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藝術定義,颠覆傳統藝術認知,21世紀新藝術方向

作者:王艾石一藝術工作室

本文作者王艾石,摘自《新藝術定義》一書

第一節 重新定義藝術的曆史必然性

一、重構藝術是曆史的需要

在藝術家個人創作層面,很多人都面臨着同一個問題:無法突破傳統,無法突破自己,創作方向迷茫。

在藝術鑒賞層面,大多普通群眾很難了解真正藝術,更無法欣賞感悟藝術。

其根源是舊的傳統不再符合新的時代,而創作者和欣賞者的思想又被框固或盲從在了傳統的架構裡,如技法、功力、筆墨、結構等。是以,我們必須打破傳統藝術壁壘,以傳統為奠基,重新建構符合時代的新藝術體系。

我們來看傳統藝術,它産生于傳統感官下的認知模型,傳統認知模型産生于早期人類以感官建構宇宙空間和時間的知識體系。通俗地說,傳統是人類早期以眼見為實而建構的世界觀模型。

在智能時代的21世紀,人類資訊量空前增長,新宇宙觀的原子、粒子、量子、基因、高維等要素無法靠傳統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直接認知,标志着由傳統感覺器官建構的知識體系早已全面崩塌,在傳統感官模型下建構的藝術體系也随之崩潰,重新定義藝術成了曆史的必然性。

二、重構藝術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重新定義藝術的主要目的建構21世紀新藝術體系,以藝育人,從“做一個感性理性的人”上升到“做一個藝術的人”,發揮藝術對人類精神生活、社會審美、創新意識等引領性、開啟性功能,正确樹立世界觀與價值觀,達成完美的生命精神世界。

1、藝育的社會需要

藝育與美育不同,藝育出自宇宙優存定律規定性的人性終極本有需求,美育則是曆代思想家、教育家們在當時資訊量低的社會背景下對藝育表觀的先知先解。

我們看美育,從西方的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席勒,到中國的孔子、蔡元培、朱光潛等,都非常重視美育,并在其基礎上形成了傳統的美育思想。

那麼,傳統美育的性質是什麼?不同學者給出不同的解讀,大緻分為情感教育說,感性教育說,人格教育說,人文教育說,藝術教育說,美學理論教育說,趣味教育說等。從上述學說中,我們不難看出,傳統美育學說依然是對資訊量低的社會背景下産生的美育思想的解讀。站在今天高資訊量的宇宙優存基礎上看,傳統美育沒有完全涉及人性終極需求,屬于片面的或表觀層面的。是以,我們需要從宇宙規律與人性終極的角度,将美育更新回歸到藝育層面上。這就好比種樹,美育是把樹種在盆裡,修剪得漂漂亮亮用作觀賞;藝育是把樹種在大地上自由自在的自然生長。盆不是樹的終極歸宿,它需要回歸到大地上去。

為什麼說美育片面、表觀?我們從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就可以找到清晰的答案。

蔡元培認為,美育的導向之一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人在解決溫飽後産生的精神享受需要。很明顯,蔡元培對溫飽與精神的看法過于表觀。事實上,解決溫飽等保障生命存在的所有活動,均屬于宇宙循進優存行為,優存的終極任務指向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命守恒,守恒的循向目标指向精神,精神是人類個體生命的靈魂,為個體生命存在提供支撐,沒有精神,人就沒有活着的意義。是以,個體生命存在是人類生命守恒的關鍵,這是一種陰陽循進關系,是宇宙循進的必然規律。因為人是一堆宇宙物質,人類生命是宇宙物質生化電反應結果,所有違背宇宙規律的現象決不會長久存在。至此,你就會發現,精神生活其實是宇宙規定性下的人類本能性的内在需求,并不是溫飽後的享受需要。

可是,人類精神需求一直被壓制在感性、理性的片面表觀上,在奴隸社會被奴隸主壓制,封建社會被封建統治階級壓制,近代世界主流社會是資本主義,人類精神被貨币資本框固在了金錢物質的價值基礎裡。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看到,以貨币資本為價值基礎的社會诟病百出,标志着資本主義已完成其人類程序中的曆史生命,社會正在向着以中國為領頭羊的新共産共享社會過度。在新共産共享的社會裡,人類本有的精神是價值核心,國家提出“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就是一個前奏。雖然如此,精神生活仍然須面對諸多不确定性。因為,新共創共享社會仍然受人為因素影響,精神在這樣一個社會裡,就像從動物園放歸森林的小鹿,精神高漲的同時,也面臨着很多不确定性問題。這就需要意識思維頂端建築層面的藝術從本質上進行匡正引導,藝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

新藝術定義,颠覆傳統藝術認知,21世紀新藝術方向

2、藝術決定社會創新文化

在社會層面,大陸提出做一個創新型國家的口号。決定創新型國家的根本是全民創新意識,創新意識的高低,取決于人民對藝術的認知程度和接受能力。

因為,人類社會活動是“向美而生”的。

這裡的“美”不是單指漂亮美麗,它是為“藝術”服務的一種生命優存工具、一種價值取向,是客觀上的主觀表現,是藝術的一種概念。也就是說,藝術創新是一個民族創新文化的前提條件。

