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方战争电影中记者的形象

作者:紫牛新闻

编者按:战地记者在战争中穿梭,引发和深化了他们对战争哲学、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临沂大学传媒学院特聘教授、江苏省电视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高级主编黄叔庭在媒体上观看了《媒体观察2020》第11期,一路历经战争史,回忆了电影的痕迹,思考了西方战争电影中记者的素描和历史痕迹,加深了读者对新闻的理解, 历史,战争和电影艺术。

西方战争电影中记者的形象

黄书馆

纵观世界新闻史,西方战地记者报道战争,见证重大事件,设定敏感时代,践行新闻使命,是社会事件和战争进程的参与者,是记录者和推动者,是发现和衡量法治和美德的边界。他们越过战争的硝烟,俘获文本,播下格言,并浅薄而深刻地印记它。许多战地记者了解复杂战场上的战争,成为独特的剧作家和生动的戏剧。

记者肖像的正面描述

1940年代和1970年代,以及新千年之交,是新闻电影的高收益时期。在此期间,记者出现在镜子里,主要创作人员获得了国际奖项。彼得·沃恩(Peter Vaughn)在《风中一夜》(One Night In The Wind,1934年),希尔迪·约翰逊(Hildi Johnson)和沃尔特·伯恩斯(Walter Burns)在《女朋友星期五》(1940年)中,查尔斯·凯恩(Charles Kane)在《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年)中饰演查尔斯·凯恩(Charles Kane),在1953年,乔·布拉德利(Joe Bradley)在1953年,L.《后窗》(1954)中的B·杰弗里斯(B Jeffries)和《电视》(1976)中的戴安娜·克里斯滕森(Diana Christensen)都给观众留下了客观而诚实的印象。尽管有《洛斯奥兹机密》(1997年)中的希德·哈金斯(Sid Huggins)、《无伤害》(1981年)、《新闻》(1987年)中的汤姆·格鲁尼克(Tom Grunick)和《想要掩盖》(2003年)中的斯蒂芬·格拉斯(Stephen Glass)等负面形象,但主旋律和主角仍然乐观,致力于世界,关注公共利益,敢于挑战权威和限制, 并有问题的根源。

西方战争片中的很多记者都是塑造的,言行独立,聚焦于美人,与英俊的官兵并肩生活,与战争史并肩生活,凸显了电影人对记者的态度和认知。战地记者的形象更加注重专业和精神方面的刻画,加强对政治和社会弊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记者团深入萨拉热窝调查战犯的动作片《狩猎党》(2006年),还有揭露纳粹"里昂屠夫"鲍比的英法纪录片《我的敌人》(2007年), 有一部战时温斯顿丘吉尔传记片"黑暗时刻"(2017)。它的主旨和结构类似于美国电影,如《晚安,好运》(2005年)和《聚光灯》(2015年),它们描绘了一群优秀的记者。

记者出生的电影大师

记者出生的电影制片人,如大卫·格里菲斯(David Griffiths),"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来自一个破碎的军人家庭,大约17岁时是路易斯维尔信使邮报的记者。格里菲斯以其史诗般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派对》和《异形》而闻名。《一个国家的诞生》讲述了葛底斯堡战役、亚伯拉罕·林肯遇刺等重大事件,揭露了黑色炼狱和不公平待遇,讲述了近战的残酷和罢工的难度,堪称反战电影的预演。借鉴四重奏的演绎,《党与不同》是基督被钉十字架、屠杀圣芭铎、巴比伦沦陷等情节的结合,运用象征主义、隐喻、寓言、格式塔、蒙太奇等手段,抱怨攻击和斗争,表明党和嫉妒是人类共同的病症, 但也是战争和苦难的重要根源。

1927年8月上映的黑白电影《铁翼》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技术效果奖。这部电影的明星之一是记者理查德·艾伦。艾伦是加拿大皇家空军的一名飞行员,在片中饰演美国飞行员大卫,暗恋邻家女孩玛丽。瑪麗的愛人是大衛的朋友和戰友傑克·鮑威爾。艾伦风格脚踏实地,虽然不需要代表,坚持真人出镜,飞翔,俯冲,滑翔,坠毁等等,所有动作都真实,吃了很多艰辛。艾伦出演了60多部电影,1976年他去世后,《时代》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来纪念他。

