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代時北京人玩什麼蟲?

作者:中國葫蘆文化

明代詩人袁宏道的《促織志》記錄了北京人在明代時畜養蝈蝈:“又有一種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師人謂之聒聒,亦捕養之;南人謂之紡線娘。食絲瓜花及瓜瓤,音聲與促織相似,而清越過之。餘嘗畜二籠,挂之檐間,露下凄聲徹夜,酸楚異常,俗耳為之一清。少時讀書杜莊,晞發松林景象,如在目前,自以蛙吹鶴唳不能及也”。說明明代北京人玩蝈蝈和紡織娘,當時紡織娘和蝈蝈是不分的。在《促織志》中還提到了金鐘,“又一種亦微類促織,而韻緻悠揚,如金玉中出,溫和亮徹,聽之令人氣平,京師人謂之金鐘兒。見暗則鳴,遇明則止。兩種皆不能鬥,故未若促織之盛”。說明明代北京也玩金鐘。劉侗《帝京景物略》記之更詳:“然嬉之蟲,又不直促織。有蟲黑色,銳前而豐後,須尾皆岐。以躍飛,以翼鳴,其聲磴棱棱,秋蟲也,暗即鳴,鳴竟刻,明即止。瓶以琉璃,飼以青蒿,狀其聲名之曰金鐘兒。有蟲便腹青色,以股躍,以短翼鳴,其聲聒聒,夏蟲也,絡緯是也。晝而曝斯鳴矣,夕而熱斯鳴矣。稭籠懸之,餌以瓜之瓤,以其聲名之曰聒聒兒。其先聒聒生者,曰叫螞蚱,以比于聒聒,腹太似恨骞,翅太似恨長,鳴太似恨細。有螂蟉者,蜩也。馬螂蟉者,蟬也。名以聽者之所為情,寂寥然也。鳴蓋呼其候焉:三伏鳴者,聲躁以急,如曰“伏天、伏天”。入秋而涼,鳴則凄短,如曰“秋涼、秋涼”。取者以膠首竿承焉,驚而飛也,鳴則攸然。其粘也,鳴切切,如曰“吱、吱”。入乎手而握之,鳴悲有求,如曰“施、施”。促織之别種三:肥大倍焉者,色澤如油,其聲“呦、呦、呦”,曰油胡盧。其首大者,聲“梆、梆”,曰梆子頭。銳喙者聲“笃、笃”,曰老米嘴。三者不能鬥而能聲,擯于養者,童或收之,食促織之餘草具”。可以看出明代北京人對鳴蟲的興趣,已由少數幾種擴大到八九種之多,常見的鳴蟲幾乎全被用來人工畜養,供人賞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