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古五刑之髡刑,精神惩罚远比死亡更可怕,朱元璋曾对儿子用此刑

作者:醉风文史

你知道大陆古代酷刑有多少种吗?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与统计,古代酷刑多达20多种,其中就有炮烙、腰斩、凌迟等残忍至极的刑罚。

上古五刑之髡刑,精神惩罚远比死亡更可怕,朱元璋曾对儿子用此刑
今天要说的刑罚是上古五刑之一的髡(kun)刑,这种刑罚在夏商周和东汉时期比较流行,它并不是让受刑者遭受身体上的折磨,而是对其进行人格侮辱,使受刑者遭受内心煎熬和社会非议,饱受精神摧残。

孝道文化与髡刑

在大陆古代,孝道文化备受统治者推崇,历代帝王都将孝道视作考核接班人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冷血如发动过“玄武门之变”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十分重视孝道文化,曾经命人在石碑上刻下《孝经》用以教导天下臣民要遵守孝道,孝顺父母。

上古五刑之髡刑,精神惩罚远比死亡更可怕,朱元璋曾对儿子用此刑

在《孝经》中有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知道,在古人的认知中,头发和胡须有多么重要。如果有人剃发剪须,就是不孝顺父母,违背了孝道,会受到所有人的口诛笔伐。

髡刑的主要内容就是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以此达到对受刑者进行精神惩罚的目的。当然,在现在看来,剃发剪须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并没有觉得有多么难为情,但对于古人来说,这是一种侮辱性极强的惩罚,他们甚至认为这比遭受死刑还要让人难以接受。

上古五刑之髡刑,精神惩罚远比死亡更可怕,朱元璋曾对儿子用此刑

《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是马谡参军,在马谡被诸葛亮挥泪斩杀后,受到牵连而被处以髡刑。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个情节,曹操为了严肃军纪,曾经对部下严令不准士兵践踏农田,违反命令者斩首,结果曹操坐骑一不小心跑入农田,那么曹操是怎么处理的呢?

曹操身为主帅,自然不能言而无信,但也不能真的斩首,那怎么办呢?于是曹操就想出一个用头发代替头颅的法子,剪下一缕头发当作斩首,剪发堪比斩首,由此可见头发对于古人来说到底有多么重要。

即使到了清朝时期,多尔衮下了剪发易服的命令,深受儒家孝道思想影响的汉人也并不想剪发,为此多尔衮大为恼火,下令说如果留着头发就不要再留着自己的项上人头了,即使如此,也有很多汉人宁愿被砍头也不愿剪发。

朱元璋对亲儿子用髡刑

朱元璋是个护犊子的皇帝,对自己儿子是百般宽容,不过他本是一介布衣出身,深知民间疾苦,所以十分重视百姓的生活,对那些压榨百姓的贪官污吏极其痛恨,不惜用重刑惩罚。朱元璋的儿子都会被封为藩王,因此他对儿子们的教育也抓得很紧。

上古五刑之髡刑,精神惩罚远比死亡更可怕,朱元璋曾对儿子用此刑

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除了朱标、朱棣、朱权外,朱元璋最喜欢的还是第十子鲁王朱檀。鲁王少年时勤奋好学,性格温文尔雅,朱元璋十分看重他,还将大将汤和的女儿许配给他,不过受到父亲宠爱的孩子,做事自然会张扬一些。

鲁王成婚之后,夫妻两个感情还不错,不过他们一个是恃宠而骄的王爷,另一个是将门虎女,两人搭伙过日子怎么可能不搞出点风浪。16岁正是人一生中最叛逆的年纪,而鲁王就是在这个年纪就藩,朱檀来到封地后不久就对封地事务失去了耐心,总想干点新鲜事。

于是,“长生不老”就引起了朱檀的兴趣,他与王妃汤氏一拍即合,招揽不少道士在王府中为他们炼制丹药。但是,能够让人长生不老的丹药自然不会那么简单,不仅用料珍贵,还需要一种特别的药引,那就是一百个八岁以下男童的下体。

上古五刑之髡刑,精神惩罚远比死亡更可怕,朱元璋曾对儿子用此刑

这事让朱檀感到十分为难,因为谁家也不会舍得卖孩子,这事有钱也难办,不过此时鲁王妃汤氏却想出一个好主意,既然有钱也买不到,那就暗中“偷”过来。汤氏的话令鲁王心中一动,这倒是个好主意,于是鲁王封地上经常出现孩童丢失事件,使得封地有孩家庭人人自危。

这件事很快传入朱元璋耳中,他命令锦衣卫暗中调查此事,结果查到了鲁王夫妇身上,朱元璋明白原委后龙颜大怒,将鲁王夫妇召回南京。朱元璋以王妃唆使鲁王犯下重罪为由,将汤氏斩首示众,而朱元璋对自己亲儿子却下不去手,但也不能处罚得轻,于是决定对朱檀处以髡刑。

上古五刑之髡刑,精神惩罚远比死亡更可怕,朱元璋曾对儿子用此刑

由此看来朱元璋是有意让鲁王妃汤氏背锅,让鲁王剃发了事,虽然剃发让堂堂王爷很没面子,但与性命比起来真的是一文不值。毕竟朱元璋没读过多少书,也曾当过和尚,因此对这些虚礼根本不太在意,从乱世中打拼出来的朱元璋很明白,保住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小结

理发在今天已经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很多托尼老师也已经走在时尚的最前沿。古代一些愚孝做法如今已经遭到抛弃,传统孝道文化有些内容也已经发生改变,比如剃发就不再被视为不孝。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老旧思想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传统思想在如今社会仍然适用,不能全盘否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