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虽远必诛的背后:西汉由武而转文

作者:吟风社

“虽远必诛”指的是陈汤率军歼灭西迁郅支单于一事,此战无论是远征的范围还是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宣言,都被视作西汉武力登峰造极的表现,甚至后世出土的尹湾汉简中留下了“郅支单于兵九”的字样,让后人得知此战还缴获了郅支单于所用兵器,并被收藏于武库,但读史者在对这场功绩大呼爽快的同时,更当看见的是这背后更深层的东西。

虽远必诛的背后:西汉由武而转文
陈汤

陈汤为何要矫诏出兵

首先,陈汤在西域的这次出征是选择的矫诏,也就是伪造旨令,以汉代的律法对这种行径有过明确的判罚:

这“撟(矫)制,害者,弃市;不害,罚金四两。”(二年律令,一一P135)

现代研究认为刑法实际上分三档:就是说矫制大害———腰斩;矫制害———弃市;矫制不害———罚金四两。其实这个律法的规定毕竟还是少了一条,那就是矫制立功如何界定,以郑吉、冯奉世等人的例子看,朝廷对此往往是会进行特别的讨论。但是陈汤此次出击如果失败,无论是仅仅是不利还是大败,都是死罪。当然,以陈汤一路势如破竹的表现来说,我们假设他胸有成竹,早有胜算,但毕竟还是冒了风险,也就是第一个疑问,他为何不选择走正当程序请战?

建昭三年,汤与延寿出西域。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其天性也。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

理由很简单,陈汤认为走正常程序上报则事必不从!那么,是什么让他有了这种判断?我们看发生在元帝朝的三件事:

1.军侯赵德使罽宾,与阴未赴相失,阴未赴锁琅当德,【杀副使以下七十余人,遣使上书谢】。孝元帝【以绝域不録,放其使者于县度,绝而不通】。

2.既至,郅支单于怒,竟杀吉等。……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郅支困辱使者,不肯奉诏】

3.“诸见罢珠崖诏书者,莫不欣欣,人自以将见太平也”。

事件一、罽宾王杀死汉副使七十多人,随后派人去谢罪,元帝对此的处理是,既然这地方太远,又杀了我的使者,干脆以后不来往的了,仅仅是不见使者,没有对罽宾进行进一步的惩处。

虽远必诛的背后:西汉由武而转文

汉元帝

事件二、郅支单于杀死汉者,汉庭仅仅只去讨要使者尸体,郅支单于进一步侮辱了使者,汉庭没有进一步处理。

事件三、元帝下令放弃了武帝朝设置的珠崖郡,朝野普遍对此表示欢喜。

三个事件都是近年发生的,都反应了一个事实,如今的国策是守文而绝非锐意进取,这也让陈汤得出了走正当流程则朝中大臣和君主都不会同意。

陈汤功劳的界定

对这场大功的界定,可以更明显的反应当时汉庭的国策,在陈汤把郅支单于的头颅带回长安时,他直接面对了一个尴尬的场景,丞相匡衡、御史大夫繁延寿为首的大臣首先发难,他们说“郅支及名王首更历诸国,蛮夷莫不闻知。《月令》春:‘掩骼埋胔’之时,宜勿县。”就是说,郅支等人头颅在各国已经传遍了,蛮夷们都知道了,现在是春天,按照礼记月令的说法这是掩埋尸骨的日子,就不在国内传看了。

此处匡衡等人拿出礼记,说不传看郅支的首级本质上其实是要对陈汤此次功劳低调处理,须知汉朝悬挂敌国君主首级示威是有惯例的,反而因为春天适合掩埋尸体就不悬挂的说法,反而是首次出现,武帝朝曾经数次悬挂敌国君主首级: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南越、大宛、朝鲜三王的首级都是先例。其余如傅介子,冯奉世杀死楼兰、莎车国王,都是同样的做法。