我們知道,當代社會發展是科學創新推動的,而科學之母是哲學,哲學之母是藝術,西方的哲科領先與西方藝術創新有着必然聯系。

今天的中國藝術,正處于傳統向新藝術的過度時期,需要一個更加明确的、統一的“引導方向”來加速藝術創新,将人民的審美取向從“審美傳統”引導到“審美創新”上來,提升全民創新意識。

這個“引導方向”必須建立在新時代的世界觀模型之上,以及建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需要說明的是,繼承傳統,決不是固守、照抄傳統形式,它是繼承傳統的藝術文化精神。在西方,藝術家會把照抄傳統、臨摹他人看作是莫大恥辱,國民也會對沒有創新創造的藝術作品嗤之以鼻。而我們國家現行的很多權威藝術理論及美育教育依舊停留在傳統層面上,例如朱光潛、李澤厚等學者的藝術理論,孔子、蔡元培等人提出的美育觀點,都是在當時曆史背景下産生的,已經不符合今天新共産共享型的社會,而他們的思想仍舊被今天學界沿用,究其原因是我們的創新意識薄弱。是以,大陸必須重新定義符合現代以及未來社會的藝術體系,改變國人的傳統藝術認知,建構全新的藝育體系,打造中華民族的創新文化。

三、重新定義藝術是必然規律

如果我們從宇宙宏觀上來審視,就會清楚地發現,藝術進步是有規律可循的,是有定向的,有藝術道德的(道德是宇宙規律的道與德,不是人們日常了解的行為準則的道德),是有着廣義狹義之分的。這裡的“規律”是宇宙規律;這裡的“定向”是宇宙層面的循蹈定向;這裡的廣義藝術包括開創一個文化體系、宗教體系、思想體系等;這裡的狹義藝術是指而普通藝術家的單一藝術品創作行為。

狹義藝術是遵循廣義藝術道德的,并有着廣義指向性。例如,狹義藝術的創作是在無定向的、沒有可定性規律的環境中尋找創作思想超越性的、引領性的、可開啟欣賞者心靈和呼喚欣賞者靈魂的、符合藝術“唯創遞進原則”的全新的東西,為這個幻想虛構出來的世界裡的人類提供撫慰和精神引領。

什麼是藝術“唯創遞進原則”?比如杜尚的藝術偉作《泉》,我們都知道,它就是一個普通的小便池。杜尚第一次把它搬進展覽館展覽時,就定性為藝術,并發揮出強大的藝術功能。如果杜尚事後再拿出第二個小便池展覽,那麼,第二個小便池不再是藝術。假若其他藝術家模仿杜尚拿小便池展覽,或者用類似小便池和類似杜尚行為的其它物品展覽,也不是藝術。隻有在根本上超越或者差別杜尚小便池的全新藝術思想才能稱作藝術。

我們從藝術表觀上回顧一下藝術遞進的曆史。在照相機出現之前,世界主流的繪畫藝術是寫實,畫家們把大自然的人、動物、山水等等非常逼真地再現出來,是當時社會公認的藝術行為。因為,隻有高超技能技術的畫家才能把人們想要揭示的、想要記錄的東西繪畫出來,在視覺和感覺上,愉悅人的心靈。當照相機普及後,每個人的手機同時也是一部照相機,随時随地的拍攝和記錄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象,寫實逼真的繪畫失去了愉悅功能,同樣失去了藝術性,藝術就必然向前遞進。由此可見,照相機普及後,西方的印象主義、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等畫派應勢而起。而現在的印象主義和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等西方流派早已完成了其曆史賦予的藝術使命,藝術正在本能地向更高的思想引領層面遞進,我們正處于這一時期。

最後,我們有必要澄清一點,不是社會進步強迫藝術循進,而是藝術循進引導社會前進。

新藝術定義,颠覆傳統藝術認知,21世紀新藝術方向

第二節 新藝術定義概述

本書的寫作方法是第一章提出定義概要,後面的章節進行片段化佐證參考。因為這個題目非常大,涉及非常廣,視角非常高,如果按照流慣的邏輯方法寫作,十幾萬字僅能表達冰山一角。是以,我們采取了片段式的寫作手法,力求多表達一些思想内容,以便讀者們全方位地了解新藝術定義。

一、新藝術定義簡述

我們認為,藝術不是一個物象作品,它是從意識思維高端建築層面加工的思想精神性産物,是物象作品背後的本原性形态,有着廣義和狹義的統一性,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統一性。她能夠開啟人類性靈,引導思想方向,引領時代未來,達成完美生命精神世界。

人們日常所看見的物象作品,是藝術呈現的先驗于物象的表觀結果。在這個結果中,藝術扮演着靈魂和精神的角色。

我們看藝術二字,“藝”多指技能技法;“術”指道的中心;“道”是世間萬物的中心,是一切精神、思想的中心。故,人們用技能技法來闡述表達人與道的關系,叫做藝術。

這裡的技能技法并不單指傳統表觀藝術上的工藝性質,它的主體表現在思想加工層面的藝意識維态中,例如,思想加工的方式方法即是藝術技能技法的一種。

這裡的“藝”字也隻是時代演變的表意。因為,真正的藝術是以“生命優存定律”為軸心而開展的最進階的、抽象的生命活動形式,目的是明确生命存在的本性意義與實性意義,最終完成藝術的終極任務與實性任務。

1、藝術的終極任務是什麼?

