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优秀宣讲员丨林志萍:让答嘴鼓在新媒体获得新的生命

[新闻页-台海网]

近年来,湖里区大力加强新思想学习,不断探索理论宣讲大众化、对象化、分众化模式,打通基层宣讲“最后一百米”,助力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2021年获评全市理论宣讲工作“先进集体”,在宣讲队伍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做法被全国党史办简报刊发,参加全市理论宣讲轻骑兵比赛成绩优异,主要经验做法被《厦门宣传》刊发。

在这些亮眼的成绩背后,有一群理论宣讲员,他们扎根基层,用饱满的热情、通俗的语言、翔实的数据,传递党中央声音,讲述湖里故事,共同画出“同心圆”,激昂唱响“主旋律”。湖里头条特推出“扎根基层、立足岗位”优秀宣讲员系列宣传,让我们共同领略他们的风采!

引言:将答嘴鼓融入小品表演中的微电影,他至今拍了20多部,它们在厦门地铁移动电视,以及新媒体平台展演,让答嘴鼓成为这座城市流动的文化符号。他制作的抗疫题材的短视频《这场战役会胜利》还被人民日报报道。借助社交媒体和艺术创新,林志萍让答嘴鼓获得了新的生命。

优秀宣讲员丨林志萍:让答嘴鼓在新媒体获得新的生命

来到林志萍位于湖里嘉福社区居委会的嘉福韵工作室,一只半米高的头戴斗笠、全身通红的小海星映入眼帘。“斗笠”是闽南人勤劳耕作的象征,红房子、红砖瓦,是闽南人的集体记忆,也是闽南人文化血液里敢拼爱赢的象征。在林志萍人生的低谷时期,这只小海星一直鼓励他“敢拼爱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林志萍的故事

林志萍是厦门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答嘴鼓传承人

他还有一系列的头衔:

厦门市理论宣讲轻骑兵

殿前街道嘉福社区嘉福韵艺术团理事长

殿前街道嘉福社区宣讲大联盟队伍成员

优秀宣讲员丨林志萍:让答嘴鼓在新媒体获得新的生命

答嘴鼓是一种闽南人传统的说唱艺术,类似于对口相声,但讲究对白押韵,善于利用闽南方言和俚俗语,注重情节和人物刻画,入列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林志萍从小就有口吃的语言障碍,他记得上小学时被老师提问,他会紧张到要剁脚才能发出声音来。“没有想到,我的一辈子却要靠嘴巴来吃饭。命运真是会开玩笑!”

但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为了克服口吃,林志萍跑到网吧里,将周星驰的几十部电影看了又看,周星驰的所有台词和动作,他都模仿得惟妙惟肖。他读《演讲与口才》,他写诗,他在学校的典礼表演自编的小品,不知不觉就迷上演艺。

优秀宣讲员丨林志萍:让答嘴鼓在新媒体获得新的生命

进入社会后,他曾经有过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他说服家里人,辞去工作专心投入演艺。之后的一次机缘,他遇到了厦门市答嘴鼓非遗传承人蔡绍琪老师,遂拜师学艺,从此与闽南曲艺非遗项目答嘴鼓结下不解之缘。

答嘴鼓艺术特色风趣诙谐,生动活泼,题材来源于生活,也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去讲演,特别适合于广场传播。“通过宣传善心善德,通过鞭挞陋习歪风,传递正能量,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社区居民在嬉笑怒骂的节目中,获得了共鸣。”在长期艺术摸索中,林志萍找到了一条让答嘴鼓融入社区文化建设治理中的路径,也让答嘴鼓在新时代的传承,找到了新的载体。

优秀宣讲员丨林志萍:让答嘴鼓在新媒体获得新的生命

除了外出表演,他会利用周末,将舞台搭在小区广场,通过自己编的段子,讲垃圾不落地,讲公共场所不能抽烟,讲邻里互助等文明新风尚。

台下,林志萍则花了不少时间来拍微电影。他的微电影借助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将答嘴鼓融入小品表演中,形成独特的风格。比如《恶有恶报》,讲的是:恶霸黑爷的无法无天,欺负老百姓,扰乱村委会的选举,搞得民不聊生,最后党中央的扫黑除恶政策惩罚一方之霸,还百姓一片净土。

优秀宣讲员丨林志萍:让答嘴鼓在新媒体获得新的生命

比如《爱心扶幼》,讲述的是一位中学女教师罔好没结婚,但帮扶了三个孩子的故事。一场车祸使学生福气不幸失去双亲成了孤儿,班主任罔好主动承担起他的抚养责任,培养他上大学。罔好还收养了一名弃婴,并把出嫁必须带弃婴一起过去作为结婚条件。罔好的爱心扶幼精神让人感动,她也收获了同样富有爱心的企业家的爱情。

这样的微电影,他至今拍了20多部,它们在厦门地铁移动电视,以及新媒体平台展演,让答嘴鼓成为这座城市流动的文化符号。他制作的疫情题材短视频《这场战役会胜利》还被人民日报报道。借助社交媒体和艺术创新,林志萍让答嘴鼓获得了新的生命。

优秀宣讲员丨林志萍:让答嘴鼓在新媒体获得新的生命

林志萍曾经历巨大变故,第一任妻子因难产去世,留下两个女儿。在两年多的人生低谷中,那只小海星,一直在他的心中,鼓励他“敢拼爱赢”。在一次演讲中,他结识了现任妻子,妻子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女儿的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

林志萍很喜欢周星驰

小时候甚至梦想能成为

从跑龙套至大明星的周星驰

如今,年近不惑的林志萍

给自己的艺术人生

写下了这样的注脚:

如果我们不能做大范围的绽放

我们可以做小范围的星光

来源:区委宣传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