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禄琳琅”修复背后:修复的是古籍,修炼的是心性

“天禄琳琅”修复背后:修复的是古籍,修炼的是心性

2022-01-23 17:31

·

阎彤视觉记录

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近日宣告完成。历时8年,300余册破损古籍在科技手段的帮助下,成功“续命”也让古籍修复工作再度进入大众视野。

“修复一本古籍,先要拆开书页,修复完成后,给书页喷水,之后用重物压平,以后再经过折叶、裁剪及再次压平后,才可装订成册。”硕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史专业的80后古籍修复师崔志宾,上学时在首都博物馆参与了一些字画修复工作,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天禄琳琅”修复背后:修复的是古籍,修炼的是心性

2013 年,她进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从事文献保护修复工作,参与进清宫“天禄琳琅”专项修复项目,参加一些辅助性工作。2015年,崔志宾正式拜组里的古籍修复专家、全国技术能手,也是天禄琳琅修复专项的首席专家朱振彬为师,后来就一直在做天禄琳琅修复。

“天禄琳琅”修复背后:修复的是古籍,修炼的是心性

朱振彬老师在点评学生刚修复完成的一册“天禄琳琅”藏书《汉书》。

这是一次十分珍贵的学习机会,但学习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天禄琳琅”中的《丹渊集》,在修复前样貌是严重粘连的“书砖”,修复过程相当复杂,每一步操作都如履薄冰。在这期间,从易到难,从学着选配修复用纸、对修复纸张的再加工到逐步修补那些残破书叶,修复的是古籍,修炼的是心性和职业素养。

“天禄琳琅”修复背后:修复的是古籍,修炼的是心性

修复师宋晖、侯郁然、胡泊正在讨论一件敦煌遗书补纸的配色方法。

与《我在故宫修文物》影片中拍摄的文物修复工作相同,古籍修复涉及多个学科,修复师除了要有高超的修复技术,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化学、印刷、造纸等知识,才能在抢救修复古籍工作中得心应手。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的队伍里有许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人。除了古籍修复专业出身的,还有学化学材料的、美术史的,学文物保护的。有人能做纸张纤维成分检测,还有人可以自己在实验室造纸。

“天禄琳琅”修复背后:修复的是古籍,修炼的是心性

组里目前最年轻的95后青年员工王欣蕊,正在为一套古籍书衣进行配纸的染色。

2008年6月,国家图书馆“装裱修复技艺 古籍修复技艺”被文化部正式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书籍装帧技艺”于2021年6月10日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敦煌遗书修复技艺”也于2021年9月29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确认为“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天禄琳琅”修复背后:修复的是古籍,修炼的是心性

国家图书馆发布馆藏清宫“天禄琳琅”古籍修复项目重大成果。

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工作在历史上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绩,修复完成的国宝级珍贵文献包括《赵城金藏》、《永乐大典》、西夏文献、部分敦煌遗书和宋元善本、国图藏“天禄琳琅”珍籍等。可以说正是凭借着历代国图古籍修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一件件国宝的原始风貌被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目前修复组正在开展的修复工作包括:馆藏珍贵古籍修复、敦煌遗书修复、西夏文献修复、舆图修复、拓片修复等。

“天禄琳琅”修复背后:修复的是古籍,修炼的是心性

修复古书不能戴手套。修书之前也要将手洗干净,只有手触摸到书,才知道指尖用多大力度,翻一页就是几百年。

但是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阅览室里,一些古籍读者查询时显示状态为“待修复”。有读者抱怨,但待修复的书多,修书的人少,尽管修复师们已经尽了全力,但有些古籍只能等修复完成才能阅览。

“天禄琳琅”修复背后:修复的是古籍,修炼的是心性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历经风雨侵蚀、战火烬毁,许多藏品已是光芒暗淡、面目全非。因此,挽救这些濒临毁灭的国宝、科学地修复与保护古籍、最大限度地延长古籍的寿命,以及妥善地利用古籍、发挥其本身的价值、开发这项文化宝库的资源,是各古籍收藏单位的一项艰巨而任重道远的工作。

“天禄琳琅”修复背后:修复的是古籍,修炼的是心性

针锥、毛笔、棕刷……文献修复组研发定制了一套“古籍修复便携工具包”,其中配备了22件常用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