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五代巨然名作《雪圖》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清代農書《授時通考·天時》有雲:“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大寒雖冷,卻醞釀着來年的暖意。古人用詩歌記錄大寒、用繪畫表現大寒、用傳統習俗慶祝大寒。今天,時尚芭莎藝術帶你步入今年的最後一個節氣。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今天是大寒,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

從小寒到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間段。根據氣象觀測:全國平均氣溫,小寒比大寒更低。那為何小者為“大”,而大者為“小”呢?小寒時,寒氣尚有餘勁;曆經半月到大寒時,已接近尾聲,大自然開始醞釀着溫暖的到來。大寒之後便是立春,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寒到盡頭春将至,簡簡單單的節氣命名,已然顯示出了祖先們面對大自然周而複始規律的大智慧。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南宋馬遠《寒枝雙鵲圖》

在大陸南方的一些地區,二十四節氣被各自賦予人形,稱為“二十四節氣神”。部分廟宇将其彩繪在内壁上,進而演化為門神的一類。“大寒不寒,人馬不安”的大寒神長相頗似四大天王中兇神惡煞的二位。他手捧大冰塊,全身凍得發青,下半身裹着動物皮毛,處處顯現出大寒時節寒氣已極的面貌。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中國台北市福和宮内所繪二十四節氣神,左下角為大寒神。

大寒雖冷,但景色尤美。正如清代張若霭所畫的《墨妙珠林(卯)冊》中大寒一頁所繪:山巒雖然失去了其他季節時的鮮亮濃郁,但山體或險峭、或宏偉的形态愈發顯現。一座座山在凜冽的寒風中安靜了下來,等待春天。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張若霭《墨妙珠林(卯)冊》,紙本水墨,清代

大寒時節的美景不僅壯闊,而且可愛幽默。這點從揚州畫派代表人物——清代傑出畫家華喦的《寒駝殘雪圖》中便可見一斑。天寒地凍、曉月高懸的雪夜,一位胡人旅者與駱駝露宿山間。寒夜裡,胡人裹着棉被從帳篷中探出腦袋,關切地探看自己唯一的動物夥伴。華喦像是拍照一般将這個頗具情趣的瞬間入畫,寥寥幾筆便讓嚴寒中的溫暖躍然紙上。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華喦《寒駝殘雪圖》,紙本設色,139.7×58.4cm,清代

陸遊在《大寒出江陵西門》一詩中寫道:“醉面沖風驚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溫。紛紛狐兔投深莽,點點牛羊散遠村。”大寒之日,連狐兔這樣的耐寒動物都藏進了森林。古人出門時,把手躲進厚厚的皮衣裡還是感到冷怎麼辦?就像我們現在常用的電暖手寶,古人會将盛有火炭和香藥的小銅爐籠在懷内或藏入衣袖,取暖的同時還能讓全身香噴噴。這種名為“手爐”的物件真可謂“雪中送炭”。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故宮博物院藏黑漆描金花鳥圖案海棠式手爐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故宮博物院藏琺琅雲龍紋手爐

一年四季,無論嚴寒酷暑,都無法阻止花開人間。二十四番花信風,便是大陸的一種節氣用語,意即不同節氣時帶有開花音訊的風候。大寒時節,花信風有三候: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三種花皆色彩雅緻、體态清隽、香氣撲鼻,與大寒時凜冽的氣候格外相配。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清代董浩所繪《畫二十四番花信風圖》冊頁之“大寒一候瑞香”(左)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清代董浩所繪《畫二十四番花信風圖》冊頁之“大寒二候蘭花”(右)和“大寒三候山礬”(左)

大寒臨近年關,花市也格外熱鬧,人們開始置辦春節期間放置于室内案頭的清雅擺設。文人墨客更是鐘愛這一傳統,以清供之品入畫,融畫、詩、書、印于一體繪成“歲朝清供圖”。明清之後,這個題材的繪畫更是格外流行、屢見不鮮。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吳昌碩《歲朝清供》,紙本設色,132×42cm,1914年

物流交通還不發達的時候,文人所欣賞的梅花、蘭花對平民百姓而言并不易得,大寒的“一候瑞香”和“三候山礬”又不常見。水仙花雅俗共賞,成為“歲朝清供”中最常見的一種。水仙花需要雕刻球莖,花才能開得旺盛。是以,“刻”水仙也成了許多人冬日裡最上瘾的活動之一。

然而,正如汪曾祺幽默地寫道:畫家們愛畫盛開的水仙,卻從不畫“刻”後不太美觀的球莖。把最美好的元素用想象力和畫筆結合在一起,也正是藝術家們獨創性的一種表現。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南宋趙孟堅《水仙圖》局部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代仇英《水仙臘梅》

除花信風外,從物候上看,大寒另有三候:一候“雞使乳”,大寒節氣,陽氣回升,便可以孵小雞了;二候“征鳥厲疾”,鷹隼之類的鸷鳥正處于殺氣極盛的狀态中,盤旋于空中尋找食物,以補充能量抵禦嚴寒。

大寒的最後一候“水澤腹堅”是指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最結實、最厚。俗說“三九四九冰上走”,大寒正值四九,滑冰、玩冰車、吃凍梨,現在正是北方孩子冬日裡最快樂的時光。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畫家金廷标《冰戲圖》局部

