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起拾菌子的樂趣,一定有人露出不屑一顧的神态,認為拾菌子,哪有什麼樂趣。是啊,“民生各有所樂兮”,詩人屈原樂于“好修以為常”,而我輩凡夫俗子,或樂于枯坐垂釣,或樂于清茶一杯,或樂于吞雲吐霧,或樂于書齋讀書…… 或兼而有之。而拾菌子何嘗不是人生的一大樂趣。
要讓自己有所收獲,必須熟悉山地。哪裡的山會生青頭菌,哪裡的山會生牛肝菌……事先必須了解,當然還要對出菌的時間有所了解,否則就會“歸來時是空空行囊”。向拾菌子的老手咨詢,向路邊的人打聽,向山上放牛羊的人讨教,必有收獲。
提着竹籃或袋子行走在山林間,蒲松齡小說《促織》中的捕蟋蟀是“于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而我是在草叢中樹根旁走走停停,尋尋覓覓,看到喜歡的菌子,則喜出望外,高呼一聲:“我有收獲啦!”那菌子或是孤獨的一朵,或是叢生的一群;或朵兒碩大,或體格細小,或顔色橘黃,或色彩青綠……采之于手,納之籃中,興緻滿滿,仍左右尋覓,恐有漏網的。
拾菌子是有趣的事,也是消耗體力的事。尋覓之間,或低頭,或彎腰,或蹲下,扒開枯枝敗葉,撥動深草,與蟲兒蛛絲相遇,和樹枝荊棘相碰,鞋子沾滿黃泥,褲腿挂着草葉。雨後,鞋子與褲腿像水浸泡了一樣。迎着朝陽進山,踏着夕陽回家,身疲力竭,但累并快樂着。
拾菌子也是考驗耐心的事。穿行草叢樹林間,菌子并不是随處可見,俯拾即是。見之,或興高采烈,或心中竊喜,興緻大增;久而不見則失落,怏怏而歸,或興緻不減,依然尋覓着。遇到好的菌子,則拾之撿之;看到不想要的,則抛之棄之。見到不熟悉的菌子則仔細分辨,誰有毒,誰無毒,誰口感好,誰口感差。此時不是“拾”,不是“撿”,選擇成了第一要務。
拾菌子的一大樂趣當然是滿足口腹之欲。把菌子按類分揀,洗淨,大的剖開,依其特點,或炒,或煮,或以火腿佐之,或以酸菜助之,當然辣椒、大蒜是不可或缺之物。香氣入鼻,讓你饞涎欲滴。入口或香脆,或爽滑,或柔膩,讓你大叫一聲:“爽!”吃不盡完的,曬幹收藏,到寒風呼嘯或瑞雪飄飛的冬季,或熬排骨,或炖牛肉,或煮火腿……幹菌泡開洗淨,往鍋中一放,圍着火爐,你是否會有“紅泥小火爐,能飲一杯無”的感覺。舌尖上的美味,讓你欲罷不能。
拾菌子的過程何嘗不是一場人生之旅。有時不期而遇,滿載而歸;有時尋尋覓覓,了無收獲;有時踏破鐵鞋無覓處,有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拾菌子,是市井百姓的生活;拾菌之樂趣,是吾輩小民的樂趣。有豁達之心,有向善之意,有審美之情,平淡枯燥的生活充滿美感,晦暗艱辛的人生充滿詩意。拾菌,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