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方戰争電影中記者的形象

作者:紫牛新聞

編者按:戰地記者在戰争中穿梭,引發和深化了他們對戰争哲學、社會問題和人類命運的思考。臨沂大學傳媒學院特聘教授、江蘇省電視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進階主編黃叔庭在媒體上觀看了《媒體觀察2020》第11期,一路曆經戰争史,回憶了電影的痕迹,思考了西方戰争電影中記者的素描和曆史痕迹,加深了讀者對新聞的了解, 曆史,戰争和電影藝術。

西方戰争電影中記者的形象

黃書館

縱觀世界新聞史,西方戰地記者報道戰争,見證重大事件,設定敏感時代,踐行新聞使命,是社會事件和戰争程序的參與者,是記錄者和推動者,是發現和衡量法治和美德的邊界。他們越過戰争的硝煙,俘獲文本,播下格言,并淺薄而深刻地印記它。許多戰地記者了解複雜戰場上的戰争,成為獨特的劇作家和生動的戲劇。

記者肖像的正面描述

1940年代和1970年代,以及新千年之交,是新聞電影的高收益時期。在此期間,記者出現在鏡子裡,主要創作人員獲得了國際獎項。彼得·沃恩(Peter Vaughn)在《風中一夜》(One Night In The Wind,1934年),希爾迪·約翰遜(Hildi Johnson)和沃爾特·伯恩斯(Walter Burns)在《女朋友星期五》(1940年)中,查爾斯·凱恩(Charles Kane)在《公民凱恩》(Citizen Kane)(1941年)中飾演查爾斯·凱恩(Charles Kane),在1953年,喬·布拉德利(Joe Bradley)在1953年,L.《後窗》(1954)中的B·傑弗裡斯(B Jeffries)和《電視》(1976)中的戴安娜·克裡斯滕森(Diana Christensen)都給觀衆留下了客觀而誠實的印象。盡管有《洛斯奧茲機密》(1997年)中的希德·哈金斯(Sid Huggins)、《無傷害》(1981年)、《新聞》(1987年)中的湯姆·格魯尼克(Tom Grunick)和《想要掩蓋》(2003年)中的斯蒂芬·格拉斯(Stephen Glass)等負面形象,但主旋律和主角仍然樂觀,緻力于世界,關注公共利益,敢于挑戰權威和限制, 并有問題的根源。

西方戰争片中的很多記者都是塑造的,言行獨立,聚焦于美人,與英俊的官兵并肩生活,與戰争史并肩生活,凸顯了電影人對記者的态度和認知。戰地記者的形象更加注重專業和精神方面的刻畫,加強對政治和社會弊病的診斷和治療,如記者團深入薩拉熱窩調查戰犯的動作片《狩獵黨》(2006年),還有揭露納粹"裡昂屠夫"鮑比的英法紀錄片《我的敵人》(2007年), 有一部戰時溫斯頓丘吉爾傳記片"黑暗時刻"(2017)。它的主旨和結構類似于美國電影,如《晚安,好運》(2005年)和《聚光燈》(2015年),它們描繪了一群優秀的記者。

記者出生的電影大師

記者出生的電影制片人,如大衛·格裡菲斯(David Griffiths),"美國電影之父"。格裡菲斯來自一個破碎的軍人家庭,大約17歲時是路易斯維爾信使郵報的記者。格裡菲斯以其史詩般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派對》和《異形》而聞名。《一個國家的誕生》講述了葛底斯堡戰役、亞伯拉罕·林肯遇刺等重大事件,揭露了黑色煉獄和不公平待遇,講述了近戰的殘酷和罷工的難度,堪稱反戰電影的預演。借鑒四重奏的演繹,《黨與不同》是基督被釘十字架、屠殺聖芭铎、巴比倫淪陷等情節的結合,運用象征主義、隐喻、寓言、格式塔、蒙太奇等手段,抱怨攻擊和鬥争,表明黨和嫉妒是人類共同的病症, 但也是戰争和苦難的重要根源。

1927年8月上映的黑白電影《鐵翼》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技術效果獎。這部電影的明星之一是記者理查德·艾倫。艾倫是加拿大皇家空軍的一名飛行員,在片中飾演美國飛行員大衛,暗戀鄰家女孩瑪麗。瑪麗的愛人是大衛的朋友和戰友傑克·鮑威爾。艾倫風格腳踏實地,雖然不需要代表,堅持真人出鏡,飛翔,俯沖,滑翔,墜毀等等,所有動作都真實,吃了很多艱辛。艾倫出演了60多部電影,1976年他去世後,《時代》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來紀念他。