在"铁翼"出现和巨大的"世界伟人"盛大亮相的十二年后。导演维克多·弗莱明(Victor Fleming)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政府指示担任间谍摄影师,他陪同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前往欧洲,并出版了一本纪录片《威尔逊总统的欧洲之旅》(President Wilson's Journey to Europe)。《乱世佳人》出自前亚特兰大新闻记者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的小说《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曾获得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剧本、最佳摄影、最佳艺术家、最佳剪辑奖。

由于战争的独特性和残酷性,再加上意识形态、电影审查等原因,法西斯阵营记者、流亡的纳粹德国电影人,虽然在审美潮流、痛苦表达、制作模式、技术呈现等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整体表现平淡。1970年出版的日本电影《军阀》由日报记者真司一郎连载,由于对战争形势的真实报道,他被咄咄逼人的东极英机强行征召入伍,被派往太平洋战场服役,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兴衰的见证人。1998年上映的德国纪录片《第三帝国的色彩》由德国记者兼作家迈克尔·科洛福特执导。这部电影依靠残余的电影来重现希特勒的访问,演讲,咆哮,休闲,狗狗和其他场景。

1987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新闻专业的美国编辑巴里·莱文森(Barry Levinson)凭借在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和福里斯特·惠特克(Forrest Whitaker)主演的喜剧《早安越南》(Good Morning 越南)中的角色而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绝命毒师》于2008年上映,获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奖,成为奥斯卡首位女导演。《Breaking The Force》的编剧是35岁的纽约制片人马克·鲍尔(Mark Bauer)。在伊拉克战争期间,鲍尔跟随队伍担任现场记者,在《花花公子》和《读者文摘》中报道了军械技术员杰弗里·萨维尔(Jeffrey Savile)的工作。这部电影以《纽约时报》记者克里斯·哈钦斯(Chris Hutchence)的一句话开始:"战争是令人上瘾的,战争是毒品。"这部电影深入展示了后工业社会的技术化、程序化模式和人性之间的冲突。

军事经验,精妙的工作赋能影视

著名记者复杂的履历和优秀作品,是电影改编的重要源泉。约瑟夫·普利策、赫斯特、托尔斯泰、海明威、丘吉尔、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科尼利厄斯·瑞安、温斯顿·格拉姆等军事经验和记者生涯,为他们的作品注入了异质营养,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便利。

由威廉·惠勒(William Wheeler)执导的《忠诚之家》(House of Loyalty)于1942年上映,剧本改编自简·斯特拉斯(Jane Strath)的一系列作品,简·斯特拉斯(Jane Strath)是一名记者,他的故事是关于敦刻尔克撤退的。此时此刻,世界大战如火如荼,《珍珠港》余震,美日德相互宣战,米高梅制作的这部电影既仓促又精力充沛。丘吉尔写信给梅耶尔,称赞这部电影是最好的动员命令,不少于100艘军舰。这部电影获得了第1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摄影奖。

《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加里·库珀(Gary Cooper)和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主演了美国电影《战争钟声》(War Bells),该片改编自海明威的西班牙内战小说《谁的丧钟在敲响?这部电影于1943年上映,获得了第1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第一届金球奖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女配角。库珀十几岁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大学毕业后担任报纸漫画编辑,去洛杉矶经营一家报纸,但没有成功,在数对地方之前签下了派拉蒙。《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哈利是作家,海明威、奥威尔、卡帕等。前《芝加哥论坛报》记者哈里加入了国际志愿军,寻找情人辛西娅·格林(Cynthia Green),后者从底特律来到马德里,帮助国民军和长枪党。曾为《坎城星报》和《多伦多星报》工作的海明威,创作过新闻小说,遵循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心理活动,运用白色素描、象征主义和寓言等手段,改变了毅力、飞行和救赎的主题,塑造了一个无所畏惧的危险,一个反抗、磨砺、磨蹭蹭、磨蹭蹭、拼搏 冷酷地面对死亡,表达"迷惘的一代"的反战观念和虚无主义,折射人道主义背景的"美国梦",彰显"冰山原则"的简单性。

原作是关于可读性的,而电影追求的是可压缩性。捷克斯洛伐克喜剧《好士兵》改编自亚洛斯瓦夫·哈塞克的讽刺小说《好士兵的冒险》,这部小说深深植根于作者的阴影中。14岁的哈希克加入了民族独立运动,被警方监禁。在一所商学院学习后,他从事写作工作,编辑了《公社》、《动物世界》、《愤怒》、《攻势》、《黎明》等出版物。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书卷中的帅克军队第91步兵团服役,被俄军俘虏,来到基辅成为捷克语杂志《捷克斯洛伐克》的记者,并继续撰写《好士兵帅》。1983年4月30日,在哈希克诞辰100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了追悼会,称其为"世界文化名人"。

