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青岛过年,仪式感满满!贴对联从外往里、除夕晚上吃两顿饺子……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雷 实习生 吴文滨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春节期间,青岛地区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的习俗,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一起来了解一下老青岛过年都有哪些习俗。

老青岛过年,仪式感满满!贴对联从外往里、除夕晚上吃两顿饺子……

忙年场面。本文资料类图片由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署名除外)

有的地方辞灶请灶王爷吃面条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会在中国春节有庆祝活动或者休假。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青岛地区关于过年的民俗还是有不同的,比如,青岛市区过小年(辞灶)一般都是腊月二十三,但有郊区农村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辞灶),这就是延续了“官三民四”的传统说法。

另外,辞灶的风俗大多是包饺子,但在有些地方的百姓会以面条来供奉灶王爷,这是源于“灶王爷爷本姓张,就爱喝个烂面汤”的说法。

老青岛过年,仪式感满满!贴对联从外往里、除夕晚上吃两顿饺子……

辞灶

过去青岛地区除夕晚上吃两顿饺子,第一顿是傍晚六七点钟那叫 “接灶”,全家人把上天开“年会”七天的灶王爷请回来。晚上十一点半左右,全家开始忙活第二顿饺子,这除夕的饺子是有“ 故事”的,里面包了含有硬币、糕、糖果、枣等寓意“高、甜蜜、早、发财”的饺子。全家人在一起,高高兴兴围坐在一起,分享吃到 “故事”的快乐。

前几年一个关于古代倒贴福字的典故,诱导了老百姓过年贴福字的习惯,很多人家把福字倒着贴,以为寓意是“福到(倒)了”。而这恰恰做错了,倒贴福字的典故传说或许在历史上有,但决不适合在春节贴福字这样做。福字必须正,只有且只能正着贴,所谓的福气和好运才能进来,如果反着贴恰恰相反了,福气都走了,那还祈求什么。福字有可以倒贴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呢?比如牲口圈、垃圾箱等这些地方。

老青岛过年,仪式感满满!贴对联从外往里、除夕晚上吃两顿饺子……

族影(天后宫陈列品)

年三十吃米饭当隔年饭

在青岛有些地区,像即墨等地,大年三十早上贴对联一定要从门外往里。贴好对联,才能开始挂柱子(又称族谱、家堂、族影)。挂柱子很讲究,王德伟现场为记者展示他们家流传下来的竹帘,上面有蜡烛的影子,年代比较久了,或许有老祖宗垂帘听政,蜡烛代表着光明的引领和护佑。柱子的两边有两副竖幅的画卷,东莲花西牡丹,不能挂错。挂好柱子,开始摆供桌,供桌上贡品上都要有红颜色染过的粉丝陪衬,并要有米糕和两碗带枣的隔年米饭。

老青岛过年,仪式感满满!贴对联从外往里、除夕晚上吃两顿饺子……

过年请祖

大年三十中午这顿饭就叫隔年饭,一般都是米饭,排骨白菜炖粉条为主。吃完这顿饭,就正式进入过年的程序了,小孩大人不能乱讲话,要说吉利话。一直到正月初二送年前家里不能随便清扫。柱子在初二送年后请下来,但是竹帘要正月十五后才能取下来。初二柱子取下来,恭敬的包起来,一般人家都会再把财神像或者福字挂到竹帘上直到正月十五。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过去的年味因仪式感强劲而浓烈厚重,随着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无论从物质发展,日常节奏,工作生活空间还是现代通讯交流方式的不断改变,都让现在的年味在保留好的传统基础上,变得简约不简单。

但是,无论以后再过多少代人,过年不变的是我们骨子里对家的眷恋和美好亲情的渴望和珍重!

讲述人:青岛炎黄文化研究会纪淑英、王云霈、王德伟(记者综合整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