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心腹未平,难以远图‘’:山越人对孙吴政权三国鼎立的作用有多大?

山越是三国时期对分布在东南山区百越后裔的称谓。

《三国志》记载:''

丹杨地势险阻,周旋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战则蜂至,败则鸟窜,不能羁也''。

山越人是何方神圣

三国时期的山越人是生活在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的统称。由于广裹的江南山区是古越族活动的地域。战国时楚灭越后,越人亡入浙南、闽北山区,后来在此建立了东瓯、闽越两个政权。东汉时期,越人爆发内乱,东瓯举国内徙至江淮一带,和汉人杂居。也有一些越人继续留居闽、浙,并在此保留了越族的生活风俗习惯。他们''幽邃深山、白首林莽'',分散居住,没有部落组织和统一的首领,也不受政府管辖,已丧失了民族凝聚力,变成依附地方豪强的少数民族。

心腹未平,难以远图‘’:山越人对孙吴政权三国鼎立的作用有多大?

今天的越人后裔

江南地区是三国里孙吴政权的根据地,在孙氏渡江之前,越人对孙氏的态度,是根据其依附的大族的态度决定的。他们中有拥孙派,也有反孙派。归附孙策的祖郎等人便是越人中拥孙的代表势力,而越人中的反孙力量很快也被孙氏镇压。史料中就记载了以严白虎为首的反孙越人力量,在孙策渡江后被孙氏一个个消灭殆尽,他们中的大部分越人也成为孙氏部下。当时的中原割据势力以袁术为代表,曾想借助山越力量阻止孙氏,袁术''阴遣间使资印缓与丹杨宗帅等,使激动山越,图共攻策'',但都被孙策击败或者消灭。

山越是一群居住分散,''战则蜂至,败则鸟窜''的乌合之众,对孙氏政权无法构成太大的威胁。公元200年,孙权主掌江东后,对山越频繁屐战争,通过对山越的镇压,获得大量的兵员,加强了东吴的实力。《吴书-陆逊传》载:赤壁之战后,陆逊向孙权建议''克敌宁乱,非众不济'',在进剿山越的战争中''得精卒数万人''。

心腹未平,难以远图‘’:山越人对孙吴政权三国鼎立的作用有多大?

山越人

孙吴为什么连年进剿山越

山越人并不影响孙氏的称帝,孙氏政权为什么要连年发动进剿山越的战争呢?东吴进剿山越的原因,是因为东汉末年,战祸连结,人口大量衰减。而江南地广人稀,较之中原稍为安定。孙吴政权从始至终都面临人口不足的困扰。东吴人口本来就较少,立国之后,由于战祸和灾疫,人口还在不断减少,孙权就曾对此忧心若焚。为了增加人口,孙吴政权经常到山越地区虍掠人口。《三国志-吴书》记载:''建安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建安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虏其男女数万口''。而数十万生活在江南山区的山越人,是孙权虏掠的最好目标。

陆逊向孙权说起过为什么把征剿山越做为孙吴的重要方针:''方今英雄棋踌,豺狼窥望,克故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一个国家强不强大,关键看人口。进攻山越能得到大量的人口甚至精锐的兵员,所从山越人中掳人是孙吴集团自觉的行动。

心腹未平,难以远图‘’:山越人对孙吴政权三国鼎立的作用有多大?

孙氏创业之初依靠的是江南那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吴郡顾氏、陆氏、朱氏,会稽虞氏、以及南渡的北方大族,都是孙氏集团的统治基础。在孙氏在江南站稳脚跟后,这些人自然要分享利益,要承认他们的私兵和田客。所以三国中,东吴有独特的''将领世袭领兵制''和''复客制''。军队名义上属于政府,但由世家大族父死子继、世袭领兵。这些兵实际是将领的私兵,是世族的产业。

''复客制''指的是世族的田客,只须向主人服役交租,不再向政府提供赋役。他们实际上是大族家中的农奴,政府也不得过问。将领们兵员的多少,田客的多少,不仅是权力大小和地位高低的象征,还是可以传给子孙的家业。所以将领们为增加自己的兵员和田客,也愿意去发动虏人战争。山越人不是政府的编户,虏掠山越人可以增加自己的兵源和田客数量,成为孙吴政权长期进剿山越的原因。被虏掠来的山越人,与汉族人民一道开发江南,对东吴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那些''好武习战''的山越汉人充实军队之后,对提高孙吴军队素质,增加孙吴的实力方面的贡献十分巨大。山越是孙氏立国、御敌的一支重要力量。东吴虏掠山越人口动辄万计,孙氏政权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巨大的人力资源,得以成为东南一方霸主,开创了三国鼎立的时代。

心腹未平,难以远图‘’:山越人对孙吴政权三国鼎立的作用有多大?

