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作者: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 人间烟火处

年味渐浓时

“ 辞暮尔尔

烟火年年

“进了腊月门,转眼便是年”

到了腊月也就意味着春节的脚步临近了。

在徽州,有的不仅仅是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绝美的徽派建筑,还有丰富的年俗文化,至今都还很好的保留着。

对于徽州人来说,过年不仅仅是简单的几天假期,徽州人的“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腊八节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把年过完。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徽州人的年味

徽州人过年隆重且热闹,除了各种各样的民俗,还有不可缺少的食俗文化。

一进了腊月,徽州人就要开始为新年而忙碌了,“备新衣”、“打年糕”、“大扫除”、“过小年”、“挂灯笼”、“置备年夜饭”等传统习俗让徽州人沉浸在年味中忙的不亦乐乎。

而“萝卜枣”、“徽式香肠”、“徽州圆子”、“鸡蛋饺”、“冻米糖”、“顶市酥”等......这些都是徽州人过年不可缺少的美食。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01

腌萝卜枣

在歙县,南乡人尤其爱吃腌制蔬菜,腌萝卜枣就成了家家户户腊月必吃的美食。将新鲜萝卜清洗干净切成一根根的萝卜条后,均匀的摊在簸箕上,放在太阳下晒上一段时间后,加入盐和辣椒粉搅拌均匀之后,就完成了。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时光如流水

不知不觉末。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02

徽式香肠

冬日里,食腊味,腊味是南方人在入冬后传统的必备美食,徽式香肠便是其中的代表。真正的徽式香肠,制作时间是迟于其他种类香肠的,因为农人们只有在年关将近的时候才会宰杀自家的猪来制作香肠,腊月“杀年猪、做香肠”便成了传统之一流传至今。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03

徽州腌肉

徽州人腌制腊肉秉承了山里人简约质朴的本色,原料简单,猪肉、食盐即可。猪肉最好是农家用粮食蔬菜喂养一年以上的猪,食盐尽量用未经深加工的粗盐。肉类腌制讲究“有味使其出,无味使其入”原理,徽州人腌制腊肉更讲究节气,上品的腊肉须等到冬至后方可腌制,到了正月,便可以起缸晒肉,在橘色的暖阳下,白花花的腌肉与大门上红彤彤的对联映在一起,才是徽州的“年”。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04

徽州一品锅

大年三十的餐桌上,怎么能少得了“一品锅”呢?相传梁实秋第一次去胡适家做客,胡适夫人江冬秀亲自下厨为他做的就是“徽州一品锅”。锅内所放的肉圆、蛋饺等食材,便是要冬至前后做好储存,待到家中来客或逢年过节做成一品锅端上桌,便是徽州人典型的待客之道。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05

冻米糖

在徽州人的年味记忆里,冻米糖是春节的必备年货,也是舌尖上最不能割舍的一丝甜蜜。冻米糖的制作需经过“晒冻米—炒冻米—熬糖稀—炒米糖”四个环节,冻米的脆、芝麻的香和饴糖的甜完美结合,入口香甜,一片片薄薄的冻米糖,蕴含着的是浓浓的年味。

06

顶市酥

“顶市酥”又叫“麻酥糖”,在徽州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拜年不带麻酥糖,请君不要进厅堂”。

“顶市酥”有“市上顶好的酥糖”之意,又因常用红纸包裹,别名“红纸包”。它是采用脱壳的白芝麻、白糖配以少量的面粉,拌以饴糖精制而成,成品白中透黄,轻咬一口,满口留香,妙不可言。

07

芙蓉糕

芙蓉糕是徽菜中最有水准的一道甜品,因形态和色彩像芙蓉花一样美丽,因此被称为“芙蓉糕”。它的加工主要有三道工序:将糯米加工成型、将糯米糕刨片油炸、熬糖拌料切条。做成的芙蓉糕口感松软细腻,味道香甜,入口即化,是徽州年节的备选糕点之一。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08

山芋枣

山芋枣是徽州当地的俗称,也就是山芋干,它是专属于冬天的独特美食。将刚出土的山芋切成条状,放到阳光下晒上一段时间,山芋就会变得更甜更好吃,接着将山芋放到火上烘烤,烘烤山芋也是一门技术活,要保持适当的温度,才能将山芋烤的软糯香甜、恰到好处。对于徽州人来说,只有家乡的山芋枣才能让人欲罢不能,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09

问政冬笋

隆冬时节,山里人开始挖冬笋了,徽州冬笋是高山上生长出来的野生冬笋,没有人为催生,自然孕育,生长期慢,所以个头丰满,根小肉多,口感远胜平坡笋,更为紧密厚实并带有自然的鲜甜味。它与各种肉类烹调后释放出鲜的味道,于是人们从中找到了故乡的风味,消逝的童年,还有将至未至的春天。

10

徽州苞芦粿

苞芦是歙县的方言,意为“玉米”,苞芦粿也就是用玉米粉做成的粿。将晒干的苞芦籽用磨碾成粉,倒入锅中煮沸,边煮边用铁锹搅拌,待到粉成团,包入徽州人爱吃的腌菜,冷了之后放在火炉上烤,烤的脆脆的,咬一口余香悠悠,徽州农村孩子们都是吃着这些粿长大,一吃就是几代人......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年“味”

11

老豆腐

在徽州,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自己手工制作豆制品。儿时每年到腊八节以后,家家户户陆陆续续开始泡黄豆、碾黄豆,准备做豆腐。那时候,买不起肉,便多做点豆腐,还可以煎成豆泡(当地人称豆腐角)、制成豆腐乳、豆腐干、加肉炸成肉圆子等。豆腐从腊月吃到元宵节,那时候过年,豆腐系列制成的菜品便是菜中一角儿。凉拌油煎,爆炒慢炖,吃法五花八门,却百吃不厌。

12

徽州米粿

在古徽州的腊月,如果听到有人家里传来“啪啪”的敲打声,并伴随着大人小孩们的笑闹声,那十有八九是在做米粿了。徽州人做米粿一般不会单独做,而是约着几家相熟的邻居一道,有人和米粉,有人填粿印,有人蒸米粿……大家分工协作的同时,还能闲话家常,一个个色白如玉的米粿便是在这种热闹的氛围中诞生的。

13

徽州毛豆腐

在你的脑海里是否还存着这么一种画面,在山青水秀的徽州小镇,会有人挑一种担子走街串巷,挑担人边走边打着快板,担子一头是几层抽屉组成的木方几,另一头是一个烧柴的小炉灶,灶头上放着的是平底铁锅。人一来便围着锅坐下,凑着锅子趁热吃。喜欢吃辣的朋友,再往上抹一层红通通的辣酱,然后入口 ,顿觉满嘴香、鲜、辣,味美至极。

来源:徽州古城歙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