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生活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一、文明奠基: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一万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之后,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原始农业逐渐的产生了。

1. 原始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大陆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农业。农业的产生最早起源于神话传说。

原始农业起源的神话传说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生活

根据《白虎通﹒号》传说神农氏根据天时地利发明了耕作农具--耒耜,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炎帝教人耕作,被尊称为神农氏。

当然,通过神话传说的方式来了解古代农业的起源是缺乏科学的依据的。考古学家通过考古揭示了农业起源的奥秘。

考古揭示农业的起源

大约在2万年前,原始人类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以帮助这些植物更好的生长。在距今约12,000多年到1万年,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湖南通道玉蟾岩遗址、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等发现了早期栽培稻的遗存。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在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等,都发现了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生活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大米)、粟(小米)和黍(黄米)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 原始农业的发展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粟等农业在大陆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播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同时家畜的饲养也开始出现。

从刀耕火种到耒耜耕作

刀耕火种是指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进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生活

骨耜的原材料是动物的肩胛骨。但是我们会发现骨耜的形状不是动物骨骼的自然形状,而是被人类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行了刮削和打磨,体现原始居民技术水平的进步。骨耜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个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个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再用藤条捆绑固定。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铲,说明当时农业生产进入到精耕细作阶段。打磨技术不仅被运用在骨耜之上,在石器上体现尤为明显。我们把这类石器称之为磨制石器,又叫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生活

家畜饲养开始出现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生活

从形态上看,陶器上的这只小猪还保留了一些野猪的特征,四蹄蹬开,鬃毛耸起,经过考古研究者对其前后身比例进行研究可判定应该属于驯化中的品种。陶器并不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它是人们把泥土塑形后,用火烧制而成。这是人类第一次改变事物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利用自然的典范。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文明遗迹: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生活

1.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

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其中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最为代表性。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生活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建筑被称之为“干栏式建筑”。考古学家对其进行复原,可见它建在离地面几米高的木桩上。因为河姆渡处于南方地区,降水较多,这样建造可以防水防潮、防野兽,也利于通风。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居民运用智慧顺应自然环境的重要依据。也说明河姆渡居民实现了定居生活。在河姆渡建筑中还发现了榫卯结构。凹的部分叫卯,凸的部分榫。建筑房屋时,用榫部嵌入卯部,使构件之间连接起来。这样的建筑牢固。榫卯结构是东方建筑区分于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也是东方文化包容接纳特性的远古基因,包含着无限的中国智慧。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生活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骨哨是一种乐器,说明河姆渡居民不仅仅追求温饱,还展现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接下来,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北方黄河流域的代表——半坡遗址。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经过碳14的测定,其存在时间距今约6000年,略晚于河姆渡遗址。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

2.黄河流域: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生活

西安半坡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外景中蕴藏了怎样的精巧设计?

西安半坡博物馆借鉴了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样式及代表性纹饰人面鱼纹。

首先来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看看其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相比有什么不同?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生活

半地穴是圆形房屋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是圆形房屋,多用木头做柱子,屋内有灶炕。半坡人为什么要建这种形状房屋?主要原因是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这种房屋可以抵挡风雨、防寒保暖。

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厂。他们会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半坡人还会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他们还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鹿、獐、兔等动物,用鱼叉、鱼钩、鱼网捕鱼,有时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生活

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主,图案栩栩如生。最典型的代表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陶盆是由细泥红陶制成,呈现出红、黑、白等颜色。陶盆内壁有用黑彩勾勒出对称的人面鱼纹。图案中的人脸呈圆形,额头左半部被涂成黑色,右半部分是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而神态安详。嘴旁及双耳处均置有两条鱼纹,巧妙地构成了人的口与双耳。这一神秘、奇特图案向我们展示了半坡居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原始人类艺术的一大杰作。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生活

人面鱼纹陶盆是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缩影,从中看到半坡居民的生活与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看出在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渔猎经济。

盆中还有三角形、圆形、梯形等几何图形,与河姆渡居民制作的猪纹陶盆相比,半坡居民已从单纯地写实模仿到学会简单艺术概括,反映出他们在艺术创作力上实现的巨大飞跃。

当时原始人类儿童的死亡率很高,死后就被埋葬在瓮棺之中。而人面鱼纹陶盆就是瓮棺的盖子。这个神秘的图纹可能是某一种图腾,反映出人类祖先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可以看到人类的精神文明随着物质文明进步在发展。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生活

先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思考、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贝贝的设计就从中得到了灵感,从而大获好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