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壮族古歌变“潮”的广西汉子

让壮族古歌变“潮”的广西汉子

编者按:山歌是壮族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也是广西表达自己及让外界辨识广西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来,广西壮族山歌的歌手与听众都趋于老龄化,曲调、唱腔单一,造成传承、创新无力。最明显的例证是,广西壮族山歌没有能唱响全区、全国的代表作。

新局面,或许正打开——广西隆林、西林有人在探索,如何让古老的壮族山歌走进新时代,吸引更多各民族年轻听众,目前已形成局部小气候。

让壮族古歌变“潮”的广西汉子

韦文生(中)登台演出 彭潆玉/摄

让壮族古歌变“潮”的广西汉子

韦德华(中)与歌友一起编创山歌覃雯娜/摄

“24岁的我竟然那么喜欢听山歌。”

“现在的山歌很好听。”

“这是我听过最好听最欢快的隆林山歌。”

……

这是抖音号“隆林韦德华”的山歌作品《谷满仓》的部分留言评论,该作品播放量达7.4万,赢得无数年轻人的心。韦德华是隆林壮族山歌传承人,2017年开始酝酿革新山歌,让它适应新时代,适应年轻人的口味。彼时,隆林县城往南157公里外的西林县那佐苗族乡多才多艺的“山歌王子”韦文生,已用各种乐器伴奏山歌演出好多年,他也在变革山歌。

两位从未谋面的中年男人,为何钟情改革古老山歌艺术并成为各自区域的主导者,还相互隔空点赞:韦文生看《壮乡丽又丽》,称赞“效果非常好”,歌词、曲调的编创跟他创作的《壮乡三月红》很像,却更精美;韦德华则称赞韦文生手艺歌喉了得声线好,唱腔到伴奏都很给力……

让壮族古歌变“潮”的广西汉子

创作中的韦文生彭潆玉/摄

今年50岁的韦文生对山歌,心性仍如少年,生于山歌世家,作为7个兄弟姐妹的老幺,自幼受山歌文化熏陶,练就好嗓子,义务教育时得音乐老师传授基础乐理,青年时又广拜名师,随那佐山歌壮戏团在西林、广南一带演出,成为名动一方的山歌王子。

20世纪90年代后期,山歌的舞台少了,外来文化输入,外出打工潮来临,山歌沉寂了10多年。2012年,韦文生才复出参加“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韦文生与二姐的女儿彭潆玉作为那佐壮戏团主心骨,连续2年为那佐制作整台文艺节目,拿到西林县城去演出,群众好评如潮。望着观众,韦文生有些失落,“全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

韦文生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改变,演出之外,他总爱盯着舞台,看别人演出,把优点学过来,琢磨,改造,为己所用。同时,尝试改良腔调,乐器伴奏,边弹边唱,身体随着歌声自然扭动、摇晃、转动……

改变,让韦文生在西林歌师群体中脱颖而出。一次,西林县举办山歌培训班,韦文生作为学员参加,到场后,大家交流山歌,均佩服韦文生的才能,连两位授课老师都自愧不如,推荐韦文生为该期授课教师。

“韦文生多才多艺,懂传统山歌,又懂得现代乐理,能创新。”西林县文化馆馆长黄达纯如是说。

让壮族古歌变“潮”的广西汉子

韦德华向老艺人唐光华学习山歌

韦德华是隆林革步乡人,生于1976年,10岁学山歌,1995年从田东师范毕业后回到隆林,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学校搞文艺晚会,他编创小品,登台弹吉他,唱山歌,兼主持。1998年,调到隆林教育艺术团任演员,专用山歌下乡宣传教育政策。他倍加珍惜这个祖传傍身技,职务升到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业余仍乐此不疲。

让壮族古歌变“潮”的广西汉子

韦德华策划组织的隆林壮族歌会百村千人山歌赛开幕盛况

2012年,韦德华以山歌才华被隆林壮族山歌重要传承、传播者唐光华看中,两人趣味相投,一起牵头创办隆林壮族民间文化学会(即今“隆林壮学会”)。此后,年年办歌会,规模越来越大,还汇聚群英整理、推出正月初八壮族八音坐唱会、六月六敬田节民俗活动。韦德华以处事干练、多才多艺为唐光华倚重,担任隆林壮学会(常务)副会长,多年协助学会工作,主持大型活动,山歌唱得炉火纯青,却发现歌手与听众都是中老年人。

隆林壮族山歌有驮娘江调、南盘江调、沙梨(乡)北楼调,驮娘江调流行在驮娘江流域,几乎涵盖整个西林县,韦文生传唱的正是这个曲调。这些曲调均已传唱数百年,在快速变化的新时代,还没来得及反应、调整,便已跟时代与本民族年轻人隔阂日深。歌手与听众普遍文化不高,普遍“从来如此便好”。唐光华只是调整南盘江调尾声“了呵嗳”,变下沉为上扬,听起来活泼些,被人当众斥责“你们这些人,搞坏本民族文化”。“唐爷被骂了10年,观众才普遍接受。”韦德华说,隆林壮学会成立后,先后吸收梁刚、陶美芳、韦超、杨莹等年轻音乐教师进来。

多年尝试摸索后,韦德华于2017年开始尝试编创新歌,他吸取唐光华挨骂的教训,效仿白居易做新乐府,每一次改动,都先唱给老歌手老歌迷听,他们说“好听”才定下来。韦德华一次次把曲子发到壮学会群,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唐光华默默关注着,结合同仁意见与自己的感受,才发话,支持韦德华创新。

