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登门拜访的一介书生带走了李播的早年作品,还强“借”了他的表叔

作者:老王头谈历史

唐代是诗歌大盛的时代,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王维、李贺、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等成就卓著的大诗人。

大唐中期,有一位叫李播(字子烈)的诗人也非常有名气。白居易称颂他“动笔诗传鲍谢风”(《寄李蕲州》),由此可见李播当时的名气之大。

登门拜访的一介书生带走了李播的早年作品,还强“借”了他的表叔

白居易(画像)

有了成就,名气大了,社会地位自然就会随之提高,就会有人追捧,甚至为人所利用。李播就曾亲身遇到、体验过此类“趣事”。

李播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北)做官时,有一位同姓的书生,带着自己的佳作,慕名前来拜访。

李生求见李播的目的,就是请既是大诗人又当了官的李播赏鉴、品评作品,然后,适时地推举一下自己。当时,这是很多文人墨客进入仕途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捷径。

偶感身体不适的李播得知李生登门后,不便推却,就让自己的儿子出面接待他。李播之子谨遵父命,把李生迎请到了客厅。

登门拜访的一介书生带走了李播的早年作品,还强“借”了他的表叔

登门拜访李播的李生(画像)

两人寒暄落座后,李播之子为父亲身体有恙,不能亲自待客,而向李生表示歉意。

李生听了,赶紧表示非常理解。随之,他大谈起自己对李播大人的仰慕之情。并于话语之中,时明时暗地透露着“请托”之意。

李播之子边听,边微笑着应和李生。当两人谈起了诗歌创作时,李播之子顺手拿过李生带来的诗作,想欣赏一下。他展开一看,不觉大吃一惊:“他的这一作品,怎么与我父亲年轻时创作的诗歌完全相同?”

登门拜访的一介书生带走了李播的早年作品,还强“借”了他的表叔

惊讶不已的李播之子(画像)

李播之子虽然心存疑惑,但一时间不便说什么,就立即恢复常态,继续与李生闲聊着。过了一会儿,李播之子就让李生暂且到客房休息。

家人带着李生离开后,李播之子拿着李生的诗作,赶快来到父亲处,详细地叙说了会客的情况。

李播听闻李生带来的诗作,与自己早年间的不差分毫,也是吃惊不小。于是,他就从儿子手中拿过李生带来的诗作,一看,果然是内容相同、作者不同!

这是怎么回事?几件作品,思路、含义差别不大,个别语句相似或相同的情况可能存在!但是,一字不差,完全相同,就让人费解了!

登门拜访的一介书生带走了李播的早年作品,还强“借”了他的表叔

陷入沉思的李播(画像)

思索片刻后,仍不解其中的缘故的李播对儿子说:“你先好好招待他,等到明天,我亲自见见此人后再作定夺。”

第二天,李播出面接见了来访的李生。交谈过程中,李播主动谈起了李生带来的诗作,并婉转地说:“看来,我们确实有缘分。我拜读了你的大作后,觉得我早期的一作品,与之恰如’一奶同胞’!”

李生闻听李播如此说,先是暗自一惊,随即断然否认:“李大人,绝对不可能。晚生的拙作,怎能与您的大作相提并论!”

李播见李生矢口否认,就不再多费口舌,直截了当地说:“先生,你的这一作品,应该就是我早年间的!”说完,李播请李生说明其中的原委。

仍坚持是自己的诗作的李生,在一番强行辩解无效之后,只好苦笑着说出了实情:“李大人,这是二十年前,我游学长安时,花一百钱买来的。如若真是您创作的,还请您见谅!”

登门拜访的一介书生带走了李播的早年作品,还强“借”了他的表叔

正在辩解的李生(后人扮相)

李播听了,对李生的行为深感不耻。但是,转念一想:“二十年了,一个科举应考者还没能考中进士。为了谋取前程,落到盗用他人作品,以求举荐的地步,也确有可怜之处!”

思虑及此,李播表示不再追究此事,并设宴款待、挽留李生。

当李生要告辞离去,打算到别处继续游学,寻求出路时,李播赠送了他一些钱粮、衣料,以示体恤士子之情。

李生对李播的馈赠,深表感谢。同时,他恳求李大人,让他把自己买来的李播的作品一并带走。李播听了,慨然应允:“如今,我已上了年纪,又享受着官府的俸禄,用不着了,你就带走吧。”

送别李生时,李播关心地询问他:“李先生,你准备去何处,拜谒何人呢?”李生恭谨地回道:“我将到荆南,去拜见我的表叔节度使卢弘宣大人。”

登门拜访的一介书生带走了李播的早年作品,还强“借”了他的表叔

卢弘宣(画像)

李播闻听,先是一愣,随之哈哈大笑。因为,卢弘宣与李播的父亲是姑舅表兄弟,是他李播的亲表叔。

李生见了忙问李播:“李大人,您笑什么?”李播说明原委后,李生不但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尴尬之举,反而坦然地对李播说:“大人,您既然能把自己年轻时的作品相赠晚生,那就连您的表叔也一并借给我算了。”

说罢,李生面向李播,躬身拜了两拜,不等李播表态,即转身走人。李播摇了摇头,只得望着这位同姓“兄弟”,“洒脱”而去!

故事讲完了,搁笔而思:名利驱动之下,工于心计者不惜颜面,总想通过一些“方便之路”,以期达到目的。至于结果如何,届时再说!

主要参考文献:《唐诗纪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