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拓展与旁通:部编七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作者:侦探嗨森伯

部编七年级上(即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了汉末、唐、元四位诗人四首诗歌作品:《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

这四首诗,《次北固山下》一首,我们以前文章已经解说过,这里说说其他三首。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所临的“碣石”到底在哪里,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大碣石山,南北朝时已经被海水淹没;另一说为河北昌黎的碣石山。两种说法不知道哪一个是对的。

拓展与旁通:部编七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据说这就是沉入海中的大碣石山

拓展与旁通:部编七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河北昌黎的碣石山

曹操是汉末大动荡时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卓越的诗人。

曹操的诗歌作品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艺术成就很高,加上他本人的政治影响力加持,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也都擅长写诗,其中曹植的诗歌成就尤其突出。父子三人在文学史上被合称为“三曹”。

曹操个性喜爱诗歌和音乐,古书中说他“雅爱诗章”,而且“登高必赋”。在繁忙政务和带兵打仗之余,“赋诗”是他一项重要的休闲娱乐活动。“赋诗”这个词有两层意思,既指写诗,也指朗诵和吟唱诗歌。苏轼《赤壁赋》里“酾(shī)酒临江,横槊赋诗”的句子,即描绘了曹操饮酒作诗的场面。诗可能以前就写好的,也可能是即兴创作的,不管如何,当众朗诵或演唱自己的诗作,是那个时代诗人的风气。

“赋诗”行为表明古代诗歌与音乐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初中语文教材的注解中提到,《观沧海》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在小学语文阅读中还节选过其第四章《龟虽寿》的前半部分。注意“步出夏门行”并不是诗题,而是一个“乐府古题”——即前人流传下来的具有特定音律、曲调格式的“歌辞”。借用“乐府古题”的格式来写新诗,有点像后世的依声填词一样,形式上依照古人的作品,诗的内涵却已经变成诗人自己的所见所感。

(关于“乐府”的简单说明,请参考这篇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步出夏门行”的“行”不是“行走”的意思,而是指称一种具体的诗歌形式。很多乐府古题都用“行”来命名,如曹操的《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以及小学课本中的《长歌行》,等等。

《观沧海》一诗充分体现了曹操诗歌的风格和气魄。诗的语言简洁、明白、洗练,用词准确而平易,摹写事物的情态生动而逼真。虽然是千年以前的作品,但没有一点古奥难解的地方,无需过多注释,一般中学生都可以直接通过诵读而达到对诗意的理解。

更细腻地鉴赏《观沧海》,需要注意以下两个要点:

这是一首写景诗。在欣赏时,首先请认真体会一下作者落笔的次序。《观沧海》一诗采用了第一视角来描写沧海景物,“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起首两句干净利落,将读者引入到诗人的视角内。这种直截了当的写法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读者似乎已经化身为诗人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首古诗,更是亲身进入到“观沧海”的真实体验之中。

紧接着,水、山、树木、百草、秋风、洪波……在四字一顿的整饬音节中,诸般景物快速却稳健地从我们眼前一一经过、切换着,给人一种凝练而饱满的诗意感受。后边“日月之行”四句,诗的境界陡然拔高了一个层级,从眼前景转到了联想景。常识告诉我们,日月、星汉显然不会在同一时刻出现在诗人眼前,这种写法突破了现实时空的局限,是一种纯粹的诗意联想,诗境藉此从单纯的景色描写转入了想象、抒情和思考的领域。

另外,朗读是进入诗歌意境的重要途径。《观沧海》全诗节奏顿挫,音节饱满,读起来有一种铿锵爽朗的气势和情绪的丰沛感。朗读时需要把握“字正腔圆”的原则,不要急促,稳定节奏,不要吞音,不要絮叨,力争将每一个音节完整饱满地表达出来。比如,读“沧海”二字,韵母和声调的配合就非常关键,“海”是三声,容易读得短促,把尾音丢失调,其结果就是造成音韵和节奏上的破裂感。再如“星汉灿烂”,“灿烂”二字是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在读这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将叠韵的两个韵母都清晰表达出来,足以传递那种仰观宏伟而灿烂银河时的心灵震撼。

当然,关于如何朗读,各人的体会并不相同(那种追求所谓古音古韵的吟诵其实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确了解,音乐性是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不经过朗读体会的过程,对诗歌的鉴赏是不完整的。

最后一个知识点:《观沧海》是一首四言乐府诗。“四言”的形式是承袭了《诗经》以来的文学传统,但曹操所写的四言诗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气象:用现成的俗字句而不掉书袋,写眼前景致,直抒胸臆,其格调慷慨、清朗而气势厚重,是一代文学风气的开创者。曹操以后,中国诗歌进入五言、七言句式为主的时代,诗人们就很少写作四言诗了。

(关于另外两首诗的补充解读,待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