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孩子在接觸鋼琴學習時,會被下面這些看起來很晦澀的樂理名詞攔住。
rhythm 節奏:構成樂曲的基本因素有樂音的高度、樂章的時值(包括休止)、樂音的強弱三種。表現于時值與強弱方面的,即樂音的有規律地輕重緩急,稱為節奏。
Texture 織體:旋律與和聲因素的密度,包括主調織體、複調織體、和弦織體等。
Sequence 模進:旋律動機在其上方或下方的不同音高上的重複。
什麼?織體,複調織體?鋼琴又不是織布機,一段音符裡難道還藏着絲線嗎?
不過确實,我們可以把樂曲想象成一件毛衣,有粗線的,也有細線的,有的緊密,有的寬松,有的平整,有的凹凸有花紋。
每一件手工毛衣都不相同,正如每一首樂曲都有其獨特的結構一樣。

但比毛衣複雜的是,“織就”一件樂曲需要不同的“針線”。
一個交響樂隊會有管樂、弦樂、打擊樂等等幾十種樂器,他們在不同的時間“鈎織”,演奏出不同情感和結構的樂曲。
怎麼讓啟蒙階段的孩子了解需要有想象力的樂理名詞呢?
一個好方法是帶孩子現場觀看交響樂隊的表演,直覺看到各個樂器的角色。看音樂家們是如何奇妙而精準地在指揮下,完成這項超厲害又超複雜的工作。
有多複雜呢?那個指揮家看起來隻是揮着小棒而已,怎麼累得滿頭大汗?
來,随便打開一個指揮家前面放着的樂隊總譜。
天哪,這一群一群的“小蝌蚪”,和我們平時看到的樂譜完全不同。
因為這裡是所有樂器聲部的“集合”,而且每個聲部演奏的時機和時長都不一樣。
讓我們看下《行星組曲》之木星的動畫:
視訊加載中...
《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完成于1914年到1916年之間。分為七個樂章,分别以八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除外)命名。
樂隊編制也非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高音大号(上低音号)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衆多的打擊樂器,最後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
如此衆多樂器的組合産生了豐富的音響色彩,展示出了地動山搖的氣勢。
想象一下,指揮家在看似輕松地揮棒時,腦子裡卻在精确、高速地運轉着這些“小蝌蚪”,讓成千上萬隻“小蝌蚪”,嚴格按照作曲家的意思,該出現時出現,該跳躍時跳躍。
稍微錯一下,很有可能令其他銜接的聲部犯錯誤,觀衆就會聽到奇聲怪調,演出水準大受影響。
樂隊指揮确實是壓力很大的一個工作呐!
說回樂理,這些“小蝌蚪”在指揮和演奏家的配合下,以不同的時機表演各聲部不同的節奏,共同織就一曲曲悠揚的交響曲、協奏曲、圓舞曲...等等。
聽起來還是有點難懂?那我們讓這些“小蝌蚪”流動起來~
讓孩子親眼看到音符。
這是《藍色多瑙河》的一段 可視化音符動畫。
看出來這幾個小人分别代表哪種樂器嗎?