虽远必诛的背后:西汉由武而转文

汉武帝

好在当时的车骑将军和右将军为陈汤解了围,他们说:“春秋夹谷之会,优施笑君,孔子诛之,方盛夏,首足异门而出。宜县十日乃埋之。”元帝本人虽说是典型的守成派的君主,但毕竟陈汤扬国威于万里之外,让他脸上有光,所以他对陈汤的胜利是高兴的,选择了悬挂郅支头颅。

随后守成派的大臣从陈汤贪污战利品、矫诏出兵两个角度发难,依旧要否定掉陈汤的功绩,但最后是刘向的上疏最为有理有据,既提到此次功绩的难度之大,成就之高,又提到此功绩的连锁效应,进一步威慑了呼韩邪单于,使其“累世称臣”,同时陈汤今日所为“不烦汉士,不费斗粮”但功绩远高于昔年搞得国家劳民伤财的李广利,李广利尚且受赏何况陈汤?

最终刘向的上疏大抵是驳倒了所有人,元帝给陈汤封了关内侯,但我们应当留意的是,陈汤功劳得到肯定,很大程度怕是依赖于元帝确实认为陈汤今日扬威于绝域让他脸上有光,是以相当的赞赏陈汤,而在元帝死后,立马旧事重提,陈汤就被以贪污战利品的罪名免为庶人。

虽远必诛的背后:西汉由武而转文

陈汤攻灭郅支单于

汉朝守成的伊始与发展

元帝朝开始,汉朝完全从开拓转型到了守成,但其实汉朝守文的初始,并非元帝朝而是武帝朝,或许不容易料到,武帝这么个穷兵黩武的帝王,竟然想着要守文,汉武帝曾经对卫青说过:

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

这段对话不见于史记汉书,目前流传下来的资料最早见于资治通鉴,是以有部分人对此有所质疑,但是对资治通鉴的史料选取提出过质疑的朱熹却曾经引用过这段话,就是说连资治通鉴的批评家都认可了这段史料,本文是认为这段史料是可靠的,与之对应的是,武帝晚年轮台罪己,取消了进一步的西域开拓战略。就是说,从武帝朝后期开始,武帝认为该打的仗,他基本都打得差不多了,后面只是守文的阶段了。

而在武帝死后,在昭帝朝,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盐铁之议,在这场盐铁会议中《备胡》《击之》《结和》《诛秦》 《伐功》 《西域》 《世务》 《和亲》 《繇役》 《险固》 《论勇》 《论功》十二篇内容都在探讨对外政策方针,最终的结论基本就是放弃武帝朝的大肆征伐,转为守成。

虽远必诛的背后:西汉由武而转文

盐铁会议

汉元帝性格的影响

我们说从武帝末到昭帝,西汉最终确定了要走守文的道路,但这个守文却不是消极防守,完全失去开拓精神,如宣帝朝设立西域都护府就是最好的明证,让西汉几乎完全转文的,却不得不提元帝的性格。

(汉元帝)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元帝性格柔弱仁慈,并且好儒,他曾说父亲的刑罚太重,当时的宣帝很正色的对元帝说,汉家有自己的制服,以霸王道杂之,此处的霸指的是法家,王指的是儒,也就是说被元帝认为持刑太深的宣帝并非不用儒家,而是儒法并用,但元帝性格太过宽仁,一味的重用的儒臣,也就让西汉几乎完全失去进取之心,以至于陈汤本来是功绩,评议是却一波三折。

到了元帝驾崩后,陈汤被免为庶民,当时议郎耿育不仅为陈汤鸣不平,同时感慨道:

且安不忘危,盛必虑衰,今国家素无文帝累年节俭富饶之畜,【又无武帝荐延枭俊禽敌之臣,独有一陈汤耳】!假使异世不及陛下,尚望国家追录其功,封表其墓,以劝后进也。

此时的汉庭已然没有能破敌扬威的名将,仅仅只剩一个陈汤,现在还被免为庶人了。

虽远必诛的背后:西汉由武而转文
虽远必诛的背后:西汉由武而转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