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艺术定义,颠覆传统艺术认知,21世纪新艺术方向

作者:王艾石一艺术工作室

本文作者王艾石,摘自《新艺术定义》一书

第一节 重新定义艺术的历史必然性

一、重构艺术是历史的需要

在艺术家个人创作层面,很多人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无法突破传统,无法突破自己,创作方向迷茫。

在艺术鉴赏层面,大多普通民众很难理解真正艺术,更无法欣赏感悟艺术。

其根源是旧的传统不再符合新的时代,而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思想又被框固或盲从在了传统的架构里,如技法、功力、笔墨、结构等。所以,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艺术壁垒,以传统为奠基,重新构建符合时代的新艺术体系。

我们来看传统艺术,它产生于传统感官下的认知模型,传统认知模型产生于早期人类以感官建构宇宙空间和时间的知识体系。通俗地说,传统是人类早期以眼见为实而构建的世界观模型。

在智能时代的21世纪,人类信息量空前增长,新宇宙观的原子、粒子、量子、基因、高维等要素无法靠传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直接认知,标志着由传统感觉器官构建的知识体系早已全面崩塌,在传统感官模型下建构的艺术体系也随之崩溃,重新定义艺术成了历史的必然性。

二、重构艺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新定义艺术的主要目的构建21世纪新艺术体系,以艺育人,从“做一个感性理性的人”上升到“做一个艺术的人”,发挥艺术对人类精神生活、社会审美、创新意识等引领性、开启性功能,正确树立世界观与价值观,达成完美的生命精神世界。

1、艺育的社会需要

艺育与美育不同,艺育出自宇宙优存定律规定性的人性终极本有需求,美育则是历代思想家、教育家们在当时信息量低的社会背景下对艺育表观的先知先解。

我们看美育,从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席勒,到中国的孔子、蔡元培、朱光潜等,都非常重视美育,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传统的美育思想。

那么,传统美育的性质是什么?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解读,大致分为情感教育说,感性教育说,人格教育说,人文教育说,艺术教育说,美学理论教育说,趣味教育说等。从上述学说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美育学说依然是对信息量低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美育思想的解读。站在今天高信息量的宇宙优存基础上看,传统美育没有完全涉及人性终极需求,属于片面的或表观层面的。所以,我们需要从宇宙规律与人性终极的角度,将美育升级回归到艺育层面上。这就好比种树,美育是把树种在盆里,修剪得漂漂亮亮用作观赏;艺育是把树种在大地上自由自在的自然生长。盆不是树的终极归宿,它需要回归到大地上去。

为什么说美育片面、表观?我们从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就可以找到清晰的答案。

蔡元培认为,美育的导向之一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人在解决温饱后产生的精神享受需要。很明显,蔡元培对温饱与精神的看法过于表观。事实上,解决温饱等保障生命存在的所有活动,均属于宇宙循进优存行为,优存的终极任务指向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命守恒,守恒的循向目标指向精神,精神是人类个体生命的灵魂,为个体生命存在提供支撑,没有精神,人就没有活着的意义。所以,个体生命存在是人类生命守恒的关键,这是一种阴阳循进关系,是宇宙循进的必然规律。因为人是一堆宇宙物质,人类生命是宇宙物质生化电反应结果,所有违背宇宙规律的现象决不会长久存在。至此,你就会发现,精神生活其实是宇宙规定性下的人类本能性的内在需求,并不是温饱后的享受需要。

可是,人类精神需求一直被压制在感性、理性的片面表观上,在奴隶社会被奴隶主压制,封建社会被封建统治阶级压制,近代世界主流社会是资本主义,人类精神被货币资本框固在了金钱物质的价值基础里。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看到,以货币资本为价值基础的社会诟病百出,标志着资本主义已完成其人类进程中的历史生命,社会正在向着以中国为领头羊的新共产共享社会过度。在新共产共享的社会里,人类本有的精神是价值核心,国家提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就是一个前奏。虽然如此,精神生活仍然须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因为,新共创共享社会仍然受人为因素影响,精神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就像从动物园放归森林的小鹿,精神高涨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问题。这就需要意识思维顶端建筑层面的艺术从本质上进行匡正引导,艺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新艺术定义,颠覆传统艺术认知,21世纪新艺术方向

2、艺术决定社会创新文化

在社会层面,大陆提出做一个创新型国家的口号。决定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是全民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高低,取决于人民对艺术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

因为,人类社会活动是“向美而生”的。

这里的“美”不是单指漂亮美丽,它是为“艺术”服务的一种生命优存工具、一种价值取向,是客观上的主观表现,是艺术的一种概念。也就是说,艺术创新是一个民族创新文化的前提条件。

