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应有要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山西文化资源丰厚、源远流长,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古建艺术宝库、戏曲故乡、关公故里。

山西省人大代表武凌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赵平摄)
1月20日,山西省第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山西省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映山红”戏剧节表演一等奖获得者、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武凌云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武凌云说,晋商自古奉关公为保护神。晋商就是背着关公像而将生意做遍了中华大地乃至“一带一路”;明清时期,晋商会馆遍布大江南北,而会馆往往就建在关帝庙,晋商聚会谈生意之时,就是为关老爷唱戏之时。海外华人普遍信仰关公。据资料介绍,全世界目前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关帝庙,有关帝庙的地方必有华人存在。儒家文化圈和佛教、道教文化圈也普遍尊奉关公为神明,比如日本、韩国等,其国民拜关公者不在少数。
大陆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建设文化强国。近几年,山西省积极推进太行、黄河、长城三大文旅板块建设,精心打造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关圣故里等八大文化品牌,力争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优势,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一些部门、机构、企业乘势而上,以多种形式加大对关公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
武凌云举例说,比如,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创作推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晋剧《关公》,第一次将关公一生全景式地呈现于舞台,通过文化交流、旅游推介等形式,将关公文化宣传到全省各地、沿海发达城市以及香港、马来西亚、法国等地;又如,运城市长年坚持组织一年一度的关公祭祀活动,并于2020年推出原创交响乐《关公颂》,影响巨大;还如,省外一些院团、机构也在关公文化推广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豫剧《关公》创排展演、洛阳关林维修扩建等),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武凌云坦言,但总体来看,关公文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同山东相比,武圣人关公的宣传推广力度和文圣人孔子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可同日而语,品牌含金量与影响力高下悬殊。同西安相比,在发展与关公文化密切相关的文旅产业方面的信心与决心、资金投放力度、全民参与程度、游客接受程度等都还远远不够,导致其知名度美誉度、旅游效益和回报率等,也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河南相比,河南在资金投放和宣传造势上时有一鸣惊人之举,相形之下,山西则总体处于被动局面。同自己相比,尽管多年来在关公文化宣传推广方面一直不遗余力,但总感觉创新少了点、整合度差了点、影响力小了点、回报率低了点,同关公文化的自身价值不成正比,同全省上下正在进行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没有形成同频共振,影响作用有限。
有鉴于此,武凌云建议,山西一要充分认识关公文化的内涵、价值与意义。关公文化在宣传推广上的不足,根源在于认识上的不足。山西要邀请或延聘一批对关公文化有一定研究造诣的专家人才,成立关公文化研究机构,专业从事关公文化基础研究工作。要重点围绕关公之“义气”二字和“忠、仁、勇、信”等核心理念及其当代价值意义来展开深度和系统研究,力求使关公人文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关联,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征程中,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二要认真做好关公文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关公文化在宣传推广上的不足,暴露在执行层面上的问题主要是碎片化严重,各自为战,互不关联,整体性不强,高度不足,深度不够,急需整合提升。应逐步将关公文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个重要的文化类型,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成为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动力源泉,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有力推手。三要用关公文化来激发内生动力、吸引外地客商。关公资源在山西,关公价值毋庸置疑,关键是如何运作,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发掘其最大价值、发挥其最大作用。“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学习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经验,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大胆吆喝,主动把关公文化品牌打出去。四是要推动关公文化开花结果、落地生根。发展关公文化,文化战线是首选,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要加大文艺作品创作力度,力争推出一系列关公题材的文学作品、多剧种作品、电影电视剧作品以及音乐、舞蹈、美术、曲艺、书法等艺术门类作品,提倡鼓励创作跨门类跨界别文艺作品以及网络、动漫等时尚类文艺作品,打造关公文化艺术长廊,为人民群众、尤其是省内外客商提供高品质又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
“关公文化的忠义精髓是山西人民对于国家、对于世界所做的一大贡献,作为艺术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它、弘扬它,使其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进一步造福于当代、造福于乡梓、造福于山西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武凌云如是说。(记者 席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