让壮族古歌变“潮”的广西汉子

韦德华(左一)参加隆林山歌展示活动陆宗正/摄

2017年,也是韦文生革新山歌的关键年头。

此前一年,韦文生曾在QQ群与有“女歌后”之称的网友“后来”对歌,每天晚饭后到凌晨,连唱6晚,难舍难分离别之际,歌手听众皆泣不成声,呼吁面对面来一场。

西林县文化馆馆长黄达纯见状,奔走搭台,于2017年正月在西平乡木顶村举办现场演唱会,晚8点对唱到第二天中午12点,听众挤满屋子。早就再三声明不许摄录,隆林岩茶乡一个刻碟专业户仍驾车潜来,躲在人群里偷录,后刻录10集售卖。还有不少人拷贝进U盘,每个卖50元,一个定安镇老太一个圩日便卖掉了103个U盘。

风头正盛,韦文生仍急流勇变,在家里的山歌创作工作室,笛子、吉他、手提琴、月琴、二胡、马骨胡、葫芦丝、口琴、锣、鼓、木鱼、电子琴等乐器应有尽有,还有一篮木叶,传统山歌到现代乐器,能与歌曲伴奏协奏的,他都拿来,大胆试验,深入创作,偶有所得,夜晚就伏案创作,一摞摞歌词、曲谱、手稿,一曲曲流传四方的曲子,见证变革的价值。

韦德华2017年酝酿2018年编创出品的新歌《壮乡丽又丽》音频版,广为传唱,让他备受鼓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八音坐唱、壮族歌会办不成。此时,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已经火遍隆林乡村,韦德华跟唐光华商量,通过县域各乡村提供山歌,由壮学会骨干制成视频,在壮学会微信公众号“隆林壮族网”展播20期。其间,他们制作的抗疫山歌被广为传唱,韦德华总结出山歌传播规律:文不如图,图不如音,音不如视频,文图音视频有机结合最好。他开始琢磨短视频化山歌改造路线。

韦文生与韦德华变革山歌,内容与方向都有些不同。

探索壮族山歌跟现代音乐接轨之外,韦文生还纸笔随身,注意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一个秋高气爽时节,韦文生每天早起到西洋江边钓鱼,置身于青山绿水间,江边的稻子熟了,农民互助抢收,男男女女一起劳动,有说有笑,打谷子的“咚咚”响声传来,很有韵律与节奏感,韦文生大受触动,拿出随身纸笔,记录下灵感,回来后创作《西洋江春早》,以木叶、笛子、二胡等乐器伴奏,令人耳目一新,夺得2017年西林县千团万场乐器大赛一等奖。

又一天,韦文生去砂糖桔地里做工,天气突变,风雨大作,韦文生慌忙奔跑,躲到一棵大树下,看着蒙蒙烟雨,思绪万千。他想起少年时一次与姑娘约会,也遇此情此景,如今物是人非身将老,感慨之余,灵感顿生,他匆匆掏出纸笔记录,回家后,打磨成《思雨情曲》。

韦文生创作《西洋江春早》《思雨情曲》,类似现代诗人创作诗歌,表现形式接轨主流现代音乐。

南盘江调、驮娘江调过去尾声拉降调长音,表达愉快的感情,听不懂的人仍感到悲凉压抑,韦德华将其改短,上扬;对于仍如道公念经、八音说唱般的沙梨北楼调,韦德华则增加音乐性,让说话变唱歌。内容上,韦德华把过去冗长反复的歌词改短,每首唱2次,前慢后快;形式上,则以短视频形式,适应短视频平台传播;制作上则精益求精,“主要研究如何让年轻人易于接受,便于传唱”。

酝酿创制作3年之久的《壮乡丽又丽》视频版,因视频制作精良,脱颖而出,让韦德华及创作团队开始追求精品视频制作,于是有了沙梨北楼调的《油茶飘香沙梨坡》,也广受欢迎。这回,韦德华又被骂了:你去帮人家做歌,怎么不做我们的歌。

这样,韦德华又策划创作南盘江调的《谷满仓》,这是一首赞美壮乡田园的老歌,老调唱一段又一段,重复如念经,韦德华将其改短,加入欢快的鼓点如打谷子声,高低音、多声部和声,音乐节奏增强,抖音版4分37秒播出成爆款,一时间,走在隆林街头,随处可听到这首歌,地摊边、楼宇上、随身听、车载音响随处播放,唱响隆林县城好一阵子。

创作这一系列曲子,壮学会骨干多有参与,韦德华、梁光恒夫妇及2对隆林音乐伴侣梁刚、陶美芳,韦超、杨莹成了主创、演唱成员,韦德华写词编导,梁刚负责大部分音乐。

目前,韦德华已创作10多首小曲,壮汉翻译歌曲200首,大多为民间风俗、劳动、情歌、童谣等类型歌,其中《喏喃歌》属首创填补空白之作,反响不俗;最火的《田园小曲》抖音播放量破10万,300多条评论,2000多点赞。

“现在蒙古音乐、新疆音乐、西藏音乐、四川彝族音乐、朝鲜族音乐都流传广、水平高,在全国有影响力;我们才刚起步,还比不上云南、贵州。”韦德华说,“壮族山歌变革,要把奶奶的歌谣,变成孩子的歌谣、青年的进行曲,才有前途”。

韦德华、韦文生编创制作的壮族新山歌,经各族青少年听众点赞,转发,飞出南盘江驮娘江流域,破地域,跨民族,传到更广阔的天地。

作为山歌变革的主导者,韦文生与韦德华迎来了老派歌师没有的“待遇”——年轻人向他们拜师学新式山歌创作。

来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教育传播中心

记者:陆照德 | 实习编辑:伦燕婷

责编:黄 云 | 审核:梁 晴 | 复审:蒙树起 | 监制:韦秀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