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代时北京人玩什么虫?

作者:中国葫芦文化

明代诗人袁宏道的《促织志》记录了北京人在明代时畜养蝈蝈:“又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亦捕养之;南人谓之纺线娘。食丝瓜花及瓜瓤,音声与促织相似,而清越过之。余尝畜二笼,挂之檐间,露下凄声彻夜,酸楚异常,俗耳为之一清。少时读书杜庄,晞发松林景象,如在目前,自以蛙吹鹤唳不能及也”。说明明代北京人玩蝈蝈和纺织娘,当时纺织娘和蝈蝈是不分的。在《促织志》中还提到了金钟,“又一种亦微类促织,而韵致悠扬,如金玉中出,温和亮彻,听之令人气平,京师人谓之金钟儿。见暗则鸣,遇明则止。两种皆不能斗,故未若促织之盛”。说明明代北京也玩金钟。刘侗《帝京景物略》记之更详:“然嬉之虫,又不直促织。有虫黑色,锐前而丰后,须尾皆岐。以跃飞,以翼鸣,其声磴棱棱,秋虫也,暗即鸣,鸣竟刻,明即止。瓶以琉璃,饲以青蒿,状其声名之曰金钟儿。有虫便腹青色,以股跃,以短翼鸣,其声聒聒,夏虫也,络纬是也。昼而曝斯鸣矣,夕而热斯鸣矣。秸笼悬之,饵以瓜之瓤,以其声名之曰聒聒儿。其先聒聒生者,曰叫蚂蚱,以比于聒聒,腹太似恨骞,翅太似恨长,鸣太似恨细。有螂蟉者,蜩也。马螂蟉者,蝉也。名以听者之所为情,寂寥然也。鸣盖呼其候焉:三伏鸣者,声躁以急,如曰“伏天、伏天”。入秋而凉,鸣则凄短,如曰“秋凉、秋凉”。取者以胶首竿承焉,惊而飞也,鸣则攸然。其粘也,鸣切切,如曰“吱、吱”。入乎手而握之,鸣悲有求,如曰“施、施”。促织之别种三:肥大倍焉者,色泽如油,其声“呦、呦、呦”,曰油胡卢。其首大者,声“梆、梆”,曰梆子头。锐喙者声“笃、笃”,曰老米嘴。三者不能斗而能声,摈于养者,童或收之,食促织之余草具”。可以看出明代北京人对鸣虫的兴趣,已由少数几种扩大到八九种之多,常见的鸣虫几乎全被用来人工畜养,供人赏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