藝術的終極任務是優化人類生命品質、優化人類基因存在力、保障人類生命體從亘古到如今永恒存在。這一任務又是一個服務性的、遵循宇宙規定性的客觀理性規律,是以,我們将其定義為“藝術優存定律”。也就是說,為人類永恒存在而服務的一切思想精神活動與行為形态都屬于藝術,并扮演着人類生命活動的總排程師的角色,對人類生命活動起到奠基、開啟、組織、引導、安撫的作用,有着神、魂、氣、魄的特性。

2、藝術的實性任務是什麼?

藝術的實性任務是從宇宙規律層面走出來,進入人類現實生活中,引導人類向着真善美的神聖價值體系全面循歸,把人帶入超凡入聖的思想境界,并能夠在表觀上使人自然而然地奴順藝術,主動自覺的擁抱藝術,将藝術融入生命程序中,優化提升人性品質,建構人的價值審美導向,達成完美生命精神世界,保證人類生命體守恒。

3、特别說明

1、本書的藝術主要指的是思想層面以上藝術本原性形态,藝術物象背後的東西,不代表以傳統工藝技法為主體的表觀工藝。

2、我們說的終極,也不是宇宙意義的終極,它是人性上的終極,宇宙是沒有終極的。

3、無論是藝術從業者還是鑒賞者,如果不能從人類本原、藝術終極上看待藝術,一切藝術理論、藝術創作、藝術鑒賞都是盲目的。

二、藝術品定義簡述

從藝術品的角度,藝術則是人類生命思想情感的外洩。這種外洩是在生命優存的理性前提下産生的二級感性與二級理性統一的表觀結果。

非優存定律下産生的作品,以及單一理性或感性下的作品均不能稱作藝術品,隻能歸類于工藝品範疇。如,一切以傳統技法技能為核心的手工藝作品,一切以模仿自然、物象的寫實作品,一切沒有個人創新創造的臨摹、仿制而傳承的傳統類作品,均屬于工藝類,也叫做仿藝品,或者叫做泛藝術,它不是當今社會意義上的藝術。

為什麼要強調傳統,因為很多人把傳統了解錯了,把繼承傳統和反傳統的概念也了解錯了,其根源是目光僅停留在傳統學說的表層上。具有普遍影響力的傳統學說很多,如蘇格拉底所提出的邏輯與理性美學,尼采提出的藝術精神說,黑格爾的理念感性說,羅丹藝術感性說,丹納的三因說……等等。我們用今天藝術優存定律的角度來看,這些傳統學說已經不符合這個日新月異的創新創造型的社會了。我們并不是指責批判以上學者,他們的學說是在社會資訊量低下的曆史背景下發生的,僅符合當時的曆史需要,并不能代表現代與未來。好比商鞅與秦孝公的對話:“今人守護舊制,為愚蠢行為”。傳統精神也是先輩們創新創造的結果,我們不能僅停留在先輩的結果層面。

确切地說,新藝術定義否決了沒有思想精神內質的傳統表觀形式、工藝形式、臨摹仿制形式等作品在當今或未來社會中的藝術性質。

特别說明:

我們并不是全面否決傳統,也不是貶低傳統類、工藝類藝術。藝術沒有貴賤之分,隻是“分工不同”,在社會中扮演的功能不同而已。就像小草與大樹,沒有進階低端之别,隻有功能形式不同。

三、藝術家定義簡述

人是創造不了藝術的,如果一個藝術從業者認為自己是在創造藝術,那他一定沒有了解藝術,一定不是真正意義的藝術家。

真正的藝術家并不是創造藝術的人,而是藝術的領悟者,是藝術下的人類生命思想精神情感的領悟表達者。通俗的了解,是藝術創造了藝術家,而“思想家”則是藝術家接受藝術創造所要具備的基礎條件。

想要做好一個思想家,必須對哲學、文學、科學、曆史、宗教、自然學、人類學等學科有深刻的認識。

直白的說,達不到思想家境界的藝術從業者,沒有自主藝術理論形态的藝術從業者,一律歸類于工藝者,或者叫做工藝師。

是以說,一個真正意義的藝術家,一定是時代的先驅,一定有開疆拓土之才,一定有探索未知世界、引領時代未來、安撫人類靈魂的使命感。

因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習慣的将藝術“領悟表達”叫做藝術創新創造,是以,在本書裡将這種“領悟表達”一律稱作創新創造。

新藝術定義,颠覆傳統藝術認知,21世紀新藝術方向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王艾石所有,任何形式的摘錄、轉發、引用,須著名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