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岁登基,在位34年都没能掌权的悲催皇帝

同治年间,同治皇帝的亲妈慈禧太后成为了清朝真正的老大,这段时期也是晚清较为平静的一个阶段。

可是,同治皇帝十九岁就离世了,他是他老爸咸丰唯一的皇子,除他之外也没皇子可以继位了。经过周密的考虑之后,慈禧决定立既是同治堂弟又是表弟的载湉做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光绪皇帝。

4岁登基,在位34年都没能掌权的悲催皇帝

光绪皇帝

光绪继位的时候才四岁,比同治登基的年龄还要早。想想一个四岁的孩子能懂什么呢?这样一来,慈禧自然又是顺理成章地把持朝政了。其实对于慈禧来讲,不管是立谁做下一任皇帝,都只是一个傀儡而已,因为真正的皇家实权当然还是掌握在她自己手里。

小皇帝光绪慢慢长大了,也开始懂事了。幸运的是,光绪从小就有一个非常出色的老师翁同龢,翁老师既要照顾小皇帝的生活起居,又要教他知书懂礼,渐渐地成了小皇帝很重要的一个感情寄托,可谓良师益友。在这个好老师的影响下,光绪从小立志要做一个好皇帝。

可惜的是,翁同龢只懂读书,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也没有什么城府,所在在帝王之道的领悟上,光绪始终没有得到太多的锻炼,学到的知识比较有限。加上这位老师又是个纯粹的文人,虽然把自己的一身正气“传授”给了光绪,但同时也让自己的多愁善感、敏感脆弱“传染”了光绪。

4岁登基,在位34年都没能掌权的悲催皇帝

翁同龢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之间,光绪皇帝从一个只会哭闹的小孩子长成青年才俊了。根据清朝的传统,他已经到了可以亲政的年纪,他等这一天等了很久,正准备大显身手,做一个标榜史册的好皇帝。

慈禧心里当然也清楚得很,自己面临着归政。可是已经把持朝政这么多年,怎么甘心把来之不易的一切拱手让人呢?一场明争暗斗是形势所迫、在所难免了。

4岁登基,在位34年都没能掌权的悲催皇帝

慈禧太后

客观上来看,慈禧已经主持政事多年,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而光绪皇帝年轻懵懂,缺少经验,面对当时严峻的国家形势,慈禧不放心把大权交到新帝手上,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正常,不全是恶意。

当光绪皇帝十七岁的时候,慈禧太后表面上十分通情达理地归政了。表面看来上一切风平浪静,但是光绪的亲生父亲认为慈禧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倒不如自己识相一点。

于是光绪的父亲执着地恳求慈禧太后,说新帝太年轻,没经验,强烈要求太后进行训政。

好了,这一来正合了慈禧的心意,假惺惺地推辞说自己累了,现在正好可以歇歇了,但是最后还是答应了光绪的父亲的请求。

好不容易熬出头的光绪皇帝肯定是被气坏了,但那是自己老爸的主意啊,能怪谁?表面上还得热烈欢迎呢。况且姜还是老的辣,就算不是光绪他老爸来请慈禧,也会有另一个人来请的。

4岁登基,在位34年都没能掌权的悲催皇帝

光绪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

说实在的,当时慈禧的势力很大,不管是否归政,她都是真正的掌权者。年轻的光绪皇帝徒有雄心壮志,手中却无实权。

光绪皇帝心里非常矛盾啊,一面着急想要夺回皇帝的权力,一面又不得不对慈禧唯命是从,实在是无可奈何。

比如,在慈禧六十岁诞辰的时候,恰逢黄海海战,战事吃紧,国库亏空,但光绪为了讨好慈禧,仍然决定大操大办,慈禧自然是高兴。

慈禧想要保护自己的政治权力,享受荣华富贵,自然不愿意发生战事,主张议和,但光绪主战,想要做出政绩,向天下证明他的实力,整个朝廷在战与和的立场摇摆不定。

最后,慈禧太后的生日庆典获得了圆满成功,但中日海战则一败涂地。

4岁登基,在位34年都没能掌权的悲催皇帝

光绪与慈禧之间,有过无数次的明争暗斗中,结果以光绪的失败告终。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活在慈禧的控制之下。

这两位作为大清末年的最高统治者,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想的都不是同心协力来救国,而是陷入你争我抢的权力争夺中,大清走向灭亡已然成为定局。

4岁登基,在位34年都没能掌权的悲催皇帝

作者:竹木成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