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记得点击关注“装个好房子”哦~

每天为你带来装修干货、改造新灵感与美好生活故事

探寻美好居住方式,我们值得更好的生活!

----------------------------------------------

93年出生的苏清吾,今年29岁。

用她的话来形容自己目前的状态,就是:“人在深山,有活接单,没活盖亭,营收惨淡。”

不过,苏清吾对物质没有什么太大欲望,从杭州退回从小长大的山里后,也没了回到城市工作的念头,更不愿意再为别人打工。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她一头扎进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与工艺中,想要将它们传统的美与精妙,通过自己的镜头,传播给更多人看。

一开始,周围的人都不理解,觉得一个年纪轻轻的漂亮姑娘,大学毕业了不好好工作,整天在家呆着,也不找对象,实在太不靠谱了。

但在闲言碎语中,苏清吾始终关上门,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当她所坚持的一切有了回响后,眼前的阴霾也逐渐被驱散了……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2019年,苏清吾在自家的小院儿里,做了一堵“故宫红墙”。

这面墙是她自己一砖砖垒起后,刮好腻子再刷色的作品之一,那会儿没什么经验,墙根不直,墙面也不平整,好在那抹端庄的故宫红,被还原了八九分。

穿着传统衣裙站在这里拍照,真的好似穿梭了千年时光。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除了拍照,平时拍摄视频也都基本依托于这面红墙,时间久了,她发现它在自家后院儿里显得有些孤单,就想着给它配个故宫亭子,要求也不高,只要不塌就行了。

“最初是在网上看到一张故宫亭子的照片,感觉构造应该挺简单的,想着要不试试看,实在不会就学呗。”

于是2020年5月,苏清吾开始着手在院子里,再建一座木亭子。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作为中国古建筑的精华所在,故宫主要使用的是最古老技艺——榫卯。

凸起为“榫”,凹陷为“卯”,两处嵌合、完整拼接,不需要钉子和胶水,就能牢牢咬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结构。

为了能最大程度还原故宫,她开始自学斗拱与榫卯。

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苏清吾留到晚上不干活的时候细细琢磨,所有的资料都是来源网络和书籍。

用她的话来讲就是,“没有图纸,都是瞎琢磨的。”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因为在图片里不能完全看清亭子的结构和衔接细节,9月份时她还特意北上去了趟故宫,仔细观察那些古建筑的支架、梁柱和交叉点。

传统的色彩、典雅的纹饰、精美的结构,处处都让她挪不开眼。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这趟故宫之行收获满满,苏清吾发现故宫亭子的榫卯结构其实很简单,只要按照形状和大小,耐心打磨出来,就能扣到一起。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结构虽不复杂,但工序却极其繁琐。

在翻飞的木屑之中,她将同样的斗拱结构做了十几个,每一个都要量好尺寸,完全按照形状锯好后,再挨个细细打磨。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力道轻了,凿不开木头;力道重了,会破坏形状。

为了能更精准地掌握力道,她全程都没戴手套,一锤一锯地不知磨了多少个日夜,手伤透了,主体结构终于做好了。

当两块木头咔哒一声,严丝合缝地扣到一起时,祖先无穷的智慧与风骨,便浮现在眼前了。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除了榫卯结构外,接下来的封屋顶、用“地仗”作防腐防潮、给亭子彩绘等一系列工序,都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儿。

任何一个步骤做不好,都难以复刻故宫的灵魂。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但苏清吾都咬牙坚持下来了,150天、1万块成本,一个故宫亭,就这样出现在了她六七十平米的院子里。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看着曾经照片中的亭子如今被自己亲手搭了出来,苏清吾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它如同王谢堂前的燕子,让深藏于书本上的古老技法,走入了寻常人家。

她把建造的过程发到B站上,一下子就爆火了:

“不愧雕梁画柱,直接产业闭环!”