在"鐵翼"出現和巨大的"世界偉人"盛大亮相的十二年後。導演維克多·弗萊明(Victor Fleming)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受政府訓示擔任間諜攝影師,他陪同伍德羅·威爾遜總統前往歐洲,并出版了一本紀錄片《威爾遜總統的歐洲之旅》(President Wilson's Journey to Europe)。《亂世佳人》出自前亞特蘭大新聞記者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的小說《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曾獲得第1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劇本、最佳攝影、最佳藝術家、最佳剪輯獎。

由于戰争的獨特性和殘酷性,再加上意識形态、電影審查等原因,法西斯陣營記者、流亡的納粹德國電影人,雖然在審美潮流、痛苦表達、制作模式、技術呈現等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整體表現平淡。1970年出版的日本電影《軍閥》由日報記者真司一郎連載,由于對戰争形勢的真實報道,他被咄咄逼人的東極英機強行征召入伍,被派往太平洋戰場服役,成為日本軍國主義興衰的見證人。1998年上映的德國紀錄片《第三帝國的色彩》由德國記者兼作家邁克爾·科洛福特執導。這部電影依靠殘餘的電影來重制希特勒的通路,演講,咆哮,休閑,狗狗和其他場景。

1987年,畢業于華盛頓大學新聞專業的美國編輯巴裡·萊文森(Barry Levinson)憑借在羅賓·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和福裡斯特·惠特克(Forrest Whitaker)主演的喜劇《早安越南》(Good Morning 越南)中的角色而獲得了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由凱瑟琳·畢格羅執導的《絕命毒師》于2008年上映,獲得第8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剪輯、最佳音效獎,成為奧斯卡首位女導演。《Breaking The Force》的編劇是35歲的紐約制片人馬克·鮑爾(Mark Bauer)。在伊拉克戰争期間,鮑爾跟随隊伍擔任現場記者,在《花花公子》和《讀者文摘》中報道了軍械技術員傑弗裡·薩維爾(Jeffrey Savile)的工作。這部電影以《紐約時報》記者克裡斯·哈欽斯(Chris Hutchence)的一句話開始:"戰争是令人上瘾的,戰争是毒品。"這部電影深入展示了後工業社會的技術化、程式化模式和人性之間的沖突。

軍事經驗,精妙的工作賦能影視

著名記者複雜的履曆和優秀作品,是電影改編的重要源泉。約瑟夫·普利策、赫斯特、托爾斯泰、海明威、丘吉爾、米哈伊爾·肖洛霍夫、科尼利厄斯·瑞安、溫斯頓·格拉姆等軍事經驗和記者生涯,為他們的作品注入了異質營養,為電影改編提供了便利。

由威廉·惠勒(William Wheeler)執導的《忠誠之家》(House of Loyalty)于1942年上映,劇本改編自簡·斯特拉斯(Jane Strath)的一系列作品,簡·斯特拉斯(Jane Strath)是一名記者,他的故事是關于敦刻爾克撤退的。此時此刻,世界大戰如火如荼,《珍珠港》餘震,美日德互相宣戰,米高梅制作的這部電影既倉促又精力充沛。丘吉爾寫信給梅耶爾,稱贊這部電影是最好的動員指令,不少于100艘軍艦。這部電影獲得了第1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攝影獎。

《時代》雜志的封面人物加裡·庫珀(Gary Cooper)和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主演了美國電影《戰争鐘聲》(War Bells),該片改編自海明威的西班牙内戰小說《誰的喪鐘在敲響?這部電影于1943年上映,獲得了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第一屆金球獎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女配角。庫珀十幾歲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畫家,大學畢業後擔任報紙漫畫編輯,去洛杉矶經營一家報紙,但沒有成功,在數對地方之前簽下了派拉蒙。《乞力馬紮羅山的雪》以西班牙内戰為背景,哈利是作家,海明威、奧威爾、卡帕等。前《芝加哥論壇報》記者哈裡加入了國際志願軍,尋找情人辛西娅·格林(Cynthia Green),後者從底特律來到馬德裡,幫助國民軍和長槍黨。曾為《坎城星報》和《多倫多星報》工作的海明威,創作過新聞小說,遵循自己的人生軌迹和心理活動,運用白色素描、象征主義和寓言等手段,改變了毅力、飛行和救贖的主題,塑造了一個無所畏懼的危險,一個反抗、磨砺、磨蹭蹭、磨蹭蹭、拼搏 冷酷地面對死亡,表達"迷惘的一代"的反戰觀念和虛無主義,折射人道主義背景的"美國夢",彰顯"冰山原則"的簡單性。

