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风情揭阳】在揭阳没看过这种舞,不算过了年

每到春节至元宵前后

揭阳的大街小巷里

就会再一次响起

揭阳人耳熟能详的锣鼓和击槌声

道路两旁渐渐聚拢起围观的人们

响彻云霄的锣鼓声由远及近

一众“梁山好汉”阔步奔来

【风情揭阳】在揭阳没看过这种舞,不算过了年

揭阳英歌(来源:揭阳日报)

但看得

那众好汉勾画油彩

着各色紧身短打

少者24人,多者达108人

演的正是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一节

众好汉且行且舞

手持短棒一双

叩击时声响清脆

又有持布蛇者穿行指挥

队形变幻莫测

时而作“双龙出海”

时而作“猛虎下山”

锣鼓震天,呼喝阵阵

油彩威严,舞姿刚猛

正是: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这,就是揭阳英歌

【风情揭阳】在揭阳没看过这种舞,不算过了年

揭阳的英歌们

英歌是一种在潮汕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以群体舞蹈为主体,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风格粗犷雄浑,常在春节期间巡游表演,象征着扬正压邪、祈愿吉祥。

英歌到了揭阳,有普宁英歌、揭西英歌、惠来英歌等主要流派。皆以梁山好汉的题材为基底,风格俱雄浑刚劲、豪迈粗犷,分前中后三棚演绎。

普宁英歌

01

普宁英歌前棚是英歌的主体、中棚是地方传统小戏表演、后棚为武术表演。英歌表演中队形变幻莫测,如“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动作套式五花八门,如“布田”“洗街”“旋槌”“槌花”。按节奏板式可分为快板英歌、中板英歌、慢板英歌,各有妙处。普宁英歌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的美誉,普宁也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普宁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情揭阳】在揭阳没看过这种舞,不算过了年

普宁英歌表演(摄影:罗凯瀚)

惠来英歌

02

惠来英歌尤以神泉英歌为著名。惠来拥有揭阳唯一的一段海岸线,英歌中也带上了海风的气息:在豪放的前棚英歌后,后棚还有“挑盐做买卖”、“周不错算八字”等有沿海特色的小潮剧节目。

神泉英歌还有一个特别的技巧,称为“活槌走指”、“指上飞槌”:舞者以五指旋转敲活槌,手举双槌,空中旋舞,技艺独特,表演方式技巧性强,观赏性高,是压箱底的绝技。

【风情揭阳】在揭阳没看过这种舞,不算过了年

惠来英歌表演(摄影:方义生)

揭西英歌

03

揭西英歌里,前棚是英歌舞演出,中棚是涂戏和活扮景的混合,后棚为武术表演,设护旗二人开道,各角色在指挥者的带领下,配合鼓声螺号,旋动双槌,舞槌时高举过头,交叉穿行时半跳半行,文武兼备,声势雄壮,丰富动人。

【风情揭阳】在揭阳没看过这种舞,不算过了年

传承与发展

揭阳英歌历经三百余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已经足够在几代揭阳人心中扎下根。但随着传承人老去、年轻人离乡务工,英歌队伍一度青黄不接,英歌传承岌岌可危。经历了一系列探索,近年,揭阳英歌传承保护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风情揭阳】在揭阳没看过这种舞,不算过了年

普宁女子英歌表演(摄影:罗凯瀚)

传统上,英歌队伍由青壮年男性组成。如今,女子英歌队、少儿英歌队也出现在了年节的巡游中。“英歌进校园”的试点活动也成效明显,传承人走进幼儿园和小学手把手传授英歌,建立幼儿英歌队、少年英歌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小扎根孩子们的心中,将英歌传承的着力点前移。普宁流沙西街道南山小学2019年和2020年分别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和“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全校2000多名学生人人都会跳英歌舞。

【风情揭阳】在揭阳没看过这种舞,不算过了年

普宁英歌文化节开幕式(摄影:王敏)

2019年2月,第二届“普宁英歌(民俗)文化节”盛大举行,南山、泥沟等8支英歌队在开幕式上贡献出了精彩绝伦的表演,全面展示了英歌的风采与揭阳民俗文化的广泛群众基础。揭阳英歌从原先的民间自发,发展到今天,已经阔步走上新时代文艺大舞台。

【风情揭阳】在揭阳没看过这种舞,不算过了年

揭阳英歌(摄影:孙潮烈)

【风情揭阳】在揭阳没看过这种舞,不算过了年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揭阳》

编 辑:许馨之

【风情揭阳】在揭阳没看过这种舞,不算过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