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宁王”宁德时代掌舵人:曾毓群

“宁王”宁德时代掌舵人:曾毓群

换电品牌EVOGO

1月18日,换电市场迎来一位重磅玩家。宁德时代发布换电品牌EVOGO及组合换电整体解决方案。采用组合换电的方式,适用于A00级到C级的乘用车和物流车,可以适配全球80%已经上市以及未来3年要上市的纯电平台开发的车型。将在10个城市首批启动EVOGO换电服务。

中信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袁健聪最新研报认为,大趋势下,换电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全场景普及的必然形式,是充电的有效补充。报告预计,在政策、资本、自身产品力提升下,2022年有望成为换电行业高速发展的元年,全年有望新增换电站超3000个,2025年行业新增有望超1万个,五年十倍+空间。

换电整体解决方案是宁德时代又一个突破口。

据红周刊财富榜显示,2021年宁德时代的曾毓群以3348.23亿元的身家雄居榜首,比排名第二的顺丰控股王卫的身家高出1000多亿。

从农村少年到千亿富豪,曾毓群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

农民的儿子

“宁王”宁德时代掌舵人:曾毓群

宁德凤凰山

在福建省宁德市区南20公里处,有一座海拔1048米的凤凰山,因山顶尖耸如凤而得名。山前有一个小村庄,因处于凤凰山口,被叫做岚口村。

岚口,曾姓的村民居多,且多是清朝初期从毗邻的罗源县迁入。现在这里只有几百户人家,村里多是基督教徒。

1968年3月,曾毓群出生在这个小山村。

曾毓群小时候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众多,他的父母是当地的普通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但曾毓群很勤奋,成绩一直不错。

初中毕业的曾毓群考上了福建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的宁德一中,日后宁德时代的副董事长兼总裁黄世霖便是他在宁德一中的同班同学。

1985年,从宁德一中毕业,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

这一年,他17岁。大学时的曾毓群虽然是个理科生,但他的兴趣爱好也很广泛。不但喜欢武侠小说,也喜欢诗词歌赋,还经常去隔壁的华师大参加舞会,诸多校园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苦练内功

1989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至福建一家国企,上班不到三个月就辞职南下广东东莞,加入一家外资企业。

这家公司叫新科电磁厂,其母公司SAE是日本TDK设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新科专门为电脑硬盘生产磁头,当时全球70%以上的硬盘磁头都是由它供应,年营收高达10亿美元。

工作期间,曾毓群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他的直属上司陈棠华。陈棠华是一位美籍华人,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系,曾在IBM工作多年,他的专长是开发磁盘片用的磁性材料。

曾毓群出色的专业技能和埋头苦干的精神都被陈棠华看在眼里,他决心重点培养这个年轻人。

于是,在陈棠华的悉心栽培下,曾毓群先后多次前往国外考察,并在考察期间还接触了世界最先进的电池生产技术,为他日后电池创业埋下了伏笔。

就这样,在上司的提拔和自己的努力下,曾毓群在1999年被提拔为新科电磁厂的工程总监,也是这家外资公司第一位大陆籍的总监。

这一年,曾毓群31岁,也是在新科工作的第十个年头。

03辞职创业

虽然在新科做到了总监的位置,但曾毓群慢慢发现了自己的瓶颈。在这家外资公司里,大陆籍身份的他已经到了职业生涯的天花板。

就在曾毓群感到迷茫的时候,他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悄然出现,那个人就是时任新科电磁厂母公司SAE的CEO梁少康。

SAE原是一家港资企业,全称“香港新科实业”。从港大毕业并取得工业工程硕士学位的梁少康,受聘于这家公司。

后来,SAE被日本TDK集团收购,梁少康也跟着转入,1999年荣升为SAE总裁。正是在他带领下,SAE才稳占全球最大的硬盘读写磁头独立供货商的地位,并成为TDK集团旗舰子公司。

1997年,当全球第一台MP3问世之际,梁少康就敏锐地发觉到新的机会,一场电池技术革命即将来到,公司应该开发新的产品生产线。

于是,梁少康让曾毓群负责考察一个电池项目。

随后,曾毓群去深圳与电池专家会谈后写了一份报告,论证了电池制造的可行性。但报告送到总公司后没有得到批准,梁少康便心生退意,决定自己涉足电池行业。

可是想在电池行业闯出一片天地,必须要有优秀的团队。于是,梁少康找到工程总监曾毓群,表明自己非常看重他的技术和能力,邀请曾毓群和他一起创办一个电池企业。

但曾毓群没有立刻答应,因为当时一家猎头公司正挖他去深圳一家大型公司担任总经理,薪酬待遇都很不错,曾毓群很是心动。而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梁少康,怎么能眼睁睁看着未来的手下大将就此离去?这时他想到了曾毓群的老上司陈棠华。

梁少康找到陈棠华,希望当时还身在美国的陈棠华能够留住这个即将出走的技术骨干。

在陈棠华的劝说下,曾毓群放弃了深圳的高薪Offer,决定加入梁少康和陈棠华,三人一起创业做电池。

于是,1999年的秋天,三人组建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简称ATL)在香港注册成立。

曾毓群出任总裁兼CEO。

04 初试身手

“宁王”宁德时代掌舵人:曾毓群

ATL早期团队

ATL成立初期,电池行业的竞争已是一片红海,日系巨头早已站稳脚跟。它们生产的硬壳圆形和方形电池自动化程度高、品质可靠、性能出众,占据市场主流,初创企业在这块很难与其相争。

