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靶向治疗,心脏毒性不容忽视

靶向治疗,心脏毒性不容忽视

驱动基因的发现和靶向药物的问世,使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进入了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时代。十几年来,随着生物医学不断发展,目前已经确定的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包括EGFR、ALK、ROS1、BRAF等等。

针对这些驱动基因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也就是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已经从临床试验阶段,逐步过渡到真实世界中来。这些药物的“精准”特性,它们俱佳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表1)。

靶向治疗,心脏毒性不容忽视

表1. NSCLC常见驱动基因及靶向药物

对一款药物的评估,一般从疗效和安全性两个维度着手。更多人平时会更加关注药物的抗肿瘤效果,特别是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其次才会关注这些靶向药相对常见的毒性反应,如皮疹、胃肠反应、肝功能损害等等。而一些相对少见的安全性问题,比如靶向治疗的心脏毒性,则往往容易被忽视。

临床研究曾报道过的心脏毒性,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这些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此外,由于多数患者是老年人,其中一些病人本身存在心血管基础疾病,那么由这些药物所带来的心血管风险就更值得关注了。

近期,发表在《胸部肿瘤学杂志》的一篇研究论文,利用WHO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库VigiBase,对非小细胞肺癌常见靶向治疗引起的心力衰竭、QT间期延长、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等心脏毒性方面的数据,进行了总结报道。

ALK/ROS1抑制剂更容易引起心脏传导阻滞

整体上来看,ALK/ROS1抑制剂较针对其他驱动基因(EGFR、BRAF和MEK)的靶向药,发生心脏传导性疾病(包括长QT综合征)的比例更高(图1)。而ALK/ROS1抑制剂中,接受克唑替尼治疗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比例高于其他药物,其中位发生时间约为接受治疗1个月时(30天),且9成为严重病例。

除ALK/ROS1-TKI外,其他抑制剂治疗后发生长QT综合征的比例也高于整个数据库平均水平(图1)。

靶向治疗,心脏毒性不容忽视

图1. 针对不同驱动基因的靶向药类别间发生心脏毒性的比较

接受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治疗易发生多种心脏毒性事件

与其他EGFR抑制剂或其他驱动基因抑制剂相比,奥希替尼发生长QT综合征的比例明显升高,一般在中位治疗时间29天时发生(图2)。此外,接受该药治疗后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比例也较其他药物高,发生中位发生时间为治疗后21天,且9成病例为严重事件。发生心力衰竭的比例也较其他药物明显升高,中位发生时间在治疗后约3个月(85天)。

靶向治疗,心脏毒性不容忽视

图2. EGFR抑制剂治疗后长QT间期发生情况

BRAF和MEK抑制剂治疗后发生心衰比例较高

除奥希替尼外,BRAF抑制剂达拉替尼治疗后发生室上速的比例也较其他靶向治疗药物高,中位时间在治疗后约2月(61.5天)。此外,达拉替尼和KRAS/MEK抑制剂曲美替尼(Trametinib)治疗后较其他药物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中位发生时间分别为116天和87天(图3)。

靶向治疗,心脏毒性不容忽视

图3. BRAF和MEK抑制剂治疗后心力衰竭发生情况

小结

ALK/ROS1抑制剂易引发心脏传导阻滞,而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治疗后容易出现多种心脏毒性事件,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他药物虽然导致心脏毒性事件发生的比例不及这些药物高,但也有发生的风险。

所以,在靶向治疗后的随访中,不要只关注疗效,安全性同样重要。而监测心脏毒性事件,最常见的检查手段便是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对发现各种心律失常也是极方便的方法,在每次随访时都不应忽略。此外,如果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也应及时就诊,排除靶向治疗因素的影响。

靶向治疗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因为安全性是持久疗效的重要保障。安全好疗效佳,才是靶向治疗真正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Sarah Waliany, et al. Pharmacovigilance Analysis of Cardiac Toxicities Associated With Targeted Therapies for Metastatic NSCLC.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2021; 16(12): 2029-2039.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