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星书评丨理解杜甫的59种角度:评向以鲜《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

红星书评丨理解杜甫的59种角度:评向以鲜《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

理解杜甫的59种角度

——评向以鲜《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

◎程章灿

向以鲜是古典文学教授,也是活跃于当今诗坛的名家,一手写诗,一手治学,左右开弓,两手都有硬工夫,这是相当罕见的。我与以鲜缘分不浅。我们既是同庚,又是同年,还是同行。我们同是出生于1963年,同在1970年至1979年间在乡村接受中小学教育,同于1979年考上大学,同在1983年考上唐宋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虽然分配在不同高校,却同在古籍所工作,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更巧的是,我们还有一些共同的研究兴趣,比如在南宋诗人刘克庄研究和中国古代石刻文化研究方面,殊途同归,不谋而合。我与以鲜的初次见面迟至2018年,但这些重重叠叠的缘分,使我们一见如故,更感投缘,对他的诗作和学术著作,我也格外关注。

说来惭愧,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新诗的爱好者,近年来俗务牵扯,用来读新诗的时间越来越有限,对读过的诗作能够留下印象的也越来越少。但以鲜的诗作是例外,他的《观察西岭雪山的十三种方式》,我一读之后就赞叹不置,至今难忘。这首诗表面上咏的是雪山,实际上咏的是杜甫,把诗中的西岭雪山替换成杜甫,没有丝毫违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不是一篇小小的绝句,古人都已经看出来了:“此‘千秋’‘万里’,是甚气概!”所以,这首小诗经得起反复吟诵,西岭雪山经得起各种观察。以鲜的十三种观察方式,既是站在诗歌的立场之上,也是站在学术的立场之上。诵读着他的这些诗句,我感觉诗人已经幻化成西岭雪山,他的心在飞雪!

既然观察西岭雪山都可以有十三种方式,那么,理解杜甫可以有更多种方式,更多种角度,《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为此提供了确证。

红星书评丨理解杜甫的59种角度:评向以鲜《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

向以鲜《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为杜甫作传者不乏名家,闻一多、洪业、冯至、萧涤非、朱东润、陈贻焮、莫砺锋等,都是熠熠闪光的名字。其中,闻一多和冯至两位更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们为杜甫作传,代表了现代诗人理解古代诗圣的特殊方式。以鲜也是一位当代诗人,其硕士导师王达津教授是闻一多的弟子,论起来以鲜兄就是闻一多的再传弟子,而《盛世的侧影》继承了闻一多冯至以来现代诗人为古代诗圣作传的学术传统,是有渊源的。

千家注杜,万家评杜,学统文脉,绵延不绝。这部崭新推出的杜甫评传,随着21世纪第三个十年一起来到这个世界,为21世纪杜诗学史开创新篇。它全身上下充满创意,它的结构是新颖的,它的题目是新鲜的,它的视角是新辟的,它的文字是新奇的。全书不分章,只由59个小节组成,意在暗合杜甫59岁的一生。评传叙述大致按照杜甫的生平先后排列。每一节都有引人注目的好题目,每个题目都是观察和理解杜甫的好角度。从书名《盛世的侧影》到节名《童年的剑气》《除夕赌徒》《长安诗歌道场》《一只金虾蟆》《第四种告别》《撒娇派》《诗人和艳情》……都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冲动,欲罢而不能。至于文字跳脱灵动,文采飞扬,更是随处可见,真不愧是诗人的手笔。

评传以“盛世的侧影”为题,这盛世,当然指的是杜甫所生活的大唐盛世。杜甫所看到的盛世,盛世所映现的杜甫,组合成了这副“盛世的侧影”。用以鲜的说法,一方面,“韦坚用他的才智和丰富的物质文明,为我们展露了大唐盛世的侧影”,另一方面,杜甫用他的才智和卓越的诗歌创作,为我们展露了大唐盛世的侧影。《饮中八仙歌》是杜甫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先师程千帆先生曾经以“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为题,对《饮中八仙歌》作了精彩的分析。以鲜又进一步细读,提出别致的赏析:“杜甫对玄宗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想象。这八位沉醉的人间仙人传(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和焦遂),是杜甫为大唐盛世所描绘的另一幅盛世侧影……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杜甫都看见过自己的某一个侧影:放纵的侧影,抒情的侧影,失意的侧影,热烈的侧影。这些侧影既是杜甫的,也是大唐盛世的。”