1977年,英美故事片《桥外行》上映,并很快获得第3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最佳音效、最佳音乐奖。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降战役"市场花园行动"(Operation Market Garden)的背景下,是伯纳德·蒙哥马利元帅的失败,被翻译成"桥的仇恨"。《远方的桥》由威廉·戈德曼改编自美国记者和作家瑞安·远方的致命作品。Ryan出生于爱尔兰,曾担任《每日电讯报》的现场记者,报道柏林和太平洋战役。战后,他被派往耶路撒冷,担任《每日电讯报》中东分社社长,并负责《时代快报》、《新闻周刊》和《读者文摘》等报纸。在"科里尔"中,他报道了美国太空计划和德国火箭设计师维尔纳·冯·布劳恩,后者被授予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学奖和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纪录片《最长的一天》《最后的战役》引起轰动,前者由福克斯公司制作的同名黑白电影,是诺曼底登陆的经典全景,后者则展现了柏林围攻的严峻造型。1974年,Ryan出版了《The Bridge of Distance》,达到了职业生涯的顶峰,获得了俄亥俄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因癌症去世,享年54岁。

1994年的美国励志电影《郑国传》改编自温斯顿·格拉姆1986年的同名讽刺小说,既有前瞻性的前提,也有历史的延伸,还原了时代的脉络。1965年至1969年,格拉姆是一名越南记者,退休后为《华盛顿星报》工作,后来辞职从事专业写作事业。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美国故事片《父亲的旗帜》于2005年上映,根据现实生活改编,以硫磺岛战役为基础,改编自乔·罗森塔尔(Joe Rosenthal)获得普利策奖的新闻摄影作品《硫磺岛上的星条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 on Iwo Jima),改编自詹姆斯·布拉德利(James Bradley)和罗恩·鲍尔(Ron Bauer)的纪录片《父亲的旗帜》(Father's Flag): 硫磺岛战役的英雄们。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个经典的战役案例,被称为电影和电视的热门主题,并被反复呈现和重置。2013年底,Fedor Bondarchuk使用3D技术重新制作了这个主题。剧本参考了苏联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Vasily Grossman)的小说《生命与命运》(Life and Destiny),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中心轴线,描述了沙波什尼科夫家族的经历,反思了战争的激烈程度,反思了极权主义制度的缺点,反思了民族的根源,被翻译家罗伯特·钱德勒(Robert Chandler)称为20世纪的"真正的战争与和平"。格罗斯曼出生于乌克兰,苏德战争期间,曾为《红星报》担任记者,曾到前线拾风,发表《方向大惊喜》、《特雷布林的地狱》、《人民不朽》等通讯。战后,格罗斯曼的小说《为了正义的事业》(For the Cause of Justice)于1952年在《新世界》(New World)杂志上发表,遭到了苏联总书记亚历山德罗维奇·法塔耶夫(Alessandrovich Fateyev)的谴责。在约瑟夫·斯大林和法塔耶夫去世后,格罗斯曼继续他的书《生存与命运》。没想到投了《国旗》杂志,然后经克格勃检查,工作进入冰冷的宫殿,情况不断恶化。《生存与命运》于1988年出版,广受好评。新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让世人更加了解格罗斯曼的生平,深刻把握了战争的悲剧内涵,洞察了记者、作家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此外,在西方战争片中,记者往往承担连载、旁白和再叙事,引导观众"身临其境"。

战地记者是战争实践和电影艺术的生命力,虽然受制于环境,但可以适得其反的现实,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文化认同的建构,注重人性和战争严肃思考,切入和深化广义的哲学主题。随着电影艺术的虚拟、多元、融合的过程,电影与虚构、戏剧、游戏、动漫与短视频之间出现了交织、联动、互动、"可逆生产"的新景观。

(2020年11月发行的《媒体观察》(Media Watch)原文约9,800字,标题为:西方战争电影中的记者形象梳理。这是从原文,学术参考文献中摘录,图表和注释等。)

作者简介:黄树亭,临沂大学传媒学院特聘教授,江苏省电视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高级主编

来源:紫牛新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