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玉器工艺特征与微痕探索——陈启贤

作者:胡先莘説收藏

周人始游牧于邰(陕西武功),后迁至外县一带,古公直父又迁至岐山一带,文王又作邑于丰,武王于公元前11世纪中期推翻股王朝,定都镐京(长安)成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历12王,凡275年(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武王发(前1046~前1043年),成王诵(前1042~前1021年),康王钊(前1020~前996年),昭王瑕(前995~前977年),穆王满(前976~前922年),共王繁心(前922~前900年),懿王鹅(前899~前892年),孝王辟方(前891~前886年),夷王燮(前885~前878年),厉王胡(前877~前841年),共和行政(前841~前828年),宜王静(前827~前782年),幽王宫涅(前781~前771年)①。

1983~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在陕西省长安市沣河西岸马王镇张家坡遗址发掘了包括井叔家族墓在内的西周墓葬约390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随葬品。墓葬共分五期:亦即武、成、康诸王的第一期,墓葬32座;昭、穆之际的第二期,墓葬54座:共、懿、孝之际的第三期,墓葬51座;夷、厉、共和时期之际的第四期,墓葬50座:宜、幽之世的第五期,墓葬33座②,其余的慕葬因无典型器物未能分期。

随葬玉、石、料器墓葬217座,共出土玉、石、料器1246件(组)。关于玉器的分期本文按香港中文大学杨建芳教授之论述,以武、成、康、昭诸王时期为西周早期(公元前11至前10世纪),穆、共、懿、孝、夷王之际为西周中期(公元前10至前9世纪),厉、共和行政、宜、幽王之世为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至前771年),晚期的下限包括春秋初期。分期起到清晰的梳理与排比作用,对于西周时期玉器谱系的建立和序列的发展有着重要助益。

西周玉器的分期断代研究,器形祖源与流传脉络分析,器物名称与功能论证,虽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果,研究工作则迄未间断,深度与广度不断在扩大中。

玉器工艺特征与微痕研究相对于器物器形、纹饰演变研究,落后将近二十年。历来虽有专家学者从器形风格、纹样特征着手,讨论、分析、研究玉器的雕琢工艺,但缺乏出土玉器雕琢痕迹的显微观察与对比,其所呈现出来的结果终究显得美中不足。

本文着重于工艺特征解读与显微痕迹探索,期能在玉器雕琢工艺技术研究领域再进一阶,也期能引用工艺痕迹的时代先后序列,对玉器的分期断代起到辅助作用。

①西周历王纪年依《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368页。

③杨建芳:《西周玉器分期初探——中国古玉断代研究之三》,《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台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145~158页。

玉为矿物的集合体,经过切割、成材、打样、雕琢、成形、抛光等原生工艺后,有些器物再度被使用、改制,致一物上出现原生与再生痕迹共存的现象。这种各朝各代治玉遗留下来的工艺现象经显微放大后,可以观察到琢玉工具扰动矿物集合体后,矿物晶体形成各式各样的聚积形态。这些各式各样的聚积现象有其一定的成因,必须加以清楚的定义与说明,以便后文得以明确引用而不致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

说明微痕迹的各类现象与定义之后,按照西周早、中、晚三期,对张家坡西周墓葬出土的部分玉器进行观察、解读。文中个别图片斜放取景,乃为取得最佳的光照条件之故。

一、微痕迹定义、解读、表达与微痕迹的成因

(一)微痕迹的定义①

晶粒状凸点Crystal Particles(图3-1-1) :众所周知, “玉”是矿物的集合体。“矿物”又由多种结晶体组合而成。“结晶体”乃由原子规则、反复排列多方向合围成的多面体。其不同平面具有不同的物理性。一般,我们在玉器琢制痕迹显微观察到的晶点大都介于粉晶质与细晶质之间;其颗粒大小约0.003~0.25毫米,个别较大。

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玉器工艺特征与微痕探索——陈启贤

晶团状凸脊Crystal mass spine(图

3-1-2):由数量或多或少的结晶体(晶

粒状凸点)紧密聚集而成,向上凸起如

山丘。晶团状凸脊的可能成因有:

1.晶体与晶体之间的结合较为致密,

不易受到工具或解玉砂加工的影响而残

留下来。

2.解玉砂规格、解玉砂形状、解玉

砂滚动方式的影响所致。

3.工具的种类、加工的手法所致②。图3-1-1晶粒状凸点

4.以上多因素交互影响。

凹洼Hollow(图3-1-3) :与晶团状凸脊的上下方向相反。向下凹陷如山谷。其成

因与晶团状凸脊相同。

①本段使用的图片皆取自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基地出土的编号M2012:138玉牛角部阴线放大120倍之局部。

②同样的工具与工艺施于不同的玉材,由于矿物颗粒间的聚积强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痕迹。

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玉器工艺特征与微痕探索——陈启贤

长条状凸脊Crystal stripes pine(图3-1-4):条状排列、偶有间断的晶团状凸脊。常出现在单向加工、解玉砂固定于工具上的加工条件下或出现在紧密排列、斜向交织的阴线与阴线间。