山越人的社会、经济结构

从文献记载来看,三国时的山越人虽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较为单一,生产水平低下。这是其较落后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以及所居之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决定的。山越仅有的一点手工业中,以越人传统的纺织业为主。他们生产的''越布''是东汉会稽郡进贡的''贡布''。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此时越人中也没有出现较大规模的集镇和集市,越人也很少到郡、县进行贸易。史载:''山民愿朴,仍有白首不入市井者''。

山越人在与周边汉族的交往过程中,也建立了聚族而居的社会组织,称之为''宗伍''或''宗部'',首领称''宗帅'',民众则被称为''宗民''。由于山越分散居住,所以各''宗''之间联系很少,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统属关系。越人与汉人军对交战时,通常会纠合整个''宗部'',由''宗帅''率领战斗。这都说明山越的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氏族部落阶段的某些特征。由于环境多水,越人善驾舟,民风强悍,好武习战,''语声似鸟''。

心腹未平,难以远图‘’:山越人对孙吴政权三国鼎立的作用有多大?

山越人的住处

东汉末年政治极端黑暗,吏治腐败到了极点,居住在深山密林中的山越人更是饱受贪官污吏的剥削。从汉桓帝和灵帝时起,山越人反抗官府的斗争从未停止。当孙坚父子在江东大族的支持下建立政权后,其统辖范围多属未开发之地,土地辽阔,劳动力缺乏,因此对山越采取武力征伐为主、安抚为辅的策略,以满足政权的经济和军事需求。

从宏观上来看,东吴要想在江南立足,进而逐鹿中原,就必须先控制山越。正如陆逊所说:''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心腹未平,难以远图''。孙权继位初年,鉴于境内山越多未平定的实际情况,所以才采取对曹魏谦卑、与蜀联姻结盟的外交政策,以便集中精力对付山越这个心腹之患。

孙吴对山越政策的作用

孙权从建安五年开始,一直到嘉禾六年为止,前后花了三十八年才基本上平息了山越人的反抗。据史书记载,吴国强盛时有三十万军队,其中越族士兵不下十万。孙吴政权通过战争,迫使大批山越人走出深山,移居平地,成为吴国的编户,为官府承担繁重的赋税徭役。东吴在山越地区设置了东安郡、临海郡、建安郡、东阳郡、吴兴郡、安成郡,将山越整体上纳入了东吴的国家体系。孙吴的政策虽然血腥,但也推进了山越与汉族的民族融合,推动了对江南地区开发。

心腹未平,难以远图‘’:山越人对孙吴政权三国鼎立的作用有多大?

孙权

东吴建国后,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山越人民在开发江南中的作用和贡献是不能忽视的。山越人迁居平原后,有的成为县户,有的成为佃客,和汉族人民共同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那些被编入部伍的山越人,成为孙吴世袭将领的部曲和私属。他们携带小,战时随将领打仗,平时从事耕作。他们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开发了江南。山越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融合到汉族之中,成为汉民族的一分子。

孙吴对山越的斗争,就是孙吴集团把汉末江南的各种地方性力量强制吸纳进孙吴政治秩序之中的过程。山越人中也不乏逃避政府欺压的汉族百姓,他们之所以逃入山越与汉人的混合地带,是因为在山越地区不再承受沉重的赋役负担。山越人大多住在深山重阻、人迹罕至之处,相比中原地区,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却不再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也很少受到中原大战的影响。

心腹未平,难以远图‘’:山越人对孙吴政权三国鼎立的作用有多大?

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提到汉末山越是不向政府承担任何义务的。因为政府并不掌握山越人的户口情况,自然也无法有效地行使管理权。所谓''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但孙吴集团用武力将他们驱赶到平原地带,与汉人一样纳入国家管理,从这时起,山越人也要如汉人一样承担各类名目的的赋税和徭役。西晋户调法令中对不同的''夷人''有不同的义务规定,山越人除了承担兵役以外,还要缴纳租调。从这里起,不再有不承担国家义务的山越人,山越人已经等同编户,赋调徭役的负担与一般汉人已无区别。

从政府管理目标的角度看,这些山越人的汉化过程已经完成;从山越人的立场来看这,这是他们逐渐丧失其原有政治结构、并被逐渐吸收进华夏政治体系的过程。一部分底层山越人脱离了原来的族群内部的束缚和压迫,转而接受政府的控制和剥削;山越人的贵族受到政府的收买和笼络,主动维护政府的''王化''。

心腹未平,难以远图‘’:山越人对孙吴政权三国鼎立的作用有多大?

越女歌

汉人政权对山越人的每一次成功征剿,都使山越人华夏化改进程更进一步。孙吴伐山越的主要动机是满足其对于劳动力和兵源的需求,同样,诸葛亮征伐南中对于蜀汉的统治也有相似的重要意义。把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强制变成汉族政权劳动力及兵源,是三国魏晋时期南方少数民族族群汉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少数民族来说,''霑沐王化''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依阻山险的抵抗只能招致更为暴烈的打击,其后果则是更为深入、更为彻底的汉化。山越人为被以武力为基础的王化海洋所包围,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消失在历史的深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