“真手艺人,绝了。”

“这是神仙吧。”

不仅网友们纷纷在弹幕里膜拜大神,就连人民日报等官方大V都来给她点赞。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其实对苏清吾来说,故宫亭子视频的“出圈”,以及自己突如其来的曝光,多少有些不习惯。

长期闷头做手工的她,早就习惯了简单、安静的生活。

这个出生在浙江温州某个小乡村的姑娘,从小在山水环绕间长大,父母都是当地最普通也最朴实的农民。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2012年,她考上了浙江万里学院,因为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便胡乱选了个广告专业,摄影、拍摄微电影等技能都是在学校里参加活动时学的。

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宁波一家服务于地产公司的第三方公司,加班是常态。

虽说不怕加班,但她始终无法适应拥挤嘈杂的大城市,也不想过那种一眼望穿的无趣生活。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于是在2016年底,只工作了半年的她毅然辞职,留下了志不在此四个字后,就转身回了农村。

苏清吾的父母一开始也不理解女儿的决定,“28岁的人,还整天窝在山里,不知道在做什么?”

但他们却足够开明,并没有阻止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儿,“虽然不理解,但是既然是女儿想做的,就让她做吧。”

有了父母的支持,苏清吾这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研究传统建筑与文化技艺,让自己的坚持有了回响。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如今的苏清吾靠着故宫亭彻底出名了,有人觉得她幸运,可事实上,作品的出圈并不是她一时的运气。

从2018年开始从事短视频制作以来,她一直坚持在网络上分享自己制作陶瓷、凳子、风筝等传统手工物件的过程。

“我特别喜欢传统的东西,我觉得它们既代表着文化自信,同时传递着一种传统中华文化之美,这是也我想要分享给大家看的初衷。”

“其实我做亭子是想让大家知道,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不是那么高远或者小众。”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故宫亭的成功,让她有了更坚定的信念与信心,去尝试学习建造更多传统建筑。

于是她又造了座唐风亭,面积大概是故宫亭的两倍大。

她买来网友们推荐的专业书籍,更全面地学习榫卯、斗拱、地仗和彩画技术。

遇到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就一个一个去百度,有时候一天都看不了几页书。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但比起学习技艺,唐风亭的斗拱结构要比故宫亭复杂很多倍,因为明清时期的斗拱有些无需承重,而唐宋建筑的不仅要满足承重功能,其中诸多30°、45°斜角,更是必须经过精密计算后,再按比例进行拼接。

有时候资料看懂了,实操却不行,出现问题只能推翻重做。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可既然开始了,就不能轻易说放弃。苏清吾每天早上六七点起床,白天造亭,晚上练字补金缮,最终耗时200天、3万块钱,在今年年初搞定了这座唐风亭。

之前因为缺乏经验,全靠自己瞎捣鼓而出现的彩绘开裂变色、榫卯对接不牢靠、屋面过小容易进雨等问题,这一次也全部得到了改善。

蓝天白云下,微风轻拂,这座亭子静静地伫立在院子中,恍然间将大唐盛世再次展现在世人眼前。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说起接下来的计划,苏清吾表示自己打算再造一个仿宋亭,至于大家关心的资金从哪里来,她说虽然目前还没有流量变现,但也不排斥与感兴趣的产品进行商业合作。

她需要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找到一条可以安身立业、且能够持续走下去的路。

把榫卯、书法、金缮看做更为日常的事情,是苏清吾当下的愿望,她希望这些流传千年,藏着普罗大众生活智慧的技艺,可以永远留存下来。

即使自己能做的事儿很少、能出的力很小,也依然会坚持下去。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几个月前,苏清吾住的村子里,有一位百岁老人去世了,大家为老人办完喜丧后,来到她家的故宫亭下做饭聊天。

当历史与现代、乡土与文明,一起交织在苏清吾眼前时,她忽然回想起了建造故宫亭的某一天。

当时她正准备给亭子的盖瓦,登桌子的时候不小心踩空摔了下来,手破了,浑身都疼,可抬起头看到阳光洒在琉璃瓦与屋檐的脊兽上,折射出璀璨的光芒时,她却忽然笑开了。

“再辛苦,都值了。”

90后女孩火上人民日报:我不工作不恋爱,却花1万块把故宫搬回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