我们知道,当代社会发展是科学创新推动的,而科学之母是哲学,哲学之母是艺术,西方的哲科领先与西方艺术创新有着必然联系。

今天的中国艺术,正处于传统向新艺术的过度时期,需要一个更加明确的、统一的“引导方向”来加速艺术创新,将人民的审美取向从“审美传统”引导到“审美创新”上来,提升全民创新意识。

这个“引导方向”必须建立在新时代的世界观模型之上,以及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需要说明的是,继承传统,决不是固守、照抄传统形式,它是继承传统的艺术文化精神。在西方,艺术家会把照抄传统、临摹他人看作是莫大耻辱,国民也会对没有创新创造的艺术作品嗤之以鼻。而我们国家现行的很多权威艺术理论及美育教育依旧停留在传统层面上,例如朱光潜、李泽厚等学者的艺术理论,孔子、蔡元培等人提出的美育观点,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已经不符合今天新共产共享型的社会,而他们的思想仍旧被今天学界沿用,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创新意识薄弱。所以,大陆必须重新定义符合现代以及未来社会的艺术体系,改变国人的传统艺术认知,构建全新的艺育体系,打造中华民族的创新文化。

三、重新定义艺术是必然规律

如果我们从宇宙宏观上来审视,就会清楚地发现,艺术进步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定向的,有艺术道德的(道德是宇宙规律的道与德,不是人们日常理解的行为准则的道德),是有着广义狭义之分的。这里的“规律”是宇宙规律;这里的“定向”是宇宙层面的循蹈定向;这里的广义艺术包括开创一个文化体系、宗教体系、思想体系等;这里的狭义艺术是指而普通艺术家的单一艺术品创作行为。

狭义艺术是遵循广义艺术道德的,并有着广义指向性。例如,狭义艺术的创作是在无定向的、没有可定性规律的环境中寻找创作思想超越性的、引领性的、可开启欣赏者心灵和呼唤欣赏者灵魂的、符合艺术“唯创递进原则”的全新的东西,为这个幻想虚构出来的世界里的人类提供抚慰和精神引领。

什么是艺术“唯创递进原则”?比如杜尚的艺术伟作《泉》,我们都知道,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小便池。杜尚第一次把它搬进展览馆展览时,就定性为艺术,并发挥出强大的艺术功能。如果杜尚事后再拿出第二个小便池展览,那么,第二个小便池不再是艺术。假若其他艺术家模仿杜尚拿小便池展览,或者用类似小便池和类似杜尚行为的其它物品展览,也不是艺术。只有在根本上超越或者区别杜尚小便池的全新艺术思想才能称作艺术。

我们从艺术表观上回顾一下艺术递进的历史。在照相机出现之前,世界主流的绘画艺术是写实,画家们把大自然的人、动物、山水等等非常逼真地再现出来,是当时社会公认的艺术行为。因为,只有高超技能技术的画家才能把人们想要揭示的、想要记录的东西绘画出来,在视觉和感觉上,愉悦人的心灵。当照相机普及后,每个人的手机同时也是一部照相机,随时随地的拍摄和记录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象,写实逼真的绘画失去了愉悦功能,同样失去了艺术性,艺术就必然向前递进。由此可见,照相机普及后,西方的印象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等画派应势而起。而现在的印象主义和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流派早已完成了其历史赋予的艺术使命,艺术正在本能地向更高的思想引领层面递进,我们正处于这一时期。

最后,我们有必要澄清一点,不是社会进步强迫艺术循进,而是艺术循进引导社会前进。

新艺术定义,颠覆传统艺术认知,21世纪新艺术方向

第二节 新艺术定义概述

本书的写作方法是第一章提出定义概要,后面的章节进行片段化佐证参考。因为这个题目非常大,涉及非常广,视角非常高,如果按照流惯的逻辑方法写作,十几万字仅能表达冰山一角。所以,我们采取了片段式的写作手法,力求多表达一些思想内容,以便读者们全方位地理解新艺术定义。

一、新艺术定义简述

我们认为,艺术不是一个物象作品,它是从意识思维高端建筑层面加工的思想精神性产物,是物象作品背后的本原性形态,有着广义和狭义的统一性,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性。她能够开启人类性灵,引导思想方向,引领时代未来,达成完美生命精神世界。

人们日常所看见的物象作品,是艺术呈现的先验于物象的表观结果。在这个结果中,艺术扮演着灵魂和精神的角色。

我们看艺术二字,“艺”多指技能技法;“术”指道的中心;“道”是世间万物的中心,是一切精神、思想的中心。故,人们用技能技法来阐述表达人与道的关系,叫做艺术。

这里的技能技法并不单指传统表观艺术上的工艺性质,它的主体表现在思想加工层面的艺意识维态中,例如,思想加工的方式方法即是艺术技能技法的一种。

这里的“艺”字也只是时代演变的表意。因为,真正的艺术是以“生命优存定律”为轴心而开展的最高级的、抽象的生命活动形式,目的是明确生命存在的本性意义与实性意义,最终完成艺术的终极任务与实性任务。

1、艺术的终极任务是什么?

