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夜读】拾菌之乐趣|王宗利

【夜读】拾菌之乐趣|王宗利

谈起拾菌子的乐趣,一定有人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态,认为拾菌子,哪有什么乐趣。是啊,“民生各有所乐兮”,诗人屈原乐于“好修以为常”,而我辈凡夫俗子,或乐于枯坐垂钓,或乐于清茶一杯,或乐于吞云吐雾,或乐于书斋读书…… 或兼而有之。而拾菌子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要让自己有所收获,必须熟悉山地。哪里的山会生青头菌,哪里的山会生牛肝菌……事先必须了解,当然还要对出菌的时间有所了解,否则就会“归来时是空空行囊”。向拾菌子的老手咨询,向路边的人打听,向山上放牛羊的人讨教,必有收获。

提着竹篮或袋子行走在山林间,蒲松龄小说《促织》中的捕蟋蟀是“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而我是在草丛中树根旁走走停停,寻寻觅觅,看到喜欢的菌子,则喜出望外,高呼一声:“我有收获啦!”那菌子或是孤独的一朵,或是丛生的一群;或朵儿硕大,或体格细小,或颜色橘黄,或色彩青绿……采之于手,纳之篮中,兴致满满,仍左右寻觅,恐有漏网的。

拾菌子是有趣的事,也是消耗体力的事。寻觅之间,或低头,或弯腰,或蹲下,扒开枯枝败叶,拨动深草,与虫儿蛛丝相遇,和树枝荆棘相碰,鞋子沾满黄泥,裤腿挂着草叶。雨后,鞋子与裤腿像水浸泡了一样。迎着朝阳进山,踏着夕阳回家,身疲力竭,但累并快乐着。

拾菌子也是考验耐心的事。穿行草丛树林间,菌子并不是随处可见,俯拾即是。见之,或兴高采烈,或心中窃喜,兴致大增;久而不见则失落,怏怏而归,或兴致不减,依然寻觅着。遇到好的菌子,则拾之捡之;看到不想要的,则抛之弃之。见到不熟悉的菌子则仔细分辨,谁有毒,谁无毒,谁口感好,谁口感差。此时不是“拾”,不是“捡”,选择成了第一要务。

拾菌子的一大乐趣当然是满足口腹之欲。把菌子按类分拣,洗净,大的剖开,依其特点,或炒,或煮,或以火腿佐之,或以酸菜助之,当然辣椒、大蒜是不可或缺之物。香气入鼻,让你馋涎欲滴。入口或香脆,或爽滑,或柔腻,让你大叫一声:“爽!”吃不尽完的,晒干收藏,到寒风呼啸或瑞雪飘飞的冬季,或熬排骨,或炖牛肉,或煮火腿……干菌泡开洗净,往锅中一放,围着火炉,你是否会有“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的感觉。舌尖上的美味,让你欲罢不能。

拾菌子的过程何尝不是一场人生之旅。有时不期而遇,满载而归;有时寻寻觅觅,了无收获;有时踏破铁鞋无觅处,有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拾菌子,是市井百姓的生活;拾菌之乐趣,是吾辈小民的乐趣。有豁达之心,有向善之意,有审美之情,平淡枯燥的生活充满美感,晦暗艰辛的人生充满诗意。拾菌,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