大寒時節“冰上走”不光是平民百姓的娛樂,古代皇帝也愛各式各樣的冰上活動。《甄嬛傳》裡,安陵容重獲聖寵的“冰嬉”便是取材于真實的曆史。這項體育活動早至宋代就有記載,到清代發展到黃金時期,來自寒冷地區的滿清貴族将其定為“國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和合冰嬉圖》中,清代皇帝用這場冰上活動校閱八旗,展現了古代統治者對于軍事武備的重視。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和合冰嬉圖》長軸局部

皇帝觀看的冰嬉項目主要有三種:搶等、搶毬和轉龍射毬。“搶等”有點像今天的速度滑冰,即在同等距離内,先抵達終點者獲勝。“搶毬”類似今天的冰上球類項目,士兵分為紅黃兩隊,穿着特制冰鞋在冰面上共搶一球。“轉龍射毬”項目則結合了滑冰和射箭,更具觀賞性,像是今天的花樣滑冰。在大寒之日翹首以待北京冬奧會精彩比賽的我們,也算是即将要享受“皇家待遇”了。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故宮博物院藏《和合冰嬉圖》長軸局部

冰上又冷又滑,皇帝出行怎麼辦?坐冰床!冰床形似小舟,由人力在前方拖拽、後方推動。皇帝的冰床不僅豪華威嚴,漆紅繪金,而且兩邊各開了小窗,友善皇帝浏覽冰上美景。愛作詩題字的乾隆為此體驗特意作了三首《雪中坐冰床即景》的小詩,并讓宮廷畫師錢維城根據詩歌畫成長卷。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雪中坐冰床即景》卷局部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雪中坐冰床即景》卷局部中最為簡易的冰床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和合冰嬉圖》長軸局部中皇帝專屬的豪華冰床

唐代詩人元稹在《詠廿四氣詩·大寒十二月中》裡寫道:“臘酒自盈樽,金爐獸炭溫。”既有了炭火取暖,又有了清供欣賞把玩,這個時節最惬意的事情莫過于呼朋引伴、共聚一室。

大寒吃什麼、喝什麼?元稹吟詠大寒的詩中“臘酒”一詞點出了年味。大寒時節已經到了臘月,通常是前啟臘八、後迎新年。這時候,臘八粥、臘肉、臘魚、臘腸等美味,自然少不了。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傳世名作五代顧闳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傳世名作北宋趙佶《文會圖》局部

就像我們現在喝不同的酒要用形态各異的杯子,古人愛喝酒,酒器的種類自然也不少。單是喝酒的酒杯就有觚(gū)、觯(zhì)等幾種。除此之外,還有用來溫酒的斝(jiǎ)、爵,和用來盛酒的卣(yǒu)、尊、壺、觥等。

盛放臘味等腌漬食物,古人也有專門的器具——豆。豆的形态袅袅,高柄淺腹。使用時常以偶數組合,數量越多表示等級身份越高。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商周時期的“酒杯”青銅觚和盛放腌漬食物的青銅豆

如果你在今天想要趕着大寒節氣與朋友小聚,必然少不了吃火鍋這個選項。寒潮難耐中,适宜食療進補,古人也會在此時多吃些炖煮食物來防風禦寒。鼎便是主要用于烹煮肉類的重要食器。青銅鼎上常見的饕餮獸面紋,莊嚴工整又不乏神秘感,是商周青銅禮器上最重要的紋飾之一。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上海博物館藏國寶大克鼎

大寒踩着年關,最寒冷但卻最熱鬧。家家戶戶都要準備開始将房屋内外打掃一番,預備在來年除舊迎新。市肆中商品琳琅滿目,百姓們出門購置年貨的熱情也達到了頂峰。寫春聯、貼窗花、辦尾牙,已經忙碌了一整年,到歲末更是要有點儀式感!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明代呂文英所繪《貨郎圖》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遼甯省博物館藏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在古代,大寒除了有新歲欲臨的喜慶,更是與“瑞福”緊密相連。人們在此時拜竈神爺、向神靈祈願、祭祀祖先,都是為了安安穩穩地告别舊年,企盼新年諸事順意。

敦煌壁畫記錄了這個時節裡滿懷期待的百姓。人們來到寺廟拜塔、拜佛祖菩薩,祈求來年庇護。根據文獻記載,歲末年初的寺院香火極旺,年終結壇是一年一度的佛界盛事,長達五天四夜。人們支起帳篷酒肆,歲暮聚飲,古稱“建福”。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莫高窟第103窟中的拜塔場景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莫高窟第12窟中的酒肆“建福”場景

2016年,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節氣的概念從中國走向世界。我們的古人觀察太陽和月亮的變化,結合天文、氣象、物候資訊,用一套簡練優美的規律來捕捉四季的遷移。工業時代以前,二十四節氣指導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重要的生産生活工具。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紐約時代廣場推出中國藝術家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繪畫和書法作品

時至今日,節氣更大程度上是一個精神象征,折射出我們這個民族的曆史、審美和想象力。我們離開土地、來到城市,節氣引導我們勿忘與自然的唇齒相依;我們忙忙碌碌、四處奔波,節氣又提醒我們勿忘與祖先的血脈相連。今日大寒,你的家鄉有何傳統?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編輯、文盛泺穎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今日大寒,古人們怎麼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