《藍色多瑙河》是被稱作“圓舞曲之王”的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小約翰·斯特勞斯的經典名作。旋律跳躍、起伏,層層推進,情緒爽朗、活潑。
1866年,奧地利在普奧戰争中慘敗,維也納陷入了深深的消沉之中。
為振奮人心,小約翰·斯特勞斯受委托寫一首象征維也納生命活力的圓舞曲。
曲名和創作動機源自德國詩人卡爾·貝克題獻給維也納城的詩句,“在多瑙河旁,啊,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
半年後,作者把它改編成為管弦樂曲,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公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并很快被介紹到英國、美國及其他國家,被譽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
2022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這首流傳一百五十多年的樂曲依然有着撫慰人心的生命力。
再和現場表演對照,是否就能很明确看出音符的運動狀态了?那便是樂理。
補充個小知識:當三個小人平行前進,即三種樂器同時演奏時。
那便是:
Chord 和弦:三個或更多同時發聲的樂音的組合。
這樣的可視化動畫可用來了解不同風格的樂曲結構。比如春節期間的“熱門單曲”《卡門序曲》。
兩個小人你追我趕,旋律節奏歡快緊密。使得整首樂曲生氣勃勃、充滿活力,表現了《卡門》故事裡鬥牛士英武潇灑的形象和鬥牛場内興奮活躍的氣氛。
歌劇《卡門》取材于梅裡美同名小說。講述1800年左右,出身于農家的下級軍官唐·霍賽,與吉普賽女卡門堕入情網。後來,卡門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羅。霍賽的妒忌使卡門煩惱,他幹涉她愛情上的自由,她被這種幹涉所激怒,于是與他絕交了。
在一次群衆對埃斯卡米羅鬥牛獲勝的歡呼聲中,憤怒而嫉妒的霍賽刺殺了卡門。該劇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西班牙風格。
《卡門序曲》,也被稱為“鬥牛士進行曲”。一開始由樂隊用強音奏出一個輝煌的生氣勃勃的進行曲式主題,把我們帶入壯觀的鬥牛場面中,我們仿佛看到了英武的鬥牛士,聽到了群衆的喝彩聲。
這個主題重複了幾次之後,音樂從A大調轉到F大調,樂隊輕輕地奏出了歌劇第二場中将要出現的《鬥牛士之歌》的副歌。序曲最後結束在一個強烈的不協和和弦——(減七和弦)上,加強了這一段音樂帶給我們的悲劇懸念,預示了卡門悲劇性的結局。
附上一段《卡門序曲》的現場演奏,和可視化動畫作一個參照,是否更好了解樂曲的内在結構了呢?
這樣直覺看到樂曲的可視化動畫還有很多種,比如經典複調織體作品《卡農》。
卡農這個詞,并不像《藍色多瑙河》、《鬥牛士進行曲》這樣是樂曲名字,而是一種複調音樂的體裁。
試着用以上動畫來了解下面這些語言:
複調,兩段或兩段以上同時進行、相關但又有差別的聲部所組成,這些聲部各自獨立,但又和諧地統一為一個整體,彼此形成和聲關系,以對位法為主要創作技法。
不同旋律的同時結合叫做對比複調,同一旋律隔開一定時間的先後模仿稱為模仿複調。運用複調手法,可以豐富音樂形象,加強音樂發展的氣勢和聲部的獨立性,造成前呼後應、此起彼落的效果。
複調音樂的體裁有:卡農、創意曲、賦格、經文歌、複調尚松、坎佐納等。
後面“小方塊”跟随前面小方塊運動軌迹,形成多聲部的重複,讓人感到和緩、放松,這就是複調織體的魅力。
我們在視覺的指引下,可以更有層次地感受到音樂的織體和語言。
這也正是古典樂的魅力所在(複雜而精妙的結構,深邃而豐富的情感)。
再給大家奉上幾個不同風格的音樂可視化作品:
日本NHK電視台将Manuel Cardoso的古典音樂《安魂曲》進行了可視化處理。該曲曾入選2019年留聲機十大獲獎唱片獎。
在這段可視化作品中,我們看到藝術家靈魂深處的吟哦像一棵蔓延伸張的樹,痛苦和激昂刺向空中,安甯和平息如波浪托底,生生不息地叙述命運,在逐漸聚集的情感中,我們隐約看見了解脫。
音符不僅可以可視化,情感也可以。
音樂和美術是人類靈魂的共通語言。古典音樂的旋律,與生動的美術語言巧妙結合,想象力可以在視覺與聽覺兩個次元上互相延展。
比如這個可視化音樂作品—《哈巴涅拉舞曲》,同樣出自比才的《卡門》。
華麗、緊湊、引人入勝的音樂,伴着色彩豐富、抽象迷離的視覺表現。讓人感到卡門熱情的靈魂如同美麗的音符,在舞曲中飄逝歡動,讓我們直覺看到這種燦爛燃燒的激情。
古典音樂不止可以用耳朵聽到,還可以用眼睛看到。最重要的是,要用心感受到,那流傳千百年的,被“封印”在樂曲中的真誠情感和生命價值。
最後,讓我們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結尾吧。團子祝小朋友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樂理,進入古典樂的奇妙世界,新年進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