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父亲眼中的“天才译者”金晓宇:命运总是颠沛流离

父亲眼中的“天才译者”金晓宇:命运总是颠沛流离

1月17日,微信公众号“杭州日报”发布的《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迅速涨到“10万+”,不到10小时,点赞人数达到“1.0万”。

这篇文章源于金性勇的一通电话。那时,妻子曹美藻去世,身为丈夫的金性勇用老年手机拨通了《杭州日报》“倾听·人生”栏目的电话。

他讲述了小儿子金晓宇的成长史——1972年出生,6岁被玩伴用玩具手枪扎瞎左眼,从此只能斜眼视物,高中一度辍学,考上大学后确诊为躁狂抑郁症,退学后在家养病多年。

苦难的另一面是,金晓宇自学了多门外语,在10年时间里翻译了22本书,最新翻译的《本雅明书信集》即将面世。母亲病重后,金晓宇还曾一边照顾母亲,一边翻译。

1月17日傍晚,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拨通了金性勇的电话。那时,他刚吃完晚饭,“可以随便聊聊”。于是就有了以下这篇文章。

在这里,是一个家庭遭到重创后,几近倾覆却继续前行的故事。两代人在极端的境遇里,风雨同舟,依然选择了爱与陪伴。

正如《杭州日报》的编者按里写到的:“我们相信,这艘小船最终能在一个巨大的港湾找到容身之所,会有安定的生活。”

(本文转自“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杭州日报”)

01

一天超过8小时

高一分班时,成绩优异的金晓宇被分到尖子班。不知为何,儿子产生厌学情绪,此后没继续上学。有一天,他突然说想考大学,于是父母将高中没读过几天的金晓宇送进补习班。学了几个月,他考了高分——离一本线只差3分。后来,他又自学拿到了浙江大学英语系的自考毕业文凭。

金晓宇之所以能走上翻译道路,和早期自学外语密不可分。在《杭州日报》的报道中,金父提到,在6年时间里,金晓宇自学了德语、日语,并巩固了英语。

面对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的采访,金性勇格外谈到了儿子自学外语的方式:第一步用电脑听光盘,通常是外语教科书附带的光盘,掌握了标准发音后,第二步才是记单词。“发音发得准确,单词容易记得牢。”金性勇说道。

父亲眼中的“天才译者”金晓宇:命运总是颠沛流离

金晓宇的电脑 | 来源:《杭州日报》

背完单词以后,金晓宇开始看原版电影。如果有中文字幕,他会用一张小纸片把字幕遮住,接下来反反复复听原音、看原片,直到看懂了,没问题了,再换下一部。从金父的叙述中看,金晓宇是先学会应用一门语言,再开始进行翻译工作。

身体好的时候,金晓宇开始翻译。早上一睡醒,他就开始翻译,一翻就是一上午,中午睡个午觉,下午继续翻。“(一天)超过8个小时。”金性勇给出了一个准确数字。他又接着说:“身体不好的时候,那就不翻了,没有办法了。”

父亲眼中的“天才译者”金晓宇:命运总是颠沛流离

金性勇 | 来源:《杭州日报》

翻译时,金晓宇需要安静。金性勇讲到,“他叫我声音轻一点,那么我就轻一点,有的时候把门关起来,让他翻译。”有时,炒菜声音大了,也会影响金晓宇。他会说:“爸爸,你轻一点。”这时,金性勇就会说“好的”,然后父亲尽量小声,把门关上。“不敢声音大了,(怕)影响他的。”

在翻译过程中,金晓宇很少和父亲交流。但当图书出版,在豆瓣上拿到8分、9分,他会兴冲冲地和父亲分享喜悦。金性勇印象很深的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

为了翻译这本书,金晓宇在网上找到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原版电影看,一边看电影,一边翻译。他看电影里的动作,再对照英文原文。金性勇记得,儿子对他说:我对照了来的,就知道应该不会错的。

父亲眼中的“天才译者”金晓宇:命运总是颠沛流离

豆瓣截图

02

翻译工作与《大英百科全书》

2010年,金晓宇开始翻译。10年里,他以每年2部的速度翻译,一共翻了22部。虽然翻译速度远超常人,但他翻译得很严谨。一次,金晓宇跟父亲说:“我很细心的,(哪怕是)一个注解都是从《大英百科全书》上摘下来的,注解基本上不会有错。”

