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登門拜訪的一介書生帶走了李播的早年作品,還強“借”了他的表叔

唐代是詩歌大盛的時代,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王維、李賀、劉禹錫、李商隐、杜牧等成就卓著的大詩人。

大唐中期,有一位叫李播(字子烈)的詩人也非常有名氣。白居易稱頌他“動筆詩傳鮑謝風”(《寄李蕲州》),由此可見李播當時的名氣之大。

登門拜訪的一介書生帶走了李播的早年作品,還強“借”了他的表叔

白居易(畫像)

有了成就,名氣大了,社會地位自然就會随之提高,就會有人追捧,甚至為人所利用。李播就曾親身遇到、體驗過此類“趣事”。

李播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北)做官時,有一位同姓的書生,帶着自己的佳作,慕名前來拜訪。

李生求見李播的目的,就是請既是大詩人又當了官的李播賞鑒、品評作品,然後,适時地推舉一下自己。當時,這是很多文人墨客進入仕途的一種方式,或者說是一種捷徑。

偶感身體不适的李播得知李生登門後,不便推卻,就讓自己的兒子出面接待他。李播之子謹遵父命,把李生迎請到了客廳。

登門拜訪的一介書生帶走了李播的早年作品,還強“借”了他的表叔

登門拜訪李播的李生(畫像)

兩人寒暄落座後,李播之子為父親身體有恙,不能親自待客,而向李生表示歉意。

李生聽了,趕緊表示非常了解。随之,他大談起自己對李播大人的仰慕之情。并于話語之中,時明時暗地透露着“請托”之意。

李播之子邊聽,邊微笑着應和李生。當兩人談起了詩歌創作時,李播之子順手拿過李生帶來的詩作,想欣賞一下。他展開一看,不覺大吃一驚:“他的這一作品,怎麼與我父親年輕時創作的詩歌完全相同?”

登門拜訪的一介書生帶走了李播的早年作品,還強“借”了他的表叔

驚訝不已的李播之子(畫像)

李播之子雖然心存疑惑,但一時間不便說什麼,就立即恢複常态,繼續與李生閑聊着。過了一會兒,李播之子就讓李生暫且到客房休息。

家人帶着李生離開後,李播之子拿着李生的詩作,趕快來到父親處,詳細地叙說了會客的情況。

李播聽聞李生帶來的詩作,與自己早年間的不差分毫,也是吃驚不小。于是,他就從兒子手中拿過李生帶來的詩作,一看,果然是内容相同、作者不同!

這是怎麼回事?幾件作品,思路、含義差别不大,個别語句相似或相同的情況可能存在!但是,一字不差,完全相同,就讓人費解了!

登門拜訪的一介書生帶走了李播的早年作品,還強“借”了他的表叔

陷入沉思的李播(畫像)

思索片刻後,仍不解其中的緣故的李播對兒子說:“你先好好招待他,等到明天,我親自見見此人後再作定奪。”

第二天,李播出面接見了來訪的李生。交談過程中,李播主動談起了李生帶來的詩作,并婉轉地說:“看來,我們确實有緣分。我拜讀了你的大作後,覺得我早期的一作品,與之恰如’一奶同胞’!”

李生聞聽李播如此說,先是暗自一驚,随即斷然否認:“李大人,絕對不可能。晚生的拙作,怎能與您的大作相提并論!”

李播見李生矢口否認,就不再多費口舌,直截了當地說:“先生,你的這一作品,應該就是我早年間的!”說完,李播請李生說明其中的原委。

仍堅持是自己的詩作的李生,在一番強行辯解無效之後,隻好苦笑着說出了實情:“李大人,這是二十年前,我遊學長安時,花一百錢買來的。如若真是您創作的,還請您見諒!”

登門拜訪的一介書生帶走了李播的早年作品,還強“借”了他的表叔

正在辯解的李生(後人扮相)

李播聽了,對李生的行為深感不恥。但是,轉念一想:“二十年了,一個科舉應考者還沒能考中進士。為了謀取前程,落到盜用他人作品,以求舉薦的地步,也确有可憐之處!”

思慮及此,李播表示不再追究此事,并設宴款待、挽留李生。

當李生要告辭離去,打算到别處繼續遊學,尋求出路時,李播贈送了他一些錢糧、衣料,以示體恤士子之情。

李生對李播的饋贈,深表感謝。同時,他懇求李大人,讓他把自己買來的李播的作品一并帶走。李播聽了,慨然應允:“如今,我已上了年紀,又享受着官府的俸祿,用不着了,你就帶走吧。”

送别李生時,李播關心地詢問他:“李先生,你準備去何處,拜谒何人呢?”李生恭謹地回道:“我将到荊南,去拜見我的表叔節度使盧弘宣大人。”

登門拜訪的一介書生帶走了李播的早年作品,還強“借”了他的表叔

盧弘宣(畫像)

李播聞聽,先是一愣,随之哈哈大笑。因為,盧弘宣與李播的父親是姑舅表兄弟,是他李播的親表叔。

李生見了忙問李播:“李大人,您笑什麼?”李播說明原委後,李生不但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尴尬之舉,反而坦然地對李播說:“大人,您既然能把自己年輕時的作品相贈晚生,那就連您的表叔也一并借給我算了。”

說罷,李生面向李播,躬身拜了兩拜,不等李播表态,即轉身走人。李播搖了搖頭,隻得望着這位同姓“兄弟”,“灑脫”而去!

故事講完了,擱筆而思:名利驅動之下,工于心計者不惜顔面,總想通過一些“友善之路”,以期達到目的。至于結果如何,屆時再說!

主要參考文獻:《唐詩紀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