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花在野》:人生就是不斷修剪自己的旅程

作者:hr小荷

林語堂曾說:“悠閑的生活始終需要一個怡靜的内心,樂天曠達的觀念和盡情欣賞大自然的胸懷。”

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何謂悠閑與怡靜?會是許多人的心頭困惑。每天忙碌奔波于高樓大廈、人海車流中,疲憊、焦慮與那永不能填平的各種欲望的溝壑始終伴随着,眼裡沒有了星辰大海與春暖花開,内心是萬馬奔騰似的慌慌亂亂,歸來再也不是少年。

日子真的隻能這樣度過嗎?年年歲歲花相似,為何歲歲年年人不同了呢?最本真的生活應是什麼樣子呢?

作家寬寬,曾在北京,是個典型的職場女性,後經良久的思考,在衆人紛紛湧上北上廣的潮流中,她急流勇退,奔向雲南大理,開啟了另一番她想要的靜好歲月。開咖啡館,研究美學,寫作,學習中醫,帶娃,做家務,寫書法……再無都市生活中的煩躁忙碌,有的是心随境轉的恬靜怡然,不慌不忙地修剪個人的枝枝桠桠更好生長的動能,她成了大理新移民的代表。

她的選擇,是一種“破”的勇魄,她現今在大理的時光,更是一種“立”的穩固生長。在她的新作《如花在野》中,向讀者展開了一個中年人“立”的必要與根本,那就是要不斷修剪自己,摒棄擾煩内心的雜物與雜念,精修“功夫”,親近自然,蓄力為設立的目标義無反顧地奔去。

《如花在野》:人生就是不斷修剪自己的旅程

“如花在野”,是說即使是插在花瓶中的花,須插得如在原野中盛開時一樣,呈自然怒放且不迎合不招搖之樸實姿态。花如此,人亦如此,不論處在什麼平台,人之本真别棄,“如花在野”一樣。

作者在書中寫道:“我渴望靠近它,渴望在一日日修剪自己中,變化出甯靜樸實的氣質。這種渴求的心境,貫穿了寫這本書的始終。”也許,這種心境的索求,也是你想要的以終為始。

01.體悟自然美的情趣育養。

生活中“唯美意象”的感受,是擁有本色生活不可或缺的途徑。在美學家朱光潛看來:“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你。”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皆有美可言。

作者與女兒在一個窗外落雨、鳥雀啾啾的清晨,細品此時靜韻,女兒竟語出:“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與境相呼應的詩詞來,境與心相融,此時此刻頓生無限生活情趣,心歸至潔淨,歸至自然的樸素,體味出自然界的美好,這是一種“悟得”。

《如花在野》:人生就是不斷修剪自己的旅程

在平日生活中,“悟得”情境,從來都在身邊,無需四處尋找。路邊的一朵質樸淡雅的小花,也許會撫去你心頭上的陰霾;天空飄着一朵悠閑的雲朵,也許會讓你停下匆匆的腳步,駐足仰望,釋放心中的沉重……

再美的情境,需要同頻的人來感悟,由境引起思緒上的平靜與心情上的激蕩,心生歡喜。牡丹外表雍容華貴,蘇轼卻看到了花魂:“為君零落為君開”,悟得升華。美不在其本身,而在于淨化人心的繁雜,有着詩情畫意的情趣、質樸的情懷的修成,這才是“一半在物,一半在你”的美的發現,美的延展。

康德說:“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走近自然,與美境相融,是一種品質的修煉,是想找到最本真的自己的一次修剪。

02.體悟文化美的情趣育養

“浮躁的時候去看看中國畫吧,真如一劑清涼散。”作者在書中寫道。

大陸的傳統文化中,山水畫占有一席之地。品畫,也是一種對自己的修剪方式,在賞畫中息心屏氣,去除煩躁,安靜從容,這是文化的魅力,也是文化的“療愈”,可以怡情養性,可以淡泊胸懷。

作者在書中,為我們打造了這樣的一個靜美畫面:在雨天深夜,獨自在書房對着燈影細看借來的《宋畫全集》,看到激動處,起身在小屋中踱步,急欲與人分享,卻隻聽到寂夜裡滴滴答答的雨聲。

《如花在野》:人生就是不斷修剪自己的旅程

生活情趣,有時就是這樣簡單的意象而已,但是它的深遂卻潤養着心靈,與世上的利害網遠離,與世界中那個本真的自己越來越近。

中國畫是美的意象世界,詩詞也是,在詩詞中行走,同樣萬千世界的意象在我們面前呈現,遇雨,何不潇灑如蘇轼“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春花滿園時,何不吟唱“桃花香,李花香,淺白深紅,一一鬥新妝”的滿懷激情……詩詞的世界,文字的海洋,會讓你的生活平淡中起生色,而你那浮躁的内心也會得以平複,漸漫儒雅。

習字,花道,茶道,通通如此也,有靜心療愈之功效,遠離名利之困擾。

03.體悟寫作美的情趣育養

自媒體寫作人的劇增,跨入寫作的門檻越來越低,展現“啪啪啪”敲打鍵盤的快樂,成了大衆愉悅。

作者在書中寫道,寫作這件事,讓我有一種“着力感”,知道勁兒往哪使。在它面前,我最敢坦誠,最能保持努力、克制與自我檢討,它不是一個目的或目标,它是道路,是舟楫。确定“被選擇”的感覺,是在它面前,人能掏心掏肺,徹底釋放自己。它如今更是慣着我,包容我,滋養我。

寫作,是寫出了真實的自己,毫不保留,如果我們也這樣把自己的一切歡樂與郁結都訴諸筆端,若向一位朋友訴說一樣,沉重心事也變得輕快,還能在文字中發現不足與及時的自醒,不但在文筆中提煉寫作水準,更是在文字中看到自己,及時修剪自己,有點何樂而不為之趣。

《如花在野》:人生就是不斷修剪自己的旅程

寫作,是輸出,輸出的順暢要保證輸入的供給,這就在另一方面,打開了閱讀大門,我們可以與優秀的作者、名家在文字中相遇、結識,進而學習與提升自己的各方面修養,品質得以素養,性情得以淡泊。

蔡邕《筆論》曰:“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散,抒發情懷,胸襟開闊,無所拘束去書寫。一份寫作的真谛,也是創作的初衷和意義。

寫,總結,領悟,按這三步循序漸進,相信,寫作與自己共同邁向一個新的階梯。

《如花在野》:人生就是不斷修剪自己的旅程

“人之初,性本善”,最初的我們都是一樣的少年,但走着走着,就各走各的路,各自尋各自喜歡的景,但無論身在哪裡,願初心還在,或尋回初心,發現日子中平淡中的美好。

人生一直需要頑強生長,也需要狠下心來進行修剪,進而潤色。作者說,如有期待,是養出蕭蕭肅肅、爽朗清舉的氣質,那些年輕時向往的鋒芒、腔調、氣勢,盡數化去,隻是自自然然、天地間的一個人而已。

喜歡一個人的靜、淨、晶、婧,也許這份喜歡,就在于不斷地修剪自己,用一切美的事物充實自己,豐盈自己,感化自己,進而得以想要的生長。

冬日大寒的陽光,仍不缺溫意,此刻由窗外照射進來,光亮潑灑滿屋,我心瞬間溫暖起來,不由一股感激之情迸出,感謝一切這樣的美好,感謝《如花在野》中的溫暖文字與賜給我修剪自己的力量。

在修剪中,“陌上花已開,君可緩緩歸”。懷嘗之嘗,惜今之今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