他曾对父亲说:如果说,我(翻译)出了问题的话,自己砸自己的饭碗了。

金晓宇很看重这个职业,也很看重外部的评价。如果评价是好的,他会很高兴;如果评价不好,他会自己看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找改进空间。

《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一文中,写到了金晓宇对母亲的细致照顾。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症后,金晓宇很难过,他曾说:“我能翻译书是妈妈的功劳。”

父亲眼中的“天才译者”金晓宇:命运总是颠沛流离

金晓宇童年时期家庭合影 | 来源:《杭州日报》

金性勇进行了解释,他说:“说老实话,如果是没有一个认识人,出版社很难马上发你一个需要翻译的东西。有一定的困难。有一个认识人以后,你翻译以后,那就好办了。”

金晓宇最初能接触到翻译工作,源于母亲曹美藻。

2010年,曹美藻去南京大学开50周年同学会。一位留校做教授的同学问她:能不能请你儿子在家做翻译?金晓宇接到的第一个翻译任务是安德烈娅·巴雷特的8个短篇小说,他迅速翻完了其中一篇《船热》。翻完以后,把译后稿寄回给出版社。“看了以后,他们都说认为是好的,马上出版,所以第一本很顺利,接下来第二本、第三本就翻下来了。”

金性勇记得,因为儿子翻译的质量高,整本书稿没有错字。只要他译的书稿寄到编辑部,编辑都抢着做责任编辑。金晓宇翻译的书中,有一大半是在南大出的。金晓宇和编辑关系很好,会对他以兄弟相称,编辑则称金性勇“金叔”。编辑去过金晓宇家里多次,“我跟他很熟的,就跟家里人一样的。”后来,编辑离开了南京,金晓宇在南大译的书就少了一些。

父亲眼中的“天才译者”金晓宇:命运总是颠沛流离

读者留言 | 来源:《杭州日报》

03

“这是很不容易的”

对于金晓宇来说,翻译并不仅仅是一项赚钱的工作。正如金性勇接受《杭州日报》采访时说的:“这些年也有人不理解,说我要儿子搞翻译是为了挣钱,我只有苦笑。他们不知道翻译根本不挣钱,新书只是我儿子命悬一线时的强心剂。”真正重要的是,金晓宇通过翻译这个口子,回归到了稳定的生活状态。当他投入翻译,病症减少了。

金晓宇翻译出版的书中,以文学艺术为主,细分领域涉及文学、艺术、电影、写作、音乐。《嘻哈这门生意》讲的是嘻哈产业,《安迪·沃霍尔日记》是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日记集,《十首歌里的摇滚史》是当代美国文化批评家、乐评人格雷尔·马库斯的一部关于音乐文化史的著作。

这也是金性勇专门提到的一点,这些细分领域都有专业范畴。有的人只能翻译小说,有的人只能翻译电影类的书,有的人只能翻译音乐类的书,而金晓宇都能翻。金性勇说:“这是很不容易的。”

翻译音乐史方面的书时,家里会放音乐。“咚—咚—咚”,金性勇听不出什么,曲子都差不多,但金晓宇能听出来。金性勇讲到:“哪首曲子是哪个人的代表作,他都听得出来。”

一方面是金晓宇在翻译上投入与天赋,另一方面是,他很难选择出版社递交的书稿。“也都没办法,编辑寄了这个书,音乐就音乐,电影就电影,这个东西没有办法,给了就翻了。”金性勇说。

金性勇讲到,金晓宇翻译的书大部分是公版书,与需要购买版权的图书相比,出公版书出版社为此投入的资金更少。“大牌译者可以挑选,喜欢哪本翻哪本”,相比之下,金晓宇没有选择的余地。金性勇举了一个例子,“(假设)像村上春树的书买版权要好几百万,这样的书他不可能拿到。”

在《杭州日报》接受采访时,金性勇想通过编辑,多认识一些位于杭州的出版社。“我们人在杭州,想给晓宇介绍一些翻译书的资源。”编辑回复他:“可以,好的。”

采访时,许是座机响了,金性勇接了另一通打进来的电话,他说:“(我)老了,不中用了。”

挂了电话后,他给对方发去了一条短信。于是,在和记者悬置的通话中,传来他按动老年机按键的声响,每隔两三秒响起一声厚实的“哒”,显得寂静、空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