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前秦风云:8、风云突变︳第六节:王猛成了侍中徐统最后的牵挂

作者:真实的历史故事

【题记:本文为长篇传记式历史小说《前秦风云》第一部「氐族少年」第八章「风云突变」第六节】

【导读】

◇上节内容回顾:侍中徐统利用自己的方便,邀请蒲坚和姚苌登临铜雀台。二人兴奋地想象曹植当年在此作《登台赋》的场景。徐统将这次聚会称作“胡汉会”,由此引发出关于胡与汉的对话。

◆本节内容简介:张豺的种种恶行,让徐统看穿其狼子野心,他决定离开这个是非窝。他将王猛叫过来,要求其尽快离开邺城。分别前,他让王猛发表对当下和以后时局的看法。

★故事发生时间:349年四月。地点:侍中徐统家中。

侍中徐统今天在邺宫待的时间不长,很快就回家来了。他让仆人老宋去把王猛叫过来。老仆人离开后,他倒了一杯水,坐下来用双手捂住茶杯,开始想着自己的心事。

在完全凭刀枪说话的年代,他尽管有着当朝大儒的美誉,也受到了胡族君王的礼遇,但注定成不了朝廷的栋梁。不过在今年正月形势最危急的时候,他还是为大赵皇帝想出了一个很好的主意——举荐蒲洪和姚弋仲前去平叛。

两位东迁过来的部落首领也不负重望,一到荥阳便将战局扭转,跟燕王石斌、武兴公石闵等一道,平定了梁犊的起兵。为此,皇帝石虎已将蒲洪擢升侍中、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雍秦州诸军事、雍州剌史,进爵略阳郡公;将姚弋仲进封西平郡公,给予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殊礼遇。

忧国忧民,如今别说是后赵的文武百官,对石虎父子也是一种奢望,他却做到了。然而,梁犊的败亡,并未扭转后赵的颓势。这一回,问题还是出在邺宫里面。

由于东北边防吃紧,燕王石斌很快就被派往襄国,留下石闵、蒲洪和姚弋仲等继续清剿梁犊的残部。前不久,皇帝石虎命他拟诏:以彭城王石遵为大将军,镇关右;以燕王石斌为丞相,录尚书事;以张豺为镇卫大将军、领军将军、吏部尚书。他意识到,皇帝已经开始安排身后事,这或许就是他的遗诏,上面三个人将成为新君的辅政大臣。

前秦风云:8、风云突变︳第六节:王猛成了侍中徐统最后的牵挂

后赵侍中徐统

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玄机:太子石世年幼,由年长的石斌、石遵辅政也无可厚非,但二人当下一个在襄国,一个在幽州、即将前往关中,只有张豺在邺城,一天到晚都和刘皇后、太子一道,守在皇帝的身边;一向受到皇帝重用的司空李农,继任太尉张举,却不在辅政大臣之列。

李农和张举当初虽不主张立年幼的石世为太子,但都是出于忠心。如今将他们排斥在辅政大臣之外,无疑是自断股肱,横生沟壑。现在除了刘皇后和张豺,一般人已经没有机会见到大赵皇帝了。他心里明白,这些都是张豺做的手脚。

没过几天,刘皇后又让他拟诏,斥责石斌迟迟不归,无忠孝之心,诏令免官归第。石斌回到邺城就被软禁在家中,由张豺的弟弟张雄带领五百名禁军负责看守。石斌没有及时返京,完全是中了张豺和刘皇后设下的圈套——他们专门派人到襄国告诉石斌:“陛下龙体渐安,王可小停。”得知这个消息,石斌又打猎去了。

昨天发生在宫中的一幕,让他进一步认清了张豺的险恶用心。彭城王石遵奉诏从幽州赶回,进宫却未能见到他的父皇,只是得到一纸让他统兵三万即刻开赴关中的诏令。石遵不敢违抗,哭哭啼啼地离开了邺城。

就在石遵离开不久,皇帝石虎苏醒过来,向宦官询问彭城王的行踪。听说石遵已经前往关中,石虎露出了伤感的表情。这时从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石虎有所警觉,让宦官扶着他下地,挪至西堂,看见数百名羯族禁军军官齐聚在此。这些人见到皇帝,倒头便拜,请求让燕王入宫宿卫,执掌兵马。石虎更觉得蹊跷,又询问石斌的下落,并让人去把他叫来。军官们不敢道破石斌已被软禁的实情,就说他生病了无法进宫。石虎意识到情况不对,下令用自己的辇车去把石斌接来,还说要将玺授交给他。张豺此时就站在旁边,众人不敢动弹。石虎很快又昏厥过去。事后,张豺立即矫诏,让张雄将石斌处死。

前秦风云:8、风云突变︳第六节:王猛成了侍中徐统最后的牵挂

石虎已成苟延残喘

今天,刘皇后再一次让他拟诏:以张豺为太保、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如霍光故事。这一次他没有奉诏,从寝宫出来便直接回了家。

这时,仆人老宋领着王猛进屋来了。

“景略,你坐下。”徐统说。老宋先给王猛倒了一杯水,又打算给徐统续上。徐统摆摆手,示意他可以离开。等到老宋离去,徐统询问王猛:“你拿定主意没有?”

