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重修巴氏家谱序

作者:小桔灯

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巴陇锋老师的文章《重修巴氏家谱序》。

重修巴氏家谱序

原题:重修巴氏家谱序

作者:巴陇锋

开宗明义,家是小小国,国是众人家。国有史,地有志,则家有谱也。夫谱者,知姓氏之来源,明宗族之所出,记世代之续接,聚长辈兄弟齐点名者也。上可昭祖宗功德,下可勉子孙奋进,世泽流传,发扬光大。此亦吾巴氏家谱所由修也。

谚云:江之长必接其源,树之大必连其根,宗族之旺不可不深追其祖也。据本族九世孙陇锋公开发表的文章称:

巴塬其所以为巴塬者,盖因普遍接受的“此地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缘故;可正本清源细究,巴姓乃黄帝支脉。作为黄帝25子之一的我的祖先,周代以前居甘肃南部,公元前11世纪与武王伐纣,因致敌倒戈而被西周封为巴国,以白虎为图腾,时为中等国。后在汉水与重庆间活动,曾建都重庆数百年,与楚国长期争斗并败落,公元前316年于阆中为秦所灭。今所谓巴渝、巴蜀、镇巴、康巴乃至秦巴山、大巴山、阆中古城、重庆等,都是巴人文明的见证。巴人散落九州大地的各个角落,今包括港台在内的全国各个省区都有巴姓人,土家族为其后裔。明代,有巴姓从山西大槐树下来陕,相中巴家塬这块枫叶状的巴掌大地盘,遂定居。

自先祖定居巴家塬迄今,勤俭持家,人丁兴旺,查老谱载者,上溯十一代,已二百余年矣。或传有老影图为华池县元城同族者奉侍,显见族人并非固穷一地,亦有外出拓荒者矣。现存之谱,乃公元一九八一年正月六世孙富荣、富兴倡导,七世孙彦芳、彦清、银学操办、修撰。该谱存留珍贵,使吾辈膜拜两百年来巴姓人之大名,为大功一件。

岁月不居,祖训难忘。勤劳勇敢、憨厚质朴、耕读传家、自强上进,乃我巴塬巴氏之一十六字家风族训。适逢盛世,华夏复兴,我族后辈亦不甘落后,而以工农商学兵之身份,踏遍神州人未老。更有多数亲人犹自坚守耕耘于巴塬老家,此乃游子回望家园之岸,离家巴姓之至亲也。然在外在家,皆本于一根,根深则叶茂华灿树高。

时序代换,忽掩而逝,四十年转眼便过,人事变化不知几何矣。概昔日娃娃不识今之孩童,今之孩童未认前之少年也,长此以往,族人相隔万里、视为陌路,不惟不明祖属何支,亦难辨自家亲人,实一大憾也。为使我族后裔常念寻根问祖之懿德,正其伦而序其辈次,知其祖而怀其宗亲,以爱家恋土、秉德循礼为怀,无论贵贱远近、不分男女老幼和死生,爱我巴塬巴氏老户,达不忘我巴家根,穷难离我巴塬人,叶落归根;今特复修巴氏族谱,圆族人夙愿。

盛世治史,家旺修谱。时值辛丑岁末,观吾巴氏老户已达两百余丁,不独成县域之大户,亦且美名扬四海矣。今全族长幼咸集,齐心协力,续吾四十年未修之家谱,和其体例,共商善事,实祖之慰而族之幸也。

为推行美差,兹成立七世孙书劝、发勤、喜存,八世孙永华、永宁、永义、宽孝、永乾、宁孝、占宁,九世孙明房、宏宁为编撰委,延续老谱,重修影图。历数月,吾人克勤克俭,建言献策,联络调查,悉心备至,遂成善本。

家谱既成,我族子孙亦获木本水源之荣、归祖认宗之幸。若祖先英灵有知,当含笑九泉也。斯诚列祖列宗、后辈子孙之大事!望族人念先辈开创之艰辛,深追遗风,勤恳敬业,和亲睦邻,继往开来。

水平所限,遗漏实属难免,期来者补修。惟盼家人拜为至宝,善用妥存,珍而勿失,传之久远。

是为序。

陇锋辛丑腊月于西安

作者简介:巴陇锋 男,现居西安,中作协会员、文学硕士,系陕师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生导师、鲁迅文学院中青年高级编剧班学员、中影协新文艺团体电影人才培训班学员、陕西省文学院重点签约作家、陕西“百人计划”作家、西安市“百青人才”作家,有长篇《云横秦岭》《永失我爱》《丝路情缘》出版,均参评茅奖并在省级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在《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乌兰察布之恋》《华清是个宫》等文学作品几十篇,其中《乌兰察布之恋》位列《思南文学选刊》AI榜第五名。长篇小说《正义之剑》即将出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