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后厨梦想家的寻梦之旅

作者:Co的厨房
后厨梦想家的寻梦之旅

落地纽约的第一天,拉着箱子赶火车

2019年3月,我把20箱行李打包寄回家,给将近快六年的北京生活画上了句号。金融专业一贯理性的思维方式约束了我立刻转行的冲动。一年的英国留学生活彻底改变了我对理想工作的定义,让我对30岁从事理想工作充满了勇气,与此同时,专业背景赋予了我提高理想可行性的能力。大多数人都会说,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我对这点深信不疑,但是我也相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可以通过规划而缩短的。在我28岁那年,我人生中第一次为自己做决定---从金融小工向后厨学徒的身份转变。这是一个不符合常规意义上28岁的姑娘该做出的决定。

其实决定从职场转入后厨的计划从我获得金融硕士学位的2013年就列在了待办清单上,只是迟迟没有机会将它实现。但是,从毕业的那天起,吃货的大脑就选择性地开始遗忘那一串串的金融数字,取而代之的是一碗一碗的异域美食。食物填满了我的肠胃,也占据了我生活的百分之五十。我很庆幸终于在30岁前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目标,也很庆幸这个想法没有迸发于18岁的年纪。如今做一个决定不再是轻易的,需要权衡的因素太多,但是一旦下定决心,必然会思虑周全,设想出最糟糕的结果。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爸跟我说的话:如果你这条路走不下去想回来,你是没有办法回到现在这个位置的,你能承受这个落差感吗?

我说,我可以!

与食物结缘似乎是命中注定

回头想想,对食物和做饭产生兴趣并不是因为出国留学要糊口才萌生的念头。虽然我爸妈从来不承认我是因为他们才对做饭情有独钟,但是“好好吃饭”这件事情是从小就已深入骨髓,可能是从蹒跚学步就站在桌边帮忙按剂子开始;可能是从呆望着妈妈和姥姥在阳台上晒豆酱开始;也可能是从跟着舅舅去河边摸田螺开始的。还记得小时候我爸会做很好吃的酱炒鸡和红烧鱼,他总是会把我叫到炉灶旁边“炫耀”他的手艺。那时候姥姥家有个院子,有一颗山楂树,一颗香椿树,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就习惯了听家里人讨论最近刚下了新鲜的嫩香椿,明天买了新的韭菜花,市场上又来了什么,又到了吃什么的季节。也许正是这些食物背后的美丽记忆,让我深信好好地吃下每一口饭菜,就能让心灵感受到更纯粹的幸福。

长大以后,最喜欢的就是组局和大家一起吃饭。刚开始的几年,尝遍了北京角角落落的味道,一听说哪里开了个新店,就迫不及待要去打卡。后来工作稳定后,开始沉迷于各个街道的菜市之中,一赶上什么时令季节,就忙着组个饭局来满足这咽下当季第一口鲜的欲望。随着留下足迹的地方增多,组织过的饭局也越来越多,于是就开始幻想把“饭局”做成事业。2017年和好朋友一起创办了“随时约”有限公司(这是一个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品牌),我们原本希望可以通过与有缘的新朋友们一起旅行,一起吃饭。把对未知的好奇心分享给每一个人;将对事物的鲜感撒向全世界,不过后来,去美国烹饪学院(The 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以下简称为CIA)进修的决定,让我稍稍收敛了对事业天马行空般地想象,先将兴趣变成职业显得更加的脚踏实地,以至于在追逐毕生事业的路途中,才会更有信心和底气。进修的这两年间,像是一段长途旅行,从北京的菜市场启程,在地中海,美洲大陆和欧亚大陆上留下了探访美食的足迹。厨刀,相机和画笔,帮我记下了这段旅行中的炊烟气息。

画笔,让厨刀走出菜板的边界

后厨梦想家的寻梦之旅

烹饪基础课最后一节课笔记

一直觉得这是一段被祝福的旅程,从入学的那天开始,直到现在也始终坚信。上班久了重回校园的感觉有点像买了一张可以返老还童的机票。好像飞12个小时一觉醒来回到了10年前,然而这趟旅行的时效只有2年。我想把这个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机会记录下来,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厨房是个节奏很快的地方,温度的每一次上升和下降;时钟每挪过一分一秒;刀起刀落的每一个瞬间,食物都在经历奇妙的反应变幻。从厨艺学校给我带上厨师帽的那一瞬间开始,也打开了我的好奇心,触发了我感知新鲜的神经元。相比相机记录生活的瞬间,画笔则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画料理手帐是从第一本《烹饪基础》开始的,炉灶和菜板从厨房延伸到了写字台;蛋白质遇热发生美拉德反应泛起的焦褐色;面粉在油锅里炸泛起的碎花;牛排在烤盘上落下的十字格;土豆泥从裱花袋中旋转而下堆叠起来的螺纹;汆水的蔬菜映出的油光;鸡蛋切开瞬间溢出的溏心等等瞬间,都一笔一笔地被记录了下来。可能是从熬煮高汤练出来的功力,不光掌握了厨房久站的脚力,也练就了写字台前久坐的耐力。随着课程经历的一点点深入,写字台前摞起的料理手帐,也从《烹饪基础》画到了《世界料理地图》。颜色这种东西天生有着传递味道的魔力,那些在地球另一端尝不到的味道,一旦用画笔画出来了好像也就吃到了嘴里。

