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作者:风车读书

“车厘子八元一斤,如果买得多,每斤只卖五元!”

前不久,在浙江丽水市,一位老人提着一篮子车厘子,在街头叫卖。

这些车厘子,又大又新鲜,无论在网上还是在超市里,至少几十元一斤。

路人纷纷围观、抢购,老人篮子里的车厘子,很快卖光了。

有人不解地问那位老人,为何要这样做。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老人说:这些车厘子,是在女儿刚刚寄给自己的,太多吃不完,不想浪费掉……

——可想而知,女儿在把车厘子送来时,没有如实告知价格,甚至可能在老人询问时,故意说个非常低的价钱,唯恐老人家为“太过破费”而心疼。

而这位老人,将车厘子卖掉,恐怕也不是“太多吃不完”,而是舍不得吃。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不少老人,都有把旧报纸、空瓶子、硬纸盒子等攒起来卖的习惯,那位老人大概也将车厘子,当做可以卖了换钱的“宝贝”。

尽可能省一些,乃至“挣点小钱”,是很多老人的普遍心理,这也是为儿女减轻后顾之忧……

老人的这些精打细算,和女儿的孝心,仿佛处于不同的频段——于是,女儿送来的价格不菲的车厘子,被老人如此贱卖掉。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父女二人都是好心好意,但碰撞在一起,却搞出一场“荒诞剧”,令人感慨良多。

此外,步入社会、承担责任的儿女,对与社会越发脱节的老人,如何“孝敬到点子上”,也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这些,都令人想到了一本书:毕啸南的《在你们离开以前》。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我的老娘,穷苦的命!”

书中讲到了这样一个家庭:

一个女孩,生在一个四线城市的普通家庭。大学期间,父亲病故,此后和母亲相依为命。

女孩毕业后,在上海工作、立足,经常给老家的母亲寄些钱。

“我老妈特别节俭,也没什么爱好。如果我给她送点好烟好酒啥的,她反而怪我‘花这么多钱’。干脆,我把钱给她,她愿意买啥就买啥。”

她利用一个长假,把老母亲接到上海玩几天,本想让她住在附近的旅馆,但老人嫌贵,宁愿睡在女儿客厅的沙发上。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对逛公园、品尝上海特色小吃,老人兴趣不大,她趁女儿不在家时,把房间打扫一遍。

她踩着凳子,把窗帘取下来洗,在门外的两棵树之间绑了根绳子,晾晒窗帘,最后,再蹬着不太稳当的小凳子,把晾干的窗帘挂上去。

对女儿的劝阻,老母亲说:

“反正这些活儿,我顺手都已经干完了,在老家我也经常踩着凳子拿东西,没事儿……”

临走的前一天,老人不肯带任何东西,不让女儿花钱;

相反,还给女儿做了一锅排骨。

排骨是她溜达到两公里外的菜市场,买来的一大兜子,说在那里买,比附近超市实惠。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老太太长期血压高,每天吃的降压药,是离家不远的小医院开的,价格低廉。

女孩劝她每年到大医院,好好体检一次,老人家坚决不肯:

“没事儿!再说,真查出大毛病,大医院也未必治得好,钱反而浪费掉不少……”

回忆这些往事,女孩哭了:

“那些年,除了多寄点钱给老妈,我也不清楚还能为她做点啥。直到有一天,我妈突发急病住院。我赶回老家,但她最终还是没能走出医院。”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当初我给她的钱,她一分也没动,还给我攒了不少钱。临走前的最后几天,妈妈对我反复念叨,说存款密码就是我的生日,还催我早点结婚成家……”

“现在回想,我与其给她钱,还不如多带着她下馆子吃点好的,带她到上海最好的医院,做全身体检……我妈就算手头有些钱,也依然是受穷受苦的命啊!而我对这一点,直到她临终时,才明白……”

对此,书中充满感慨:

孝敬老人,也需要对老人的内心世界,多一些揣摩和理解;