艺术的终极任务是优化人类生命品质、优化人类基因存在力、保障人类生命体从亘古到如今永恒存在。这一任务又是一个服务性的、遵循宇宙规定性的客观理性规律,所以,我们将其定义为“艺术优存定律”。也就是说,为人类永恒存在而服务的一切思想精神活动与行为形态都属于艺术,并扮演着人类生命活动的总调度师的角色,对人类生命活动起到奠基、开启、组织、引导、安抚的作用,有着神、魂、气、魄的特性。

2、艺术的实性任务是什么?

艺术的实性任务是从宇宙规律层面走出来,进入人类现实生活中,引导人类向着真善美的神圣价值体系全面循归,把人带入超凡入圣的思想境界,并能够在表观上使人自然而然地奴顺艺术,主动自觉的拥抱艺术,将艺术融入生命进程中,优化提升人性品质,构建人的价值审美导向,达成完美生命精神世界,保证人类生命体守恒。

3、特别说明

1、本书的艺术主要指的是思想层面以上艺术本原性形态,艺术物象背后的东西,不代表以传统工艺技法为主体的表观工艺。

2、我们说的终极,也不是宇宙意义的终极,它是人性上的终极,宇宙是没有终极的。

3、无论是艺术从业者还是鉴赏者,如果不能从人类本原、艺术终极上看待艺术,一切艺术理论、艺术创作、艺术鉴赏都是盲目的。

二、艺术品定义简述

从艺术品的角度,艺术则是人类生命思想情感的外泄。这种外泄是在生命优存的理性前提下产生的二级感性与二级理性统一的表观结果。

非优存定律下产生的作品,以及单一理性或感性下的作品均不能称作艺术品,只能归类于工艺品范畴。如,一切以传统技法技能为核心的手工艺作品,一切以模仿自然、物象的写实作品,一切没有个人创新创造的临摹、仿制而传承的传统类作品,均属于工艺类,也叫做仿艺品,或者叫做泛艺术,它不是当今社会意义上的艺术。

为什么要强调传统,因为很多人把传统理解错了,把继承传统和反传统的概念也理解错了,其根源是目光仅停留在传统学说的表层上。具有普遍影响力的传统学说很多,如苏格拉底所提出的逻辑与理性美学,尼采提出的艺术精神说,黑格尔的理念感性说,罗丹艺术感性说,丹纳的三因说……等等。我们用今天艺术优存定律的角度来看,这些传统学说已经不符合这个日新月异的创新创造型的社会了。我们并不是指责批判以上学者,他们的学说是在社会信息量低下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仅符合当时的历史需要,并不能代表现代与未来。好比商鞅与秦孝公的对话:“今人守护旧制,为愚蠢行为”。传统精神也是先辈们创新创造的结果,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先辈的结果层面。

确切地说,新艺术定义否决了没有思想精神內质的传统表观形式、工艺形式、临摹仿制形式等作品在当今或未来社会中的艺术性质。

特别说明:

我们并不是全面否决传统,也不是贬低传统类、工艺类艺术。艺术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在社会中扮演的功能不同而已。就像小草与大树,没有高级低端之别,只有功能形式不同。

三、艺术家定义简述

人是创造不了艺术的,如果一个艺术从业者认为自己是在创造艺术,那他一定没有理解艺术,一定不是真正意义的艺术家。

真正的艺术家并不是创造艺术的人,而是艺术的领悟者,是艺术下的人类生命思想精神情感的领悟表达者。通俗的理解,是艺术创造了艺术家,而“思想家”则是艺术家接受艺术创造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

想要做好一个思想家,必须对哲学、文学、科学、历史、宗教、自然学、人类学等学科有深刻的认识。

直白的说,达不到思想家境界的艺术从业者,没有自主艺术理论形态的艺术从业者,一律归类于工艺者,或者叫做工艺师。

所以说,一个真正意义的艺术家,一定是时代的先驱,一定有开疆拓土之才,一定有探索未知世界、引领时代未来、安抚人类灵魂的使命感。

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习惯的将艺术“领悟表达”叫做艺术创新创造,所以,在本书里将这种“领悟表达”一律称作创新创造。

新艺术定义,颠覆传统艺术认知,21世纪新艺术方向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王艾石所有,任何形式的摘录、转发、引用,须著名原作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