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玉器工藝特征與微痕探索——陳啟賢

作者:胡先莘説收藏

周人始遊牧于邰(陝西武功),後遷至外縣一帶,古公直父又遷至岐山一帶,文王又作邑于豐,武王于公元前11世紀中期推翻股王朝,定都鎬京(長安)成立周朝,史稱西周。

西周曆12王,凡275年(約公元前1046~前771年)。武王發(前1046~前1043年),成王誦(前1042~前1021年),康王钊(前1020~前996年),昭王瑕(前995~前977年),穆王滿(前976~前922年),共王繁心(前922~前900年),懿王鵝(前899~前892年),孝王辟方(前891~前886年),夷王燮(前885~前878年),厲王胡(前877~前841年),共和行政(前841~前828年),宜王靜(前827~前782年),幽王宮涅(前781~前771年)①。

1983~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沣西發掘隊在陝西省長安市沣河西岸馬王鎮張家坡遺址發掘了包括井叔家族墓在内的西周墓葬約390座,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随葬品。墓葬共分五期:亦即武、成、康諸王的第一期,墓葬32座;昭、穆之際的第二期,墓葬54座:共、懿、孝之際的第三期,墓葬51座;夷、厲、共和時期之際的第四期,墓葬50座:宜、幽之世的第五期,墓葬33座②,其餘的慕葬因無典型器物未能分期。

随葬玉、石、料器墓葬217座,共出土玉、石、料器1246件(組)。關于玉器的分期本文按香港中文大學楊建芳教授之論述,以武、成、康、昭諸王時期為西周早期(公元前11至前10世紀),穆、共、懿、孝、夷王之際為西周中期(公元前10至前9世紀),厲、共和行政、宜、幽王之世為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紀至前771年),晚期的下限包括春秋初期。分期起到清晰的梳理與排比作用,對于西周時期玉器譜系的建立和序列的發展有着重要助益。

西周玉器的分期斷代研究,器形祖源與流傳脈絡分析,器物名稱與功能論證,雖已經取得相當的成果,研究工作則迄未間斷,深度與廣度不斷在擴大中。

玉器工藝特征與微痕研究相對于器物器形、紋飾演變研究,落後将近二十年。曆來雖有專家學者從器形風格、紋樣特征着手,讨論、分析、研究玉器的雕琢工藝,但缺乏出土玉器雕琢痕迹的顯微觀察與對比,其所呈現出來的結果終究顯得美中不足。

本文着重于工藝特征解讀與顯微痕迹探索,期能在玉器雕琢工藝技術研究領域再進一階,也期能引用工藝痕迹的時代先後序列,對玉器的分期斷代起到輔助作用。

①西周曆王紀年依《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

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張家坡西周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第368頁。

③楊建芳:《西周玉器分期初探——中國古玉斷代研究之三》,《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台灣衆志美術出版社,2001年,第145~158頁。

玉為礦物的集合體,經過切割、成材、打樣、雕琢、成形、抛光等原生工藝後,有些器物再度被使用、改制,緻一物上出現原生與再生痕迹共存的現象。這種各朝各代治玉遺留下來的工藝現象經顯微放大後,可以觀察到琢玉工具擾動礦物集合體後,礦物晶體形成各式各樣的聚積形态。這些各式各樣的聚積現象有其一定的成因,必須加以清楚的定義與說明,以便後文得以明确引用而不緻出現不知所雲的情況。

說明微痕迹的各類現象與定義之後,按照西周早、中、晚三期,對張家坡西周墓葬出土的部分玉器進行觀察、解讀。文中個别圖檔斜放取景,乃為取得最佳的光照條件之故。

一、微痕迹定義、解讀、表達與微痕迹的成因

(一)微痕迹的定義①

晶粒狀凸點Crystal Particles(圖3-1-1) :衆所周知, “玉”是礦物的集合體。“礦物”又由多種結晶體組合而成。“結晶體”乃由原子規則、反複排列多方向合圍成的多面體。其不同平面具有不同的實體性。一般,我們在玉器琢制痕迹顯微觀察到的晶點大都介于粉晶質與細晶質之間;其顆粒大小約0.003~0.25毫米,個别較大。