否则,孝心可能起不到所期待的作用,没能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反而为老人“添乱”。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渐行渐远,离别进行时

书中说,还有很多子女,父母一直都很健康,逢年过节时通常都会阖家欢聚;

但是,在精神层面,和父母的距离,已经无可挽回地渐行渐远,甚至仿佛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

这,也是一种“离别”。

对于当代的很多子女而言,这也是成长中,难免要面对的。

“和父母聊天,很多时候,我除了嗯嗯啊啊,或者扯点废话,其他似乎没啥可说。”

不止一个人,都在访谈中,对本书的作者,如此说道。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有个90后,和父母同在一个城市,但在大学毕业的第二年,就搬了出去,自己租房。

“我的很多事,都不敢对二老讲。比如我交了女朋友,如果告诉爸妈,爸妈会像查户口一样,询问她的各种情况,还会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巴不得我们俩赶紧结婚。如果之后分手了,爸妈也会掰开揉碎地询问原因……”

“我一般每个月去爸妈家一两次,坐一会,吃顿饭,就走了。爸妈爱看的电视节目,我并不喜欢。”

“坐在一起时,二老看电视,我玩手机游戏,好几次,我爸因为这个不乐意,和我大吵大闹。我只好放下手机,避免和他争吵,有时候索性溜到厕所,坐在马桶上打游戏。”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他说自己逢年过节都会陪伴父母,但其实,他和父母即使同处一室,内心的距离,和他不在家时,几乎没什么区别。

昔日最亲近的爹娘,此刻仿佛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书中讲述了不少这类事例,颇多感慨。

儿女长大,往往必然意味着和父母,和原生家庭,在某种程度上的分离,否则孩子就无法独立。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这个过程,对处于“人生上升阶段”的儿女,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而对日渐衰老的父母,恐怕就是另一番滋味,包括孤独、失落,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

换位思考下,将来我们到了父母的年龄,即使儿孙满堂,会不会也是和他们同样的命运呢?

这一切,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何妨多些“高质量陪伴”

针对上述问题,书中建议每一个父母尚在的年轻人,不妨对老父老母,多一些高质量的陪伴。

这比花钱给父母买东西,或者给父母送钱,更能打动老人的内心。

某种意义上讲,老人的心理,也幼童有些类似。

父母抚养幼童,仅仅花钱买好吃的,买各种玩具,或者干脆把钱给孩子,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父母必须花足够的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而且要细心捕捉孩子发出的每个信号,以充分接纳的心态,及时作出应答,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反馈。

大多数健康成长的年轻人,当初就是被父母,这样抚养大的。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如今,已经安身立业的子女,也有义务对老父老母,以类似的方式,如此反哺。

观念差异等,也许是无法改变的,对那些容易造成分歧和争执的话题,不妨“避开雷区”。

但是,我们也不妨以“做加法”的思路,多想一想:

有哪些新的、有趣的话题,可以和父母交流?

或者,能够以什么让的方式,让父母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比如,父母腿脚尚好,可以带父母看看名胜古迹,逛逛公园;

或者,和父母一起做点有价值的事情——无论是包饺子、酱肉,还是种花、布置房间,都很好。

类似车厘子这样的水果,与其给父母网购很多,不如少量买点,亲自带给父母,亲手洗干净,和父母一起吃;

还可以一边吃,一边聊点让老人开心的话题——比如聊聊老人的过去,听老人吹吹他们自己的年轻时代……

老人五元卖掉车厘子,“孝”该怎么写?

即使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回老家陪伴父母,也可以通过微信视频等方式,缩短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心理上、情感上的距离。

互联网工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质量的陪伴功能。

当然,常回家看看,和父母吗,面对面交流,依然是非常必要的。

父母终将老去,而在此之前,多些高质量的陪伴,多创造一些幸福的时刻,也能让未来的我们,少一些无法弥补的遗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