明媚,是唯唯诺诺,还是自信大方,很大程度上,由父母这个实施者决定。
中国自古就有, “养不教,父之过”的说法。
到了现代,养不教的责任人已经变更为父母。
因此,想要做好家庭教育,为人父母,也得不断提升自身的能量,为孩子做好榜样,修炼自己,让自己达到合格的水准。
毕竟,父母能量足、能量高,能量正,孩子能量也足,也高,也正;
反之亦然。
最后的话
家庭教育,缺了规划,要么盲育,要么乱育,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何做规划,从哪里入手?
一是,父母从孩子入手,全面了解孩子;
二是,父母从自身入手,了解自己,调整自己。
身为父母,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为他制定出,独一无二的养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大家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