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作者:芭莎艺术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五代巨然名作《雪图》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清代农书《授时通考·天时》有云:“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虽冷,却酝酿着来年的暖意。古人用诗歌记录大寒、用绘画表现大寒、用传统习俗庆祝大寒。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步入今年的最后一个节气。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今天是大寒,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

从小寒到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根据气象观测:全国平均气温,小寒比大寒更低。那为何小者为“大”,而大者为“小”呢?小寒时,寒气尚有余劲;历经半月到大寒时,已接近尾声,大自然开始酝酿着温暖的到来。大寒之后便是立春,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寒到尽头春将至,简简单单的节气命名,已然显示出了祖先们面对大自然周而复始规律的大智慧。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南宋马远《寒枝双鹊图》

在大陆南方的一些地区,二十四节气被各自赋予人形,称为“二十四节气神”。部分庙宇将其彩绘在内壁上,进而演化为门神的一类。“大寒不寒,人马不安”的大寒神长相颇似四大天王中凶神恶煞的二位。他手捧大冰块,全身冻得发青,下半身裹着动物皮毛,处处显现出大寒时节寒气已极的面貌。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中国台北市福和宫内所绘二十四节气神,左下角为大寒神。

大寒虽冷,但景色尤美。正如清代张若霭所画的《墨妙珠林(卯)冊》中大寒一页所绘:山峦虽然失去了其他季节时的鲜亮浓郁,但山体或险峭、或宏伟的形态愈发显现。一座座山在凛冽的寒风中安静了下来,等待春天。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张若霭《墨妙珠林(卯)冊》,纸本水墨,清代

大寒时节的美景不仅壮阔,而且可爱幽默。这点从扬州画派代表人物——清代杰出画家华喦的《寒驼残雪图》中便可见一斑。天寒地冻、晓月高悬的雪夜,一位胡人旅者与骆驼露宿山间。寒夜里,胡人裹着棉被从帐篷中探出脑袋,关切地探看自己唯一的动物伙伴。华喦像是拍照一般将这个颇具情趣的瞬间入画,寥寥几笔便让严寒中的温暖跃然纸上。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华喦《寒驼残雪图》,纸本设色,139.7×58.4cm,清代

陆游在《大寒出江陵西门》一诗中写道:“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大寒之日,连狐兔这样的耐寒动物都藏进了森林。古人出门时,把手躲进厚厚的皮衣里还是感到冷怎么办?就像我们现在常用的电暖手宝,古人会将盛有火炭和香药的小铜炉笼在怀内或藏入衣袖,取暖的同时还能让全身香喷喷。这种名为“手炉”的物件真可谓“雪中送炭”。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故宫博物院藏黑漆描金花鸟图案海棠式手炉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故宫博物院藏珐琅云龙纹手炉

一年四季,无论严寒酷暑,都无法阻止花开人间。二十四番花信风,便是大陆的一种节气用语,意即不同节气时带有开花音讯的风候。大寒时节,花信风有三候: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三种花皆色彩雅致、体态清隽、香气扑鼻,与大寒时凛冽的气候格外相配。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清代董浩所绘《画二十四番花信风图》册页之“大寒一候瑞香”(左)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清代董浩所绘《画二十四番花信风图》册页之“大寒二候兰花”(右)和“大寒三候山矾”(左)

大寒临近年关,花市也格外热闹,人们开始置办春节期间放置于室内案头的清雅摆设。文人墨客更是钟爱这一传统,以清供之品入画,融画、诗、书、印于一体绘成“岁朝清供图”。明清之后,这个题材的绘画更是格外流行、屡见不鲜。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吴昌硕《岁朝清供》,纸本设色,132×42cm,1914年

物流交通还不发达的时候,文人所欣赏的梅花、兰花对平民百姓而言并不易得,大寒的“一候瑞香”和“三候山矾”又不常见。水仙花雅俗共赏,成为“岁朝清供”中最常见的一种。水仙花需要雕刻球茎,花才能开得旺盛。因此,“刻”水仙也成了许多人冬日里最上瘾的活动之一。

然而,正如汪曾祺幽默地写道:画家们爱画盛开的水仙,却从不画“刻”后不太美观的球茎。把最美好的元素用想象力和画笔结合在一起,也正是艺术家们独创性的一种表现。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南宋赵孟坚《水仙图》局部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仇英《水仙腊梅》

除花信风外,从物候上看,大寒另有三候:一候“鸡使乳”,大寒节气,阳气回升,便可以孵小鸡了;二候“征鸟厉疾”,鹰隼之类的鸷鸟正处于杀气极盛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寻找食物,以补充能量抵御严寒。

大寒的最后一候“水泽腹坚”是指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最结实、最厚。俗说“三九四九冰上走”,大寒正值四九,滑冰、玩冰车、吃冻梨,现在正是北方孩子冬日里最快乐的时光。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画家金廷标《冰戏图》局部

