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拓展與旁通:部編七上國文《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

作者:偵探嗨森伯

部編七年級上(即初一上學期)國文教材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選了漢末、唐、元四位詩人四首詩歌作品:《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和《天淨沙·秋思》。

這四首詩,《次北固山下》一首,我們以前文章已經解說過,這裡說說其他三首。

觀滄海

(東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所臨的“碣石”到底在哪裡,有兩種說法,一說為大碣石山,南北朝時已經被海水淹沒;另一說為河北昌黎的碣石山。兩種說法不知道哪一個是對的。

拓展與旁通:部編七上國文《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

據說這就是沉入海中的大碣石山

拓展與旁通:部編七上國文《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

河北昌黎的碣石山

曹操是漢末大動蕩時代湧現出的英雄人物,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卓越的詩人。

曹操的詩歌作品流傳下來的并不多,但藝術成就很高,加上他本人的政治影響力加持,對當時以及後世的詩歌創作産生了重要影響。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也都擅長寫詩,其中曹植的詩歌成就尤其突出。父子三人在文學史上被合稱為“三曹”。

曹操個性喜愛詩歌和音樂,古書中說他“雅愛詩章”,而且“登高必賦”。在繁忙政務和帶兵打仗之餘,“賦詩”是他一項重要的休閑娛樂活動。“賦詩”這個詞有兩層意思,既指寫詩,也指朗誦和吟唱詩歌。蘇轼《赤壁賦》裡“酾(shī)酒臨江,橫槊賦詩”的句子,即描繪了曹操飲酒作詩的場面。詩可能以前就寫好的,也可能是即興創作的,不管如何,當衆朗誦或演唱自己的詩作,是那個時代詩人的風氣。

“賦詩”行為表明古代詩歌與音樂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國中國文教材的注解中提到,《觀滄海》是曹操詩《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在國小國文閱讀中還節選過其第四章《龜雖壽》的前半部分。注意“步出夏門行”并不是詩題,而是一個“樂府古題”——即前人流傳下來的具有特定音律、曲調格式的“歌辭”。借用“樂府古題”的格式來寫新詩,有點像後世的依聲填詞一樣,形式上依照古人的作品,詩的内涵卻已經變成詩人自己的所見所感。

(關于“樂府”的簡單說明,請參考這篇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步出夏門行”的“行”不是“行走”的意思,而是指稱一種具體的詩歌形式。很多樂府古題都用“行”來命名,如曹操的《蒿裡行》、《短歌行》、《苦寒行》,以及國小課本中的《長歌行》,等等。

《觀滄海》一詩充分展現了曹操詩歌的風格和氣魄。詩的語言簡潔、明白、洗練,用詞準确而平易,摹寫事物的情态生動而逼真。雖然是千年以前的作品,但沒有一點古奧難解的地方,無需過多注釋,一般中學生都可以直接通過誦讀而達到對詩意的了解。

更細膩地鑒賞《觀滄海》,需要注意以下兩個要點:

這是一首寫景詩。在欣賞時,首先請認真體會一下作者落筆的次序。《觀滄海》一詩采用了第一視角來描寫滄海景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起首兩句幹淨利落,将讀者引入到詩人的視角内。這種直截了當的寫法産生了一種強烈的“代入感”,讀者似乎已經化身為詩人自己,不僅僅是在讀一首古詩,更是親身進入到“觀滄海”的真實體驗之中。

緊接着,水、山、樹木、百草、秋風、洪波……在四字一頓的整饬音節中,諸般景物快速卻穩健地從我們眼前一一經過、切換着,給人一種凝練而飽滿的詩意感受。後邊“日月之行”四句,詩的境界陡然拔高了一個層級,從眼前景轉到了聯想景。常識告訴我們,日月、星漢顯然不會在同一時刻出現在詩人眼前,這種寫法突破了現實時空的局限,是一種純粹的詩意聯想,詩境藉此從單純的景色描寫轉入了想象、抒情和思考的領域。

另外,朗讀是進入詩歌意境的重要途徑。《觀滄海》全詩節奏頓挫,音節飽滿,讀起來有一種铿锵爽朗的氣勢和情緒的豐沛感。朗讀時需要把握“字正腔圓”的原則,不要急促,穩定節奏,不要吞音,不要絮叨,力争将每一個音節完整飽滿地表達出來。比如,讀“滄海”二字,韻母和聲調的配合就非常關鍵,“海”是三聲,容易讀得短促,把尾音丢失調,其結果就是造成音韻和節奏上的破裂感。再如“星漢燦爛”,“燦爛”二字是疊韻(兩個字的韻母相同),在讀這種詞的時候,尤其要注意将疊韻的兩個韻母都清晰表達出來,足以傳遞那種仰觀宏偉而燦爛銀河時的心靈震撼。

當然,關于如何朗讀,各人的體會并不相同(那種追求所謂古音古韻的吟誦其實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确了解,音樂性是詩歌——尤其是古典詩歌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不經過朗讀體會的過程,對詩歌的鑒賞是不完整的。

最後一個知識點:《觀滄海》是一首四言樂府詩。“四言”的形式是承襲了《詩經》以來的文學傳統,但曹操所寫的四言詩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氣象:用現成的俗字句而不掉書袋,寫眼前景緻,直抒胸臆,其格調慷慨、清朗而氣勢厚重,是一代文學風氣的開創者。曹操以後,中國詩歌進入五言、七言句式為主的時代,詩人們就很少寫作四言詩了。

(關于另外兩首詩的補充解讀,待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