CIA的课程设置很全面,基本覆盖了餐饮行业各种经营模式,在兼具模式多样化的同时,又追求细节和深度的极致化。从基础烹饪到精致料理,你会在循序渐进地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奋斗方向。相比了解食物与食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物理结构,我反而对于食物追根溯源,了解其背后的人文故事,有着格外的兴趣。柑橘的家族关系;一盘从中东到南美的腌鱼;墨西哥塔可饼的千姿百态。我惊讶于番茄酱和鱼露的渊源,也对于发现宝塔花菜上有斐波那契数列而兴奋。料理手帐,让我能够把食物和它背后的故事,以及它鲜为人知的小秘密带给更多的人。

后厨梦想家的寻梦之旅

课上的瞬间

得益于母校的行业光环,每一位从CIA进入餐饮世界的毕业生,手里都会有一块进入精致料理行业的敲门砖。因此,大部分来CIA读书的学生,都有一个“主厨梦”。相比之下我的梦,其实是比较平淡的。可能是来自年龄的局限性,我很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在30岁才开始把“成为主厨”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非常不现实,也不成熟的想法。当“主厨光环”褪去的时候,我也看到了那个吸引我的闪光点。如果说“主厨梦”是一个想用美食来表达自己的舞台,我更愿意用美食来搭建一个“桥梁”,一个可以连结人与人,人与人的目的地,人与世界的桥梁。

食物,让身未动,心已远

在工作的那几年,我和朋友去了很多国家旅行,好奇心驱动我们探索世界的犄角旮旯,也把我们带去了世界的各个菜市场;“好好吃饭”也成了旅途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吃饭成为了我们了解目的地的一种方式。“好好吃饭”是要吃得认真,吃的地道。我们打卡过名厨餐厅,但留下回忆更深刻的反而是在最市井的街头巷尾,是看完法国世界杯决赛后意外买下的一袋蜗牛;是在贝加尔湖冰钓上来的一条鱼和森林雪地上的一顿烤肉;是暹粒朋友家的一顿晚饭;是秘鲁深巷中的烤豚鼠……而这些回忆也成就了我们旅行故事的闪光点,即便是回到原点,往往能把我们带回到远方的不只有电子屏幕后的画面,还有记忆中似曾相识的味道。

这个行业里,不乏会用食物讲故事的人,而且他们讲得都很好,很多人用他们的食物来表达自己的料理哲学。和他们相比,我不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我想要用绘画来搭建那座连接人与世界的大桥;在我的图画里,食物是一份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美好,就像下雪的冬天,捧在手里的热红薯一样纯粹,没有刻意的雕琢,也没有过度的装饰。严寒的气温与滚烫的红薯;纷飞的雪花与上升的热气;软糯的内瓤与焦香的外皮。如此简单的对比就是食物带给我的乐趣,也是我想要表达的快乐,让更多的人认同食物本身的含义。

好好吃饭,好好画画

如今临近毕业,美食之旅就快告一段落,笔记记了几大本,照片拍到爆了,可是回头看看,见过了食物那么多高贵,华丽的样貌之后,我依然相信它能剥去臃肿的外表来体现其精致,不以珍稀华贵来展示美的本质;我依然相信“好好吃饭”这四个字的简单纯粹,坦荡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作为一个料理人,做饭给大家吃,一定是把属于季节和地区的味道客观陈述,而不是对主观味道的过分解读。如果一种味道属于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我希望怀着“有朋自远方来”的热情,而不是“喧宾夺主”的偏爱来展现它的历史与人文。我庆幸自己手中能够握有画笔,在坚持用料理传递食物的味道之外,画笔让“料理人”的身份更加饱满,让我在讲述食物的故事同时偶尔能弥补心中的味道被人牵强融合之后的遗憾。

有人曾经跟我说,要记住在方便料理包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坚守一餐一饭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世界上一定不乏在炫目的餐饮舞台上极力表现的人们,鹅肝、鱼子酱、白松露作为演出的道具,他们掌握着“物以稀为贵”的话语权,而我可能是那个等到舞台谢幕,“演员”卸妆之后,端上一份热汤,热菜的人。有人曾经问我以后想做什么?我说在做饭这件事情上我是没有野心的,我就想踏踏实实地给大家做饭吃。我希望食物带着它原本该有的味道和温度从人们的口中进入他们的心里与记忆中去。

后厨梦想家的寻梦之旅

教学楼里最爱的一面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