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應有要義,是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支撐。山西文化資源豐厚、源遠流長,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古建藝術寶庫、戲曲故鄉、關公故裡。

山西省人大代表武淩雲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趙平攝)
1月20日,山西省第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開幕,山西省人大代表、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映山紅”戲劇節表演一等獎獲得者、太原市晉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武淩雲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武淩雲說,晉商自古奉關公為保護神。晉商就是背着關公像而将生意做遍了中華大地乃至“一帶一路”;明清時期,晉商會館遍布大江南北,而會館往往就建在關帝廟,晉商聚會談生意之時,就是為關老爺唱戲之時。海外華人普遍信仰關公。據資料介紹,全世界目前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帝廟,有關帝廟的地方必有華人存在。儒家文化圈和佛教、道教文化圈也普遍尊奉關公為神明,比如日本、南韓等,其國民拜關公者不在少數。
大陸高度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建設文化強國。近幾年,山西省積極推進太行、黃河、長城三大文旅闆塊建設,精心打造華夏之根、黃河之魂、關聖故裡等八大文化品牌,力争将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旅産業優勢,為全方位推進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一些部門、機構、企業乘勢而上,以多種形式加大對關公文化的宣傳推廣力度。
武淩雲舉例說,比如,太原市晉劇藝術研究院創作推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晉劇《關公》,第一次将關公一生全景式地呈現于舞台,通過文化交流、旅遊推介等形式,将關公文化宣傳到全省各地、沿海發達城市以及香港、馬來西亞、法國等地;又如,運城市長年堅持組織一年一度的關公祭祀活動,并于2020年推出原創交響樂《關公頌》,影響巨大;還如,省外一些院團、機構也在關公文化推廣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如豫劇《關公》創排展演、洛陽關林維修擴建等),均産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武淩雲坦言,但總體來看,關公文化發展仍然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同山東相比,武聖人關公的宣傳推廣力度和文聖人孔子的宣傳推廣力度不可同日而語,品牌含金量與影響力高下懸殊。同西安相比,在發展與關公文化密切相關的文旅産業方面的信心與決心、資金投放力度、全民參與程度、遊客接受程度等都還遠遠不夠,導緻其知名度美譽度、旅遊效益和回報率等,也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同河南相比,河南在資金投放和宣傳造勢上時有一鳴驚人之舉,相形之下,山西則總體處于被動局面。同自己相比,盡管多年來在關公文化宣傳推廣方面一直不遺餘力,但總感覺創新少了點、整合度差了點、影響力小了點、回報率低了點,同關公文化的自身價值不成正比,同全省上下正在進行的全方位高品質發展沒有形成同頻共振,影響作用有限。
有鑒于此,武淩雲建議,山西一要充分認識關公文化的内涵、價值與意義。關公文化在宣傳推廣上的不足,根源在于認識上的不足。山西要邀請或延聘一批對關公文化有一定研究造詣的專家人才,成立關公文化研究機構,專業從事關公文化基礎研究工作。要重點圍繞關公之“義氣”二字和“忠、仁、勇、信”等核心理念及其當代價值意義來展開深度和系統研究,力求使關公人文精神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關聯,并在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征程中,發揮出重要的推動作用。二要認真做好關公文化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關公文化在宣傳推廣上的不足,暴露在執行層面上的問題主要是碎片化嚴重,各自為戰,互不關聯,整體性不強,高度不足,深度不夠,急需整合提升。應逐漸将關公文化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一個重要的文化類型,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價值取向,成為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動力源泉,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品質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成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有力推手。三要用關公文化來激發内生動力、吸引外地客商。關公資源在山西,關公價值毋庸置疑,關鍵是如何運作,才能在最短時間内發掘其最大價值、發揮其最大作用。“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學習借鑒沿海發達地區經驗,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大膽吆喝,主動把關公文化品牌打出去。四是要推動關公文化開花結果、落地生根。發展關公文化,文化戰線是首選,責無旁貸,義不容辭。要加大文藝作品創作力度,力争推出一系列關公題材的文學作品、多劇種作品、電影電視劇作品以及音樂、舞蹈、美術、曲藝、書法等藝術門類作品,提倡鼓勵創作跨門類跨界别文藝作品以及網絡、動漫等時尚類文藝作品,打造關公文化藝術長廊,為人民群衆、尤其是省内外客商提供高品質又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糧。
“關公文化的忠義精髓是山西人民對于國家、對于世界所做的一大貢獻,作為藝術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傳承它、弘揚它,使其發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進一步造福于當代、造福于鄉梓、造福于山西全方位推進高品質發展。”武淩雲如是說。(記者 席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