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玉器工藝特征與微痕探索——陳啟賢

晶團狀凸脊Crystal mass spine(圖

3-1-2):由數量或多或少的結晶體(晶

粒狀凸點)緊密聚集而成,向上凸起如

山丘。晶團狀凸脊的可能成因有:

1.晶體與晶體之間的結合較為緻密,

不易受到工具或解玉砂加工的影響而殘

留下來。

2.解玉砂規格、解玉砂形狀、解玉

砂滾動方式的影響所緻。

3.工具的種類、加工的手法所緻②。圖3-1-1晶粒狀凸點

4.以上多因素互動影響。

凹窪Hollow(圖3-1-3) :與晶團狀凸脊的上下方向相反。向下凹陷如山谷。其成

因與晶團狀凸脊相同。

①本段使用的圖檔皆取自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基地出土的編号M2012:138玉牛角部陰線放大120倍之局部。

②同樣的工具與工藝施于不同的玉材,由于礦物顆粒間的聚積強度不同而産生不同的痕迹。

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玉器工藝特征與微痕探索——陳啟賢

長條狀凸脊Crystal stripes pine(圖3-1-4):條狀排列、偶有間斷的晶團狀凸脊。常出現在單向加工、解玉砂固定于工具上的加工條件下或出現在緊密排列、斜向交織的陰線與陰線間。

凹槽Groove(圖3-1-5) :與長條狀凸脊的上下方向相反, 向下凹陷如溝槽。經常與長條狀凸脊伴出。其成因與長條狀凸脊相同。

(二)微痕迹的解讀①

任何琢玉工具與玉器都有初始接觸的下刀點與最後離開玉器的收刀點,兩個點有其各自不同的工藝特征。

下刀點(圖3-1-6A處):工具與玉器接觸的瞬間,為不讓工具或玉器滑開,通常用力稍大,是以,此處呈現較為深陡的現象。

收刀點(圖3-1-6B處):收刀時,線條基本已經完成,是收回力道的時候,是以,此處呈現較為緩淺的現象。

溝邊(圖3-1-7C處):陰線與器表的交接處。

①本段使用的圖檔取自安徽省安慶市清代墓葬出土的八駿圖梅花曲牌上馬鬃陰線放大60倍之局部。

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玉器工藝特征與微痕探索——陳啟賢

溝壁(圖3-1-7D處):器表與陰線底部的中間帶。

溝底(圖3-1-7E處):陰線的底部。

斷面:陰線橫截斷面的形狀,如不規則形、“V”字形、“U”字形、“口”字形等等。

寬深比:陰線寬度與深度的比值①,用于說明陰線的深淺情況。例如新石器時代晚期約2:1,戰國中晚期約1∶1,明清時期約3∶2。

(三)微痕迹的表達

高聳:一般用于形容“晶團狀凸脊”與“長條狀凸脊”,其凸起高度超過陰線深度的30%。

銳利:較為快銳的工具加工所形成。陰線交織、陰線同向緊密排列所形成,如圖3-1-8②。

滿布:特定痕迹,如“晶粒狀凸點”或“晶團狀凸脊”,占陰線整體表面的50%以上。

散布:特定痕迹,如“晶粒狀凸點”,占陰線整體表面的30%以下。

①一般取其約略值。

②本圖取自安徽省長豐縣楊公墓出土編号M8:30青玉壁之内廓圈紋放大120倍之局部。

崩缺:發生的原因可能與玉器質地、工具或輔具種類、加工手法有關,如圖3-1-9①陰線的右側“溝邊”。

(四)微痕迹的成因

玉器的制作,需要多種工作程式,以下将可能使用的工序、工具、輔具及其内涵粗略定義。

切割:使用柔性的麻繩、棉繩等工具,帶動解玉砂間接對玉料進行加工或使用硬性的木片、砂岩片、燧石片或金屬片,單向或往複雙向或多角度,直接或帶動解玉砂間接對玉料進行加工。切割分柔性工具切割、片狀工具切割及铊具切割。

