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花在野》:人生就是不断修剪自己的旅程

作者:hr小荷

林语堂曾说:“悠闲的生活始终需要一个怡静的内心,乐天旷达的观念和尽情欣赏大自然的胸怀。”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何谓悠闲与怡静?会是许多人的心头困惑。每天忙碌奔波于高楼大厦、人海车流中,疲惫、焦虑与那永不能填平的各种欲望的沟壑始终伴随着,眼里没有了星辰大海与春暖花开,内心是万马奔腾似的慌慌乱乱,归来再也不是少年。

日子真的只能这样度过吗?年年岁岁花相似,为何岁岁年年人不同了呢?最本真的生活应是什么样子呢?

作家宽宽,曾在北京,是个典型的职场女性,后经良久的思考,在众人纷纷涌上北上广的潮流中,她急流勇退,奔向云南大理,开启了另一番她想要的静好岁月。开咖啡馆,研究美学,写作,学习中医,带娃,做家务,写书法……再无都市生活中的烦躁忙碌,有的是心随境转的恬静怡然,不慌不忙地修剪个人的枝枝桠桠更好生长的动能,她成了大理新移民的代表。

她的选择,是一种“破”的勇魄,她现今在大理的时光,更是一种“立”的稳固生长。在她的新作《如花在野》中,向读者展开了一个中年人“立”的必要与根本,那就是要不断修剪自己,摒弃扰烦内心的杂物与杂念,精修“功夫”,亲近自然,蓄力为设立的目标义无反顾地奔去。

《如花在野》:人生就是不断修剪自己的旅程

“如花在野”,是说即使是插在花瓶中的花,须插得如在原野中盛开时一样,呈自然怒放且不迎合不招摇之朴实姿态。花如此,人亦如此,不论处在什么平台,人之本真别弃,“如花在野”一样。

作者在书中写道:“我渴望靠近它,渴望在一日日修剪自己中,变化出宁静朴实的气质。这种渴求的心境,贯穿了写这本书的始终。”也许,这种心境的索求,也是你想要的以终为始。

01.体悟自然美的情趣育养。

生活中“唯美意象”的感受,是拥有本色生活不可或缺的途径。在美学家朱光潜看来:“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你。”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皆有美可言。

作者与女儿在一个窗外落雨、鸟雀啾啾的清晨,细品此时静韵,女儿竟语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与境相呼应的诗词来,境与心相融,此时此刻顿生无限生活情趣,心归至洁净,归至自然的朴素,体味出自然界的美好,这是一种“悟得”。

《如花在野》:人生就是不断修剪自己的旅程

在平日生活中,“悟得”情境,从来都在身边,无需四处寻找。路边的一朵质朴淡雅的小花,也许会抚去你心头上的阴霾;天空飘着一朵悠闲的云朵,也许会让你停下匆匆的脚步,驻足仰望,释放心中的沉重……

再美的情境,需要同频的人来感悟,由境引起思绪上的平静与心情上的激荡,心生欢喜。牡丹外表雍容华贵,苏轼却看到了花魂:“为君零落为君开”,悟得升华。美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净化人心的繁杂,有着诗情画意的情趣、质朴的情怀的修成,这才是“一半在物,一半在你”的美的发现,美的延展。

康德说:“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走近自然,与美境相融,是一种品质的修炼,是想找到最本真的自己的一次修剪。

02.体悟文化美的情趣育养

“浮躁的时候去看看中国画吧,真如一剂清凉散。”作者在书中写道。

大陆的传统文化中,山水画占有一席之地。品画,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修剪方式,在赏画中息心屏气,去除烦躁,安静从容,这是文化的魅力,也是文化的“疗愈”,可以怡情养性,可以淡泊胸怀。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打造了这样的一个静美画面:在雨天深夜,独自在书房对着灯影细看借来的《宋画全集》,看到激动处,起身在小屋中踱步,急欲与人分享,却只听到寂夜里滴滴答答的雨声。

《如花在野》:人生就是不断修剪自己的旅程

生活情趣,有时就是这样简单的意象而已,但是它的深遂却润养着心灵,与世上的利害网远离,与世界中那个本真的自己越来越近。

中国画是美的意象世界,诗词也是,在诗词中行走,同样万千世界的意象在我们面前呈现,遇雨,何不潇洒如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春花满园时,何不吟唱“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的满怀激情……诗词的世界,文字的海洋,会让你的生活平淡中起生色,而你那浮躁的内心也会得以平复,渐漫儒雅。

习字,花道,茶道,通通如此也,有静心疗愈之功效,远离名利之困扰。

03.体悟写作美的情趣育养

自媒体写作人的剧增,跨入写作的门槛越来越低,体现“啪啪啪”敲打键盘的快乐,成了大众愉悦。

作者在书中写道,写作这件事,让我有一种“着力感”,知道劲儿往哪使。在它面前,我最敢坦诚,最能保持努力、克制与自我反省,它不是一个目的或目标,它是道路,是舟楫。确定“被选择”的感觉,是在它面前,人能掏心掏肺,彻底释放自己。它如今更是惯着我,包容我,滋养我。

写作,是写出了真实的自己,毫不保留,如果我们也这样把自己的一切欢乐与郁结都诉诸笔端,若向一位朋友诉说一样,沉重心事也变得轻快,还能在文字中发现不足与及时的自醒,不但在文笔中提炼写作水平,更是在文字中看到自己,及时修剪自己,有点何乐而不为之趣。

《如花在野》:人生就是不断修剪自己的旅程

写作,是输出,输出的顺畅要保证输入的供给,这就在另一方面,打开了阅读大门,我们可以与优秀的作者、名家在文字中相遇、结识,从而学习与提升自己的各方面修养,品质得以素养,性情得以淡泊。

蔡邕《笔论》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散,抒发情怀,胸襟开阔,无所拘束去书写。一份写作的真谛,也是创作的初衷和意义。

写,总结,领悟,按这三步循序渐进,相信,写作与自己共同迈向一个新的阶梯。

《如花在野》:人生就是不断修剪自己的旅程

“人之初,性本善”,最初的我们都是一样的少年,但走着走着,就各走各的路,各自寻各自喜欢的景,但无论身在哪里,愿初心还在,或寻回初心,发现日子中平淡中的美好。

人生一直需要顽强生长,也需要狠下心来进行修剪,进而润色。作者说,如有期待,是养出萧萧肃肃、爽朗清举的气质,那些年轻时向往的锋芒、腔调、气势,尽数化去,只是自自然然、天地间的一个人而已。

喜欢一个人的静、净、晶、婧,也许这份喜欢,就在于不断地修剪自己,用一切美的事物充实自己,丰盈自己,感化自己,进而得以想要的生长。

冬日大寒的阳光,仍不缺温意,此刻由窗外照射进来,光亮泼洒满屋,我心瞬间温暖起来,不由一股感激之情迸出,感谢一切这样的美好,感谢《如花在野》中的温暖文字与赐给我修剪自己的力量。

在修剪中,“陌上花已开,君可缓缓归”。怀尝之尝,惜今之今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