凹槽Groove(图3-1-5) :与长条状凸脊的上下方向相反, 向下凹陷如沟槽。经常与长条状凸脊伴出。其成因与长条状凸脊相同。

(二)微痕迹的解读①

任何琢玉工具与玉器都有初始接触的下刀点与最后离开玉器的收刀点,两个点有其各自不同的工艺特征。

下刀点(图3-1-6A处):工具与玉器接触的瞬间,为不让工具或玉器滑开,通常用力稍大,因此,此处呈现较为深陡的现象。

收刀点(图3-1-6B处):收刀时,线条基本已经完成,是收回力道的时候,因此,此处呈现较为缓浅的现象。

沟边(图3-1-7C处):阴线与器表的交接处。

①本段使用的图片取自安徽省安庆市清代墓葬出土的八骏图梅花曲牌上马鬃阴线放大60倍之局部。

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玉器工艺特征与微痕探索——陈启贤

沟壁(图3-1-7D处):器表与阴线底部的中间带。

沟底(图3-1-7E处):阴线的底部。

断面:阴线横截断面的形状,如不规则形、“V”字形、“U”字形、“口”字形等等。

宽深比:阴线宽度与深度的比值①,用于说明阴线的深浅情况。例如新石器时代晚期约2:1,战国中晚期约1∶1,明清时期约3∶2。

(三)微痕迹的表达

高耸:一般用于形容“晶团状凸脊”与“长条状凸脊”,其凸起高度超过阴线深度的30%。

锐利:较为快锐的工具加工所形成。阴线交织、阴线同向紧密排列所形成,如图3-1-8②。

满布:特定痕迹,如“晶粒状凸点”或“晶团状凸脊”,占阴线整体表面的50%以上。

散布:特定痕迹,如“晶粒状凸点”,占阴线整体表面的30%以下。

①一般取其约略值。

②本图取自安徽省长丰县杨公墓出土编号M8:30青玉壁之内廓圈纹放大120倍之局部。

崩缺:发生的原因可能与玉器质地、工具或辅具种类、加工手法有关,如图3-1-9①阴线的右侧“沟边”。

(四)微痕迹的成因

玉器的制作,需要多种工作程序,以下将可能使用的工序、工具、辅具及其内涵粗略定义。

切割:使用柔性的麻绳、棉绳等工具,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料进行加工或使用硬性的木片、砂岩片、燧石片或金属片,单向或往复双向或多角度,直接或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料进行加工。切割分柔性工具切割、片状工具切割及铊具切割。

刮蹭②:使用石英、玛瑙、黑曜石、燧石的石片或石核等锐利工具。利用工具的锐角或者刃部,以单点或多点接触的形式接触玉料,不加解玉砂,直接对玉料进行加工。工具与玉料间夹有角度(图3-1-10)。

锉磨:使用粗晶、中晶、细晶等多晶质矿石④,如砂岩、页岩等工具。形状可能有片状、条状、柱状、块状。以面接触的形式,不加解玉砂,直接对玉料进行单向或同向往复加工(图3-1-11)。

研磨:使用木头、竹片等较软,或铜、铁等较硬,或砂岩、页岩等多晶质工具以面接触的形式,加解玉砂,间接对玉料进行单向或同向往复加工。工具、解玉砂与玉料紧密接触不夹角度(如图3-1-11)。

抛磨:使用细晶、粉晶质矿石或其他硬质工具,直接对玉器粗糙面进行磨平、磨细加工,或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器粗糙面进行加工。抛磨分粗磨、中磨、细磨。

抛光:使用粉晶、微晶质的矿石工具,或者兽皮、树皮、麻布、绢丝等工具,直接对玉器表面进行加工,或者带动抛光粉间接对玉器表面进行加工,使其形成光泽。

辗铊:铊由中心轴与厚薄不一的圆片构成,单向转动或往复转动。铊片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材进行加工。

镂空:亦称镂孔或拉丝。使用弓状框架拉直柔性的麻绳、棉绳或金属丝等工具,带

①本图取自安徽省马鞍山市汉慕出土编号013兽面云纹玉创莲之兽面眉毛纹放大40倍之局部。

②工具工作方向朝向工作者为“刮^,反之(如图3-1-10)为“错”“错”有“推”的意涵。

③“单点”指工具只有单一的尖点,“多点”指工具的尖粗糙多点,

④引用自钱宪和教授《齐家文化玉器的玉文化与科学技术》一文,原载《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1)》.

粗晶质:1/2~1毫米或2毫米,如同粗砂级颗粒。

中晶质:1/4毫米到1/2毫米,如同中砂级颗粒。

细品质:0.032毫米到1/4毫米,如同细砂级颗粒。

粉品质:一般在0.004毫米到0.032毫米之间,如同粉砂级颗粒,

微品质:一般组成晶粒在0.004毫米以下,如同黏土级颗粒。

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玉器工艺特征与微痕探索——陈启贤

动醮水解玉砂间接往复对玉料进行镂锯成形。

钻孔:可分管钻、程钻、掏搅。管钻使用竹管①、陶管、铜管、铁管等等空心工具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材进行单向或往复双向加工。程钻使用竹材、木材、石材、金属等等实心工具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材进行单向或往复双向加工。掏搅使用石英、燧石、黑曜石等石核,不加解玉砂,直接对玉材进行单向或往复双向的加工(图3-1-12)。

旋截/磨:玉料如图3-1-13②固定于转盘上。石英、玛瑙、黑曜石、燧石或砂岩等工具如图3-1-13绑札、固定于木架横杆。向下加压于工具,单向或往复双向转动转盘,对玉料直接进行加工,或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材进行加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发展出来的工具如钻石刀、锉刀、砂纸、人造磨石、镶嵌金刚石颗粒的钢铊等等;以及使用大钢铊开料、切割玉材的工艺皆未提及,若考虑到近代琢玉工艺研究的需要,必须加以列入。

①有学者曾经提出使用“骨管”的论点,唯经过实验,骨头与玉材的相互消耗比率为100:1。使用“骨管”

钻孔的效率较低。

②本图引自沈建东:《长江流域史前玉璜制作工艺初探》,《故宫文物月刊》第269期,第66~79页,图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