刮蹭②:使用石英、瑪瑙、黑曜石、燧石的石片或石核等銳利工具。利用工具的銳角或者刃部,以單點或多點接觸的形式接觸玉料,不加解玉砂,直接對玉料進行加工。工具與玉料間夾有角度(圖3-1-10)。

锉磨:使用粗晶、中晶、細晶等多晶質礦石④,如砂岩、頁岩等工具。形狀可能有片狀、條狀、柱狀、塊狀。以面接觸的形式,不加解玉砂,直接對玉料進行單向或同向往複加工(圖3-1-11)。

研磨:使用木頭、竹片等較軟,或銅、鐵等較硬,或砂岩、頁岩等多晶質工具以面接觸的形式,加解玉砂,間接對玉料進行單向或同向往複加工。工具、解玉砂與玉料緊密接觸不夾角度(如圖3-1-11)。

抛磨:使用細晶、粉晶質礦石或其他硬質工具,直接對玉器粗糙面進行磨平、磨細加工,或帶動解玉砂間接對玉器粗糙面進行加工。抛磨分粗磨、中磨、細磨。

抛光:使用粉晶、微晶質的礦石工具,或者獸皮、樹皮、麻布、絹絲等工具,直接對玉器表面進行加工,或者帶動抛光粉間接對玉器表面進行加工,使其形成光澤。

輾铊:铊由中心軸與厚薄不一的圓片構成,單向轉動或往複轉動。铊片帶動解玉砂間接對玉材進行加工。

镂空:亦稱镂孔或拉絲。使用弓狀架構拉直柔性的麻繩、棉繩或金屬絲等工具,帶

①本圖取自安徽省馬鞍山市漢慕出土編号013獸面雲紋玉創蓮之獸面眉毛紋放大40倍之局部。

②工具工作方向朝向工作者為“刮^,反之(如圖3-1-10)為“錯”“錯”有“推”的意涵。

③“單點”指工具隻有單一的尖點,“多點”指工具的尖粗糙多點,

④引用自錢憲和教授《齊家文化玉器的玉文化與科學技術》一文,原載《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1)》.

粗晶質:1/2~1毫米或2毫米,如同粗砂級顆粒。

中晶質:1/4毫米到1/2毫米,如同中砂級顆粒。

細品質:0.032毫米到1/4毫米,如同細砂級顆粒。

粉品質:一般在0.004毫米到0.032毫米之間,如同粉砂級顆粒,

微品質:一般組成晶粒在0.004毫米以下,如同黏土級顆粒。

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玉器工藝特征與微痕探索——陳啟賢

動醮水解玉砂間接往複對玉料進行镂鋸成形。

鑽孔:可分管鑽、程鑽、掏攪。管鑽使用竹管①、陶管、銅管、鐵管等等空心工具帶動解玉砂間接對玉材進行單向或往複雙向加工。程鑽使用竹材、木材、石材、金屬等等實心工具帶動解玉砂間接對玉材進行單向或往複雙向加工。掏攪使用石英、燧石、黑曜石等石核,不加解玉砂,直接對玉材進行單向或往複雙向的加工(圖3-1-12)。

旋截/磨:玉料如圖3-1-13②固定于轉盤上。石英、瑪瑙、黑曜石、燧石或砂岩等工具如圖3-1-13綁劄、固定于木架橫杆。向下加壓于工具,單向或往複雙向轉動轉盤,對玉料直接進行加工,或帶動解玉砂間接對玉材進行加工。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發展出來的工具如鑽石刀、锉刀、砂紙、人造磨石、鑲嵌金剛石顆粒的鋼铊等等;以及使用大鋼铊開料、切割玉材的工藝皆未提及,若考慮到近代琢玉工藝研究的需要,必須加以列入。

①有學者曾經提出使用“骨管”的論點,唯經過實驗,骨頭與玉材的互相消耗比率為100:1。使用“骨管”

鑽孔的效率較低。

②本圖引自沈建東:《長江流域史前玉璜制作工藝初探》,《故宮文物月刊》第269期,第66~79頁,圖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