原作是關于可讀性的,而電影追求的是可壓縮性。捷克斯洛伐克喜劇《好士兵》改編自亞洛斯瓦夫·哈塞克的諷刺小說《好士兵的冒險》,這部小說深深植根于作者的陰影中。14歲的哈希克加入了民族獨立運動,被警方監禁。在一所商學院學習後,他從事寫作工作,編輯了《公社》、《動物世界》、《憤怒》、《攻勢》、《黎明》等出版物。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在書卷中的帥克軍隊第91步兵團服役,被俄軍俘虜,來到基輔成為捷克語雜志《捷克斯洛伐克》的記者,并繼續撰寫《好士兵帥》。1983年4月30日,在哈希克誕辰100周年之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了追悼會,稱其為"世界文化名人"。

1977年,英美劇情片《橋外行》上映,并很快獲得第31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音效、最佳音樂獎。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降戰役"市場花園行動"(Operation Market Garden)的背景下,是伯納德·蒙哥馬利元帥的失敗,被翻譯成"橋的仇恨"。《遠方的橋》由威廉·戈德曼改編自美國記者和作家瑞安·遠方的緻命作品。Ryan出生于愛爾蘭,曾擔任《每日電訊報》的現場記者,報道柏林和太平洋戰役。戰後,他被派往耶路撒冷,擔任《每日電訊報》中東分社社長,并負責《時代快報》、《新聞周刊》和《讀者文摘》等報紙。在"科裡爾"中,他報道了美國太空計劃和德國火箭設計師維爾納·馮·布勞恩,後者被授予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學獎和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紀錄片《最長的一天》《最後的戰役》引起轟動,前者由福克斯公司制作的同名黑白電影,是諾曼底登陸的經典全景,後者則展現了柏林圍攻的嚴峻造型。1974年,Ryan出版了《The Bridge of Distance》,達到了職業生涯的頂峰,獲得了俄亥俄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并于同年因癌症去世,享年54歲。

1994年的美國勵志電影《鄭國傳》改編自溫斯頓·格拉姆1986年的同名諷刺小說,既有前瞻性的前提,也有曆史的延伸,還原了時代的脈絡。1965年至1969年,格拉姆是一名越南記者,退休後為《華盛頓星報》工作,後來辭職從事專業寫作事業。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美國劇情片《父親的旗幟》于2005年上映,根據現實生活改編,以硫磺島戰役為基礎,改編自喬·羅森塔爾(Joe Rosenthal)獲得普利策獎的新聞攝影作品《硫磺島上的星條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 on Iwo Jima),改編自詹姆斯·布拉德利(James Bradley)和羅恩·鮑爾(Ron Bauer)的紀錄片《父親的旗幟》(Father's Flag): 硫磺島戰役的英雄們。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一個經典的戰役案例,被稱為電影和電視的熱門主題,并被反複呈現和重置。2013年底,Fedor Bondarchuk使用3D技術重新制作了這個主題。劇本參考了蘇聯作家瓦西裡·格羅斯曼(Vasily Grossman)的小說《生命與命運》(Life and Destiny),以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中心軸線,描述了沙波什尼科夫家族的經曆,反思了戰争的激烈程度,反思了極權主義制度的缺點,反思了民族的根源,被翻譯家羅伯特·錢德勒(Robert Chandler)稱為20世紀的"真正的戰争與和平"。格羅斯曼出生于烏克蘭,蘇德戰争期間,曾為《紅星報》擔任記者,曾到前線拾風,發表《方向大驚喜》、《特雷布林的地獄》、《人民不朽》等通訊。戰後,格羅斯曼的小說《為了正義的事業》(For the Cause of Justice)于1952年在《新世界》(New World)雜志上發表,遭到了蘇聯總書記亞曆山德羅維奇·法塔耶夫(Alessandrovich Fateyev)的譴責。在約瑟夫·斯大林和法塔耶夫去世後,格羅斯曼繼續他的書《生存與命運》。沒想到投了《國旗》雜志,然後經克格勃檢查,工作進入冰冷的宮殿,情況不斷惡化。《生存與命運》于1988年出版,廣受好評。新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讓世人更加了解格羅斯曼的生平,深刻把握了戰争的悲劇内涵,洞察了記者、作家與社會之間的複雜關系。此外,在西方戰争片中,記者往往承擔連載、旁白和再叙事,引導觀衆"身臨其境"。

戰地記者是戰争實踐和電影藝術的生命力,雖然受制于環境,但可以适得其反的現實,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識,文化認同的建構,注重人性和戰争嚴肅思考,切入和深化廣義的哲學主題。随着電影藝術的虛拟、多元、融合的過程,電影與虛構、戲劇、遊戲、動漫與短視訊之間出現了交織、關聯、互動、"可逆生産"的新景觀。

(2020年11月發行的《媒體觀察》(Media Watch)原文約9,800字,标題為:西方戰争電影中的記者形象梳理。這是從原文,學術參考文獻中摘錄,圖表和注釋等。)

作者簡介:黃樹亭,臨沂大學傳媒學院特聘教授,江蘇省電視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進階主編

來源:紫牛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