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嘿,有个魔法,让你能看到音乐

许多孩子在接触钢琴学习时,会被下面这些看起来很晦涩的乐理名词拦住。

rhythm 节奏:构成乐曲的基本因素有乐音的高度、乐章的时值(包括休止)、乐音的强弱三种。表现于时值与强弱方面的,即乐音的有规律地轻重缓急,称为节奏。

Texture 织体:旋律与和声因素的密度,包括主调织体、复调织体、和弦织体等。

Sequence 模进:旋律动机在其上方或下方的不同音高上的重复。

什么?织体,复调织体?钢琴又不是织布机,一段音符里难道还藏着丝线吗?

不过确实,我们可以把乐曲想象成一件毛衣,有粗线的,也有细线的,有的紧密,有的宽松,有的平整,有的凹凸有花纹。

每一件手工毛衣都不相同,正如每一首乐曲都有其独特的结构一样。

嘿,有个魔法,让你能看到音乐

但比毛衣复杂的是,“织就”一件乐曲需要不同的“针线”。

一个交响乐队会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等几十种乐器,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钩织”,演奏出不同情感和结构的乐曲。

怎么让启蒙阶段的孩子理解需要有想象力的乐理名词呢?

一个好方法是带孩子现场观看交响乐队的表演,直观看到各个乐器的角色。看音乐家们是如何奇妙而精准地在指挥下,完成这项超厉害又超复杂的工作。

嘿,有个魔法,让你能看到音乐

有多复杂呢?那个指挥家看起来只是挥着小棒而已,怎么累得满头大汗?

来,随便打开一个指挥家前面放着的乐队总谱。

嘿,有个魔法,让你能看到音乐

天哪,这一群一群的“小蝌蚪”,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乐谱完全不同。

因为这里是所有乐器声部的“集合”,而且每个声部演奏的时机和时长都不一样。

让我们看下《行星组曲》之木星的动画:

视频加载中...

《行星》组曲是一部由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创作的管弦乐组曲,完成于1914年到1916年之间。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八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除外)命名。

乐队编制也非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高音大号(上低音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

如此众多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

想象一下,指挥家在看似轻松地挥棒时,脑子里却在精确、高速地运转着这些“小蝌蚪”,让成千上万只“小蝌蚪”,严格按照作曲家的意思,该出现时出现,该跳跃时跳跃。

稍微错一下,很有可能令其他衔接的声部犯错误,观众就会听到奇声怪调,演出水准大受影响。

乐队指挥确实是压力很大的一个工作呐!

嘿,有个魔法,让你能看到音乐

说回乐理,这些“小蝌蚪”在指挥和演奏家的配合下,以不同的时机表演各声部不同的节奏,共同织就一曲曲悠扬的交响曲、协奏曲、圆舞曲...等等。

听起来还是有点难懂?那我们让这些“小蝌蚪”流动起来~

让孩子亲眼看到音符。

这是《蓝色多瑙河》的一段 可视化音符动画。

看出来这几个小人分别代表哪种乐器吗?

《蓝色多瑙河》是被称作“圆舞曲之王”的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小约翰·斯特劳斯的经典名作。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

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维也纳陷入了深深的消沉之中。

为振奋人心,小约翰·斯特劳斯受委托写一首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

曲名和创作动机源自德国诗人卡尔·贝克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句,“在多瑙河旁,啊,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半年后,作者把它改编成为管弦乐曲,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很快被介绍到英国、美国及其他国家,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202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这首流传一百五十多年的乐曲依然有着抚慰人心的生命力。

再和现场表演对照,是否就能很明确看出音符的运动状态了?那便是乐理。

补充个小知识:当三个小人平行前进,即三种乐器同时演奏时。

那便是:

Chord 和弦:三个或更多同时发声的乐音的组合。

这样的可视化动画可用来理解不同风格的乐曲结构。比如春节期间的“热门单曲”《卡门序曲》。

两个小人你追我赶,旋律节奏欢快紧密。使得整首乐曲生气勃勃、充满活力,表现了《卡门》故事里斗牛士英武潇洒的形象和斗牛场内兴奋活跃的气氛。

歌剧《卡门》取材于梅里美同名小说。讲述1800年左右,出身于农家的下级军官唐·霍赛,与吉普赛女卡门堕入情网。后来,卡门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罗。霍赛的妒忌使卡门烦恼,他干涉她爱情上的自由,她被这种干涉所激怒,于是与他绝交了。

在一次群众对埃斯卡米罗斗牛获胜的欢呼声中,愤怒而嫉妒的霍赛刺杀了卡门。该剧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西班牙风格。

《卡门序曲》,也被称为“斗牛士进行曲”。一开始由乐队用强音奏出一个辉煌的生气勃勃的进行曲式主题,把我们带入壮观的斗牛场面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英武的斗牛士,听到了群众的喝彩声。

这个主题重复了几次之后,音乐从A大调转到F大调,乐队轻轻地奏出了歌剧第二场中将要出现的《斗牛士之歌》的副歌。序曲最后结束在一个强烈的不协和和弦——(减七和弦)上,加强了这一段音乐带给我们的悲剧悬念,预示了卡门悲剧性的结局。

附上一段《卡门序曲》的现场演奏,和可视化动画作一个参照,是否更好理解乐曲的内在结构了呢?

这样直观看到乐曲的可视化动画还有很多种,比如经典复调织体作品《卡农》。

卡农这个词,并不像《蓝色多瑙河》、《斗牛士进行曲》这样是乐曲名字,而是一种复调音乐的体裁。

试着用以上动画来理解下面这些语言:

复调,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法。

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时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

复调音乐的体裁有:卡农、创意曲、赋格、经文歌、复调尚松、坎佐纳等。

后面“小方块”跟随前面小方块运动轨迹,形成多声部的重复,让人感到和缓、放松,这就是复调织体的魅力。

嘿,有个魔法,让你能看到音乐

我们在视觉的指引下,可以更有层次地感受到音乐的织体和语言。

这也正是古典乐的魅力所在(复杂而精妙的结构,深邃而丰富的情感)。

再给大家奉上几个不同风格的音乐可视化作品:

日本NHK电视台将Manuel Cardoso的古典音乐《安魂曲》进行了可视化处理。该曲曾入选2019年留声机十大获奖唱片奖。

嘿,有个魔法,让你能看到音乐

在这段可视化作品中,我们看到艺术家灵魂深处的吟哦像一棵蔓延伸张的树,痛苦和激昂刺向空中,安宁和平息如波浪托底,生生不息地叙述命运,在逐渐聚集的情感中,我们隐约看见了解脱。

音符不仅可以可视化,情感也可以。

音乐和美术是人类灵魂的共通语言。古典音乐的旋律,与生动的美术语言巧妙结合,想象力可以在视觉与听觉两个维度上相互延展。

比如这个可视化音乐作品—《哈巴涅拉舞曲》,同样出自比才的《卡门》。

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伴着色彩丰富、抽象迷离的视觉表现。让人感到卡门热情的灵魂如同美丽的音符,在舞曲中飘逝欢动,让我们直观看到这种灿烂燃烧的激情。

古典音乐不止可以用耳朵听到,还可以用眼睛看到。最重要的是,要用心感受到,那流传千百年的,被“封印”在乐曲中的真诚情感和生命价值。

最后,让我们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结尾吧。团子祝小朋友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乐理,进入古典乐的奇妙世界,新年进步哦!

嘿,有个魔法,让你能看到音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