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增广贤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善积福,不昧己心

作者:道如儒道

人们应该心存善念、多行好事。行善积德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身教重于言教,为人长辈者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下一代学习效法,对子孙人格的形成影响甚巨。

《增广贤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善积福,不昧己心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译文

一心去做好事,不计较前途怎么样

做好事的初衷是为了给别人提供帮助,急人之难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如果其中掺杂了私心,动了希望得到别人回报的念头,那么好事就不能称其为好事,而是变成了一种交易。当自己的私心得不到回报时,心理必然得不到平衡,而心理得不到满足必然会让人产生一种怨恨甚至气愤的情绪。这样做好事非但没有为自己带来快乐,反而让自己情绪低落,这又是何苦呢?因此,我们祖先很明智地告诉后代“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少一分斤斤计较就多一分怡然自得。

《增广贤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善积福,不昧己心

河狭水激,人急计生。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人不劝不善,钟不敲不鸣。

河道变窄,水流就会湍急,人在紧急关头,就会想出好的对策。明知道山中有老虎,就不要向有虎的山中去了。道路不走就不会到达目的地,事情不去做就不能成功。人不劝导教育就不会成才,钟不敲击就不会鸣响。

人的身体里面隐藏着自己都难以相信的潜能,只是这种潜能往往只有在受到巨大压力的时候才能被激发。人在遇到危机之时,思维会高度集中,大脑会高速运转,迅速调动起自己的各种知识储备,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因此,每个人都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更不要说自己做不到,没什么是做不到的。

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不去挖掘,就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身上到底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宝藏。因此,人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就像钟不敲不鸣的道理一样,人不去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就永远也别想到达理想的彼岸。事在人为,前提是人必须去“为”才行,事情不做是不会成功的。“路不行不到”“人不劝不善”都是同样的道理。

《增广贤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善积福,不昧己心

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灵山朝世尊。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有些人悔悟得太晚,没有钱了才不喝酒,到了老年才读佛经。为七层佛塔都点上灯,不如在暗处点一盏灯对人更加有益。家中的双亲就是活菩萨,何必非要去灵山朝拜如来佛祖。劝人做事不要隐瞒真情,其实你头顶上就有神灵看着你。存下善良的心,留给子孙去继承吧。

“举头三尺有神明”固然是种迷信的说法,不足为信,但是劝人向善的宗旨是没错的,人若想作恶又想瞒过世人,是很难办到的。虽然没有神灵察看,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了坏事,总要留下痕迹,迟早会露馅儿的。因此,人要善于把握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毕竟为善比作恶要幸福得多。

“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坏的习惯会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喝酒喝到倾家荡产是可悲的,荒废青春也是可耻的,如果上梁不正,下梁必然就会歪。而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其日常言行都以善为出发点。“堂上二老是活佛”,儿女子孙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会以善良处世。而以良善传家者,待人诚恳、做事踏实,自然都能创下一番事业,所以常言道“积善之家庆有余”。由此看来,留给后代子孙最珍贵的宝藏并不是财富名位,而是心存善念的价值观,使良善之心代代流传,这样才能为儿孙种下幸福的根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