给杜甫作传,为诗人画像,杜诗无疑是最好的材料。以鲜与杜甫之间,相隔一千多年,但诗心相通,诗人总是最能理解诗人的。以鲜善于解析杜诗的篇章字句,发掘诗中的典型意象,把握诗人的精湛艺术,以人情物理融合诗艺文理,剖析层累的歧说。没有诗人特有的文学敏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管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那样的长篇巨制,还是《春夜喜雨》《绝句》《登高》那样的短篇,他的解读或洋洋洒洒,或点到即止,每有精彩之笔。例如,他指出,杜甫杰出的长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一首带有青年自传性质的诗作,当然也有自荐的意思”,与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写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异曲同工。又如,在《第四种告别》一节末尾,在叙述“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之后,以鲜写道:“杜甫写了三种人间悲伤的告别场景,将第四种告别赠给诗人自己:向内心的理想和火焰告别。”寥寥数语,曲终奏雅,巧妙点明了“三别”对于杜甫诗歌创作的历史意义。

他对杜诗的解读,既有历史把握,又有美学分析,字里行间,总是充满诗意。例如他对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解析,就有优美的想象,散发浓郁的诗意。“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天,堪称长安诗歌的秋天。放大到整个中国诗歌史上,这个秋天也是值得人们记住的:杜甫与高适、薛琚、岑参、储光羲等五个盛唐诗人,一同登临了曲江边上著名的慈恩寺塔(大雁塔)——把本来是佛教道场的慈恩寺塔,瞬间变成了长安的诗歌道场。”于是,他把这一节命名为《长安诗歌道场》。他还引用孙英刚的最新成果,阐发此诗的历史美学意义:“这座经历千年风霜、至今矗立在西安的大雁塔,也曾经俯瞰着隋唐长安那座历史上的大都市。它是中国中古时代带有强烈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色彩的辉煌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佛教在亚洲兴起与传播这一世界脉络的重要地标……它的宗教、思想、文化意涵,以及在整个人类文明起伏演进中的意义,清晰地刻画在历史的记忆里。”很显然,《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也从特别的角度展示了“盛世的侧影”。

红星书评丨理解杜甫的59种角度:评向以鲜《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

杜甫草堂

以鲜和杜甫一样,都是流寓成都的诗人。在《就在这儿呆到老》一节中,以鲜充满感情地写道:“成都遇见杜甫是成都的幸运,杜甫遇见成都也是杜甫的幸运。”“没有杜甫的成都可能是不完美的;没有成都的杜甫,我们亦将见不到如此丰富,如此温暖而磅礴的诗人。”这是诗歌与城市的相互支撑,人与地的彼此成全。有杜甫在此,有杜甫草堂在此,锦城就是一座诗歌之城。接着,以鲜又十分冷静地用统计数字和理性分析,对此展开进一步的论证:“其一,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作中,写于成都及梓阆间的诗作达四百多首,差不多占去杜甫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其中写于成都的诗作就有两百多首;其二,杜甫现存一千四百多首诗作,有一千首多一点都是在杜甫到达成都之后的十年内写出来的,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现象!”总之,不仅可以说“成都是诗人杜甫的福地”,也可以说杜甫是诗城成都的巨星。

在这部从头到尾只有59节的评传中,以鲜辟出多达十节的篇幅,来叙述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与创作,包括《入蜀记》《就在这儿呆到老》《诗歌园艺学家》《为成都代言》《双骏双松图》《乌皮几之恋》《懒即真》《撒娇派》《杜甫的舌尖》《口语大师》等,占全书六分之一强,力度不可谓不大。诗圣的福地,诗城的巨星,作为久住成都的诗人和古典文学学者,以鲜兄怎么可能不热爱成都,怎么可能不挚爱诗圣杜甫,怎么可能不写出这本《杜甫评传》呢?一个59岁的诗人,写成另一个59岁的诗人的评传,岂非天意?

如果说,在《观察西岭雪山的十三种方式》中,以鲜用十三节的架构,展示了他“观察西岭雪山的十三种方式”,那么,这部长达四十余万字的评传及其五十九节的架构,展示的就是理解杜甫的五十九个角度。散点透视,立体性和体系性即在其中矣!

作者简介:

程章灿,现任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宾州大学、华盛顿大学、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编辑 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继续阅读