ATL一开始的目标选得很明确,制造聚合物软包锂电池。因为消费电子产品对电池的规格有千差万别的要求,软包电池最大的优势则在于形态相对自由。

确定方向后,曾毓群飞往美国,从贝尔实验室手中购买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曾毓群去得不算早,当时,已经有20多家机构从贝尔实验室拿到了授权。

然而,当曾毓群按照贝尔实验室的专利配方试制电池时,发现产品存在一个致命问题——使用一段时间就会因为内部材料分解释放气体而膨胀,导致电池存在爆炸风险,不可使用。

在创业资金即将耗尽,创业项目就要失败的关头,ATL众人发现是电池内的电解液配方存在问题,反应活性温度太低,容易分解产生气体。在尝试了数十种电解液配方之后,ATL终于解决了电池胀气问题,产品顺利生产。值得一提的是,在拿到贝尔实验室授权的机构中,ATL是当时唯一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团队。

2001年,ATL在东莞白马的厂区落成,当年出货量就达到了100万枚电芯,主要为蓝牙耳机等产品供货。技术突破的价值功不可没,不过那时曾毓群和他的创业伙伴们还没有认识到,这项技术突破未来会带来多大的前景。

2003年,正为iPod续航发愁的苹果找到了ATL,希望后者为其定制一款能用于新一代iPod的高性能电池——既要满足特殊的形态以安置在小巧的iPod中,又要有高容量提升续航,还得保证安全。这些需求,统统正中ATL技术的下怀。成功为iPod开发出异形聚合物锂电池后,ATL拿到了苹果发来的订单为1800万台iPod供应电池。

经此一役,ATL顺利打入苹果的供应链。这层关系,也成为了ATL日后撬动更多资源与订单的有力背书。

在企业快速成长扩大规模时,ATL过多地引入了风投资金,创始团队持股比例很小。后来电池市场竞争激烈过后,汉鼎、凯雷、3i这三家持股最高的机构股东悉数选择退出。

2005年,三大投资机构一同提出撤出资金的要求,ATL不得不寻找新的投资人。最终,曾毓群的老东家日本TDK集团以一亿美金的价格收购了ATL的100%股权。

这造成了如今ATL身份的尴尬:一家中国人创办、中国人主导的公司,却是由日资控股。

但股权变化对ATL的飞速发展没有影响,ATL客户名单越来越多,其中包括了三星、华为、VIVO、大疆等行业巨头与明星企业。

从2012年到2020年,ATL连续9年聚合物电池出货量占全球第一。

曾毓群把这当作了一个深刻的教训,日后创办宁德时代时,曾毓群一来强调完全中资背景,二来保持了创始团队对公司的绝对控股。

重新出发

“宁王”宁德时代掌舵人:曾毓群

在电池行业的十年,曾毓群看到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势头,认为自己的春天即将到来。

2011年,曾毓群与黄世霖等人在他的家乡福建宁德,创立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宁德时代刚成立不久,华晨宝马公司就找上门来,华晨宝马计划推出纯电动汽车之诺1E,他们希望可以采用国产动力电池,但市场上合适的电池不多。

原先选择了一家北方电池公司,可他们的电池效率太慢,最后兜兜转转,这支橄榄枝就抛向了宁德时代。

因为原先曾毓群为苹果公司提供电池,说明其单体电芯足够稳定,这正是华晨宝马想要的。

而说实话,当时的宁德时代还未能生产出宝马想要的电池,当时华晨宝马将一份800页的全德文动力电池生产标准交给曾毓群,曾毓群吓呆了。

但华晨宝马相信宁德时代,为此还派一位高级工程师到宁德时代支援研发。

宁德时代在此期间迅速成长,两年后电池研发成功,华晨宝马的新能源汽车大卖,宁德时代因此沾了沾它的喜气,在电动汽车行业迅速走红。

从2011年成立,到2017年首次登顶全球动力电池系统排行榜,宁德时代仅用了6年时间。

三年半时间,“锂王”宁德时代上涨15倍

从2018年至今,宁德时代的领跑优势进一步扩大。

2021年底,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发布了年内前11个月的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排行,前十名中有6家中国企业入选,其中宁德时代高居第一,份额达31.8%,是第二名LG(20.5%)和第三名松下(12.5%)之和。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一骑绝尘。

另外5家中国企业分别为排名第四位的比亚迪和排名第七至第十位的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与欣旺达。

强势的市场地位带来了营收上的快速增长,宁德时代2021年全年营收破千亿元,净利润破百亿元,同比翻倍。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曾毓群个人财富也水涨船高。2018年宁德时代登陆创业板后,在连续4年的评选中,宁德时代实控人曾毓群从未脱离过财富榜前十榜单。

“宁王”宁德时代掌舵人:曾毓群

挑战与压力

虽居王位,但规模并非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2021年,所有头部动力电池生产商均开启激进扩产模式。未来1-2年,市场供应紧张局面初步缓解。竞争对手交付能力显著改善之后,宁德时代的竞争优势下滑不可避免,经营压力倍增。

电池行业是新能源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一旦失去强势的市场地位,上下游的反噬随之而来。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宁德时代倾注于技术研发。研发钠电池技术,应对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风险。研发标准化电池包产品、C2C底盘电池技术,为更多整车厂提供标准化电池总成,避免个别大客户变动的风险。

除了来自上下游的挑战,在全球市场宁德时代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此前数年,宁德时代的快速增长和领跑地位主要来自于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在全球独占鳌头。然而,随着欧洲、北美市场的启动,海外市场将成为未来动力电池竞争的重要一环。宁德时代将面临来自国际对手的正面对决。

不过未来1-2年内,潜在风险尚无法撼动宁德时代地位。产能优势,交付能力优势为宁德时代铸造了安全壁垒。

“宁王”虽远虑不少,但尚无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