大寒时节“冰上走”不光是平民百姓的娱乐,古代皇帝也爱各式各样的冰上活动。《甄嬛传》里,安陵容重获圣宠的“冰嬉”便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这项体育活动早至宋代就有记载,到清代发展到黄金时期,来自寒冷地区的满清贵族将其定为“国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和合冰嬉图》中,清代皇帝用这场冰上活动校阅八旗,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于军事武备的重视。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和合冰嬉图》长轴局部

皇帝观看的冰嬉项目主要有三种:抢等、抢毬和转龙射毬。“抢等”有点像今天的速度滑冰,即在同等距离内,先抵达终点者获胜。“抢毬”类似今天的冰上球类项目,士兵分为红黄两队,穿着特制冰鞋在冰面上共抢一球。“转龙射毬”项目则结合了滑冰和射箭,更具观赏性,像是今天的花样滑冰。在大寒之日翘首以待北京冬奥会精彩比赛的我们,也算是即将要享受“皇家待遇”了。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故宫博物院藏《和合冰嬉图》长轴局部

冰上又冷又滑,皇帝出行怎么办?坐冰床!冰床形似小舟,由人力在前方拖拽、后方推动。皇帝的冰床不仅豪华威严,漆红绘金,而且两边各开了小窗,方便皇帝浏览冰上美景。爱作诗题字的乾隆为此体验特意作了三首《雪中坐冰床即景》的小诗,并让宫廷画师钱维城根据诗歌画成长卷。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雪中坐冰床即景》卷局部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雪中坐冰床即景》卷局部中最为简易的冰床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和合冰嬉图》长轴局部中皇帝专属的豪华冰床

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里写道:“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既有了炭火取暖,又有了清供欣赏把玩,这个时节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呼朋引伴、共聚一室。

大寒吃什么、喝什么?元稹吟咏大寒的诗中“腊酒”一词点出了年味。大寒时节已经到了腊月,通常是前启腊八、后迎新年。这时候,腊八粥、腊肉、腊鱼、腊肠等美味,自然少不了。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传世名作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传世名作北宋赵佶《文会图》局部

就像我们现在喝不同的酒要用形态各异的杯子,古人爱喝酒,酒器的种类自然也不少。单是喝酒的酒杯就有觚(gū)、觯(zhì)等几种。除此之外,还有用来温酒的斝(jiǎ)、爵,和用来盛酒的卣(yǒu)、尊、壶、觥等。

盛放腊味等腌渍食物,古人也有专门的器具——豆。豆的形态袅袅,高柄浅腹。使用时常以偶数组合,数量越多表示等级身份越高。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商周时期的“酒杯”青铜觚和盛放腌渍食物的青铜豆

如果你在今天想要赶着大寒节气与朋友小聚,必然少不了吃火锅这个选项。寒潮难耐中,适宜食疗进补,古人也会在此时多吃些炖煮食物来防风御寒。鼎便是主要用于烹煮肉类的重要食器。青铜鼎上常见的饕餮兽面纹,庄严工整又不乏神秘感,是商周青铜礼器上最重要的纹饰之一。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上海博物馆藏国宝大克鼎

大寒踩着年关,最寒冷但却最热闹。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开始将房屋内外打扫一番,预备在来年除旧迎新。市肆中商品琳琅满目,百姓们出门购置年货的热情也达到了顶峰。写春联、贴窗花、办尾牙,已经忙碌了一整年,到岁末更是要有点仪式感!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明代吕文英所绘《货郎图》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辽宁省博物馆藏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古代,大寒除了有新岁欲临的喜庆,更是与“瑞福”紧密相连。人们在此时拜灶神爷、向神灵祈愿、祭祀祖先,都是为了安安稳稳地告别旧年,企盼新年诸事顺意。

敦煌壁画记录了这个时节里满怀期待的百姓。人们来到寺庙拜塔、拜佛祖菩萨,祈求来年庇护。根据文献记载,岁末年初的寺院香火极旺,年终结坛是一年一度的佛界盛事,长达五天四夜。人们支起帐篷酒肆,岁暮聚饮,古称“建福”。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莫高窟第103窟中的拜塔场景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莫高窟第12窟中的酒肆“建福”场景

2016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节气的概念从中国走向世界。我们的古人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变化,结合天文、气象、物候信息,用一套简练优美的规律来捕捉四季的迁移。工业时代以前,二十四节气指导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纽约时代广场推出中国艺术家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绘画和书法作品

时至今日,节气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精神象征,折射出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审美和想象力。我们离开土地、来到城市,节气引导我们勿忘与自然的唇齿相依;我们忙忙碌碌、四处奔波,节气又提醒我们勿忘与祖先的血脉相连。今日大寒,你的家乡有何传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编辑、文盛泺颖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今日大寒,古人们怎么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