王猛回答:“学生遵从先生的安排,去嵩山找顾无忌先生。”

原来,几天前徐统曾征询王猛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离开邺城,去中岳嵩山投奔自己的师兄顾无忌。因事出突然,王猛当时没有立即作出答复。

其实,王猛也正在考虑离开邺城,只是去向未定。经过权衡,他决定接受徐统的建议。昨天吕婆楼来办事,看见王猛正在收拾行囊,连忙盘问。王猛笑着说:“你我真是心有灵犀,正想着你,你就来了!”吕婆楼撇着嘴说:“心有灵犀?我从来就没有琢磨透你!”王猛解释:“我打算去嵩山,万事俱备只差盘缠,自然就想到了你吕大人。”吕婆楼赶紧动议:“离开是对的!只是别去嵩山,去我们那里。”王猛拍着吕婆楼的肩膀说:“打赌的事还记得吧?你输了,本该跟着我卖畚箕,无奈天下将乱,我这畚箕也卖不成了,那就各顾各吧!我此去并非为了荣华富贵,无非做个隐者。”看出王猛主意已定,吕婆楼只好给了一些盘缠,又相约日后一定去嵩山寻访他。

前秦风云:8、风云突变︳第六节:王猛成了侍中徐统最后的牵挂

王猛(字景略)

徐统沉默了一会,又问:“这里很快就要成为是非之地,你打算何时离开呢?”

王猛答道:“这一去,不知何时方能回来。学生打算先回趟老家,去父母的坟头烧炷香、磕个头,然后再前往中岳。”

“景略,将来会有你衣锦还乡的那一天,事不容迟,我看你还是直接从这里去吧!”

“也好。那学生今日就此辞别先生!先生还有什么要吩咐?”

徐统说:“我们说说话吧。前几日我去见了大和尚的大弟子道安法师,他说很快也将离开此处,听口风他有意前往襄阳。”

去年十二月大和尚佛图澄圆寂,石虎曾邀请他的上首弟子入住宫内中寺,被道安婉言谢绝。

“嗯,襄阳是个好地方!”王猛说。

“哦,究竟好在哪里呢?”徐统问。

“那里连通东西南北,凭山之峻,据江之险,外览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又是商贾流民汇聚之地,自然是道安和尚弘扬佛法的好去处。”

前秦风云:8、风云突变︳第六节:王猛成了侍中徐统最后的牵挂

徐统

“言之有理!难怪当年诸葛孔明选择在此隐卧。”

“是的,刘备在那里三顾茅庐,诸葛亮一席隆中对说定三国事,正所谓风云际会呢!”

“那你可否跟道安法师结个伴呢?”

“先生,那里并不适合学生。”

“哦?为何这么说?”

“因人而异,时过境迁吧。襄阳地连南北、贯通东西,和尚以弘扬佛法为己任,那里确为传道弘法的好地方。而学生此去,只是找个安身立命之所。想当年,诸葛亮虽然说定了三国事,但三国之中蜀汉始终弱小,后来亡得也早。数年前桓温灭成汉,同样轻而易举。此中固然有人为的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天下大势使然。如今南北对峙,襄阳正好处在南北要冲,江南的王朝要想守住半壁江山就必守襄阳;北方的君王要想再统九州,也需马踏襄阳,方可前驱。如此看来,那里竟是难为净土啊!”

“好吧,那就不说襄阳的事了。景略,你我师生一场,今日将要作别。临别之际,老朽极想听一听你对未来局势的看法。”

前秦风云:8、风云突变︳第六节:王猛成了侍中徐统最后的牵挂

王猛

王猛望着徐统,发现目光里面充满着期待。他向恩师点了点头,说:“对于未来局势的走向,学生近来也有所思虑,今日说出来,正好就教于先生。”

徐统鼓励道:“你畅所欲言,无所顾忌。”

王猛站起身来,在徐统的注视下来回走动着,边走边说:“综观历代天下之争,无非东与西、南跟北:周灭商、秦亡六国、楚汉相争,这些都是东西对垒;进入魏晋,虽然东西之争依然存在,但大争的双方却变成了南北,又因有胡族的加入,相争之惨烈前所未见。如今,世人都将胡汉相争归咎于晋朝的八王之乱,以为倘若没有那场动乱,就不会有昨日的刘氏汉赵和今日的石氏后赵。不错,晋成都王司马颖和东海王司马越在争斗时各结胡族为党,确实给了匈奴人和羯族人乘虚而入的机会。刘氏和石氏都是司马颖昔日的盟友。退守江左的司马睿则是司马越的党羽,所以江左的君王这些年始终不与刘、石通使。然而在学生看来,诸胡内迁由来已久,其登台角力只是时间的早迟。当下汉人和胡人势不两立,固然有种族相异的原因,但更是南北君王在各取所需。其实,种族的差异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并非填不平的沟壑,只是在被人君操纵之后,才变成了你死我活。胡人既已登台,自然不甘心离开,所以南北相争还将延续下去。不过,胡人要想在这里真正立足,那就得入乡随俗。单凭金戈铁马,别说是胡汉之争,他们之间的厮杀,也会无休无止。今日邺宫的君王就是一个例子,他已经二度废杀储君,这一次又弃长立幼,天下人都在笑其愚顽,他自己却浑然不觉,执迷不悟。自家的事尚且摆不平,何以平天下呢?这些年他生杀予夺,暴殄天物,根子在于,他并不知这华夏的君王究竟该如何来做!先生,恕学生直言,石赵的气数已尽,倾覆已属难免。”

看见王猛停顿下来,一直在认真倾听的徐统连忙示意他接着往下说。

上节:铜雀台上